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框架结构设计说明11

框架结构设计说明11

框架结构设计说明11结构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况1、本工程位于南昌市综合楼,地上7层、地下1层,框架结构房屋。

建筑总高度为米。

本工程标高±0.000,具体详建筑总平面图。

二、一般说明1、计量单位(除注明外)1):长度:mm 2):角度:度3):标高:m4)强度:N/m㎡2、本工程所注标高均指建筑完成标高,施工时应扣除粉刷层及其它面层的厚度。

3、凡施工图中说明与本说明不一致时,一律以施工图中说明为准。

4、在施工过程中,如遇图纸不清、地质不良(与设计不符)或与其它专业图纸不一致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

5、对本说明和结构施工图需做设计变更或修改时,应征的同意并办理设计变更或修改手续,不得随意变更或修改。

6、本套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部分采用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制图规则及结构构造详见国家标准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包括修正内容)。

三、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及设计使用年限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级2、设计使用年限为:年3、建筑物耐火等级:级4地基基础等级为:级5、建筑桩基础设计等级:级四、自然条件1、基本风压:W0=0.35KN/㎡地面粗糙度:B 类2、基本雪压:S0=0.35KN/㎡3、本工程xxx建筑工程地质勘探队于2011年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进行设计,施工时如发现与地质报告不符或不良地基,请及时处理4、本工程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侵蚀性。

5、场地土地类型为中软场地土五、本工程结构设计采用国家有关设计规范、规程:1、建筑结构可靠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5、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部分2002版)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六、抗震设计1、本工程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建筑场地类别为二类、地面粗糙度为B类,抗震烈度6度,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

七、结构计算程序1、采用PKPM2005进行结构整体分析八、楼、屋面主要活荷载标准取值:上人屋面 2.0KN/㎡楼梯(消防疏散楼梯)3.5 KN/㎡走廊、器材室 2.5KN/㎡不上人屋面0.5 KN/㎡⊙未注明者均参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有关条款执行⊙凡结构平面图中特别注明时,均以结构平面图中标注值为准⊙使用及施工堆料荷载均不得超过设计取值九、基础部分1、本工程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具体要求另详结施022、基槽开挖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排水措施,避免基槽积水。

不应扰动土的原状结构,如经扰动,应挖除扰动部分,根据土的压缩性选用级配砂石(或灰土,素砼)进行换填处理。

用级配砂石或灰土换填时压实系数应≥0.97.3、开挖基坑时应注意边坡稳定,定期观测其对周围道路市政设施和建筑有无不利影响,非自然放坡开挖时,基坑支护做专门设计。

4、基础施工前应进行钎探、验槽,如发现土质与地质报告不符合时,须会同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单位共同协商研究处理。

5、机械挖土时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坑底应保留300㎜厚以上的土层用人工开挖。

6、基础施工完毕后应及时用素土回填,并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300,压实系数≥0.94.十、地下室部分1、十一、沉降观测1、沉降观测的标志选用A)墙(柱)标志B)隐蔽式标志墙(柱)标志打样详图1,隐蔽式标志打样详《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附录C)2、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以及水准基点的设置,均应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的相关要求。

施测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观测结果应由业主及时提供给设计方。

十二、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一)混凝土强度等级除施工图另有注明者外,结构各部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详表一:砼强度等级砼设计抗渗等级地梁、承台垫层C10 层别柱墙段标高柱、墙砼等级地梁C25 基项~屋顶基项~屋顶C25层别楼面标高梁、版砼等级基础项±0.000 ~屋顶C25注:1、构造柱、过梁、雨篷、空调板、凸窗板、装饰线角等附属构件,与主体构件同时浇筑时砼强度等级同主体构件,采用后浇时砼强度等级为C25。

(二)、钢材1、以φ表示HPB235热轧钢筋,其两端均作弯钩,fy=fy’=210N/m㎡;以φ表示HRB335热轧钢筋,fy=fy’=300N/m㎡以《三级螺纹钢打不出来》表示HRB400热轧钢筋fy=fy’=360N/m㎡(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构件改按300N/ m ㎡取用,)其他类型钢丝、钢筋另详单项工程说明。

