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影响传播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太极拳也不例外。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秘诀”写道:“重拳,重老师真传,自得之;不重拳,轻老师,枉费力也,”纵观一部太极拳史,正是通过代代相传而绵延不绝的。
永年太极拳源自杨禄禅和武禹襄。
本章节溯本,以人为本,由点及线,由线及面,通过记录一代代师承关系,再现太极拳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个传播体系上,可以看出永年太极拳自古至今的传承脉络,各个历史时期太极拳自永年传向社会的传播渠道以及太极拳在各地的发展情况。
永年传承一、杨式杨禄禅首传三子凤侯、班侯、健侯,传人甚多,代表有凌山、万春。
全佑(后令人三人向班侯拜师)。
杨班候 19世纪50—80年代进京教拳,著名弟子有凌山、万春、全佑、王茂斋、牛连元等。
在家乡永年有传人教莲堂、陈秀峰、张信义、李莲芳、张印堂、李万成等。
杨健候随父进京教拳,传播广泛,其中一部分弟子按他吩咐转到其子杨澄甫名下。
传人有三子少侯、兆元、澄甫及许禹生等人。
杨兆林得家传,在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南和县、任县、尧山县(今隆尧县)及邢台一带传拳。
主要传人有李宝玉、王其和、刘东汉等。
在家乡传翟文章等人。
杨少候父健候所传,在北京传张文炳、张文炳又传刘习文、韩世昌、王秀田李顺波梁礼蒋林等杨澄浦得家传一生