吊环及受力预埋件的锚筋一律用HPB235(Q235)热轧钢筋,严禁采用冷加工钢筋。

预埋铁件均采用Q235等级B的钢材,抗震设计的各类框架中的纵向受力普通钢筋,要求: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与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2、电弧焊所采用的焊条,其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T5117或《低合金焊条》GB/T5118的规定,具体型号按表二选用:钢筋种类钢筋种类电弧焊接头形式帮条焊搭接焊坡口焊熔槽帮条焊预埋件穿孔塞焊窄间隙焊钢筋与钢板搭接焊预埋件T型角焊HPB235 Q235B E4303 E4303 E4316 E4315 E4303HRB335 E4303 E5003 E5016 E5015 E4303HRB400 E5003 E5503 E6016 E6015 E5003RB400 E5003 E5503 不适用该钢型/电渣压力焊和埋弧压力焊采用HJ431焊剂。

除图中另有注明外,手工焊缝有效高度均为6㎜(当钢板厚度<6㎜时,取钢板厚度)及0.5d (HPB235热轧钢筋)或0.6d(HRB335、HRB400热轧钢筋)并通长满焊(d为焊接钢筋的直径)直锚筋与锚版采用T型焊,锚筋直径不大于20时采用压力埋弧焊,锚筋直径大于20时则采用穿孔塞焊(三)、构造要求1、本工程所处的环境类别和结构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a、一类环境:室内正常环境;二类环境:室内潮湿环境、露天环境和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b、未采取提高耐久性措施的非预应力构件的结构砼:处于一类环境时要求水灰比≤0.65,水泥用量≥225kg/m3,氯离子含量≤1.0%;处于二类环境时要求水灰比≤0.60,水泥用量≥250kg/m3,氯离子含量≤0.3%,碱含量≤3.0 kg/m32、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表三的规定。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板、墙、壳梁柱环境类别≤c20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一20 15 15 30 25 25 30 30 30 二一20 20 - 30 30 - 30 30 注:1、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

2、灌注桩主筋的混凝土的保护层不应小于35㎜,水下灌注混凝土桩则不得小于50㎜。

3、机械连接接头连接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受力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要求。

4、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三中相应数值减10㎜,且不应小于10㎜; 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

5、主梁与次梁相交时,主梁负筋的砼保护层厚度应为表三中相应的最小厚度加上次梁负筋直径值。

在砼保护中离构件表面距离20处增配φ4@200双向钢筋网片。

6、各类构件受力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尚应满足构件耐火极限的要求。

梁、柱、墙、板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大于40时3、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为La或抗震锚固长度LaE详国标Q3G101-1第33或34页。

4、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钢筋的连接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a、框架柱、剪力墙暗柱:可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或焊接接头b、框架梁:可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或焊接接头c、纵向受拉钢筋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时,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应相互错开,且设置受力较小处,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

在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

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如衍架和拱的拉杆)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当钢筋的直径d>22mm时不采用绑扎搭接接头,在受拉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直径的5背,且不应大于100.D、地梁纵筋的连接(悬挑梁除外):1)。

梁板面筋可在离支座1/3跨长或跨中附近连接2)梁、板底筋一般在支座处锚固连接。

5、板构造要求:a、双向板(或异形板)的底筋,长向筋放置在短向筋之上。

在楼、屋面板中,当施工图中未注明时,板底钢筋在梁支撑处应伸过支撑中心线,且≥10d;板底钢筋在剪力墙支撑处则应伸到板端头且≥15d(d 为板筋直径)。

板面通长筋需搭接时可在跨中搭接,剪力墙或梁处板面钢筋伸入剪力墙或梁内不应少于La。

b、建筑物外墙阳角,与支撑结构整体浇筑的一般现浇砼板,板角上部钢筋纵横两向必须重叠设置成网格状配置,板配筋图上间距大于100者,改为100,予以加强,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板短边跨度的1/4,详图。

c、所有板配筋图中未注明的面筋分布钢筋,楼面均采用φ6@200,屋面均采用φ8@250.d、当板有高差处,高差c≤梁宽b减50mm的1/6且≤30时,该梁支撑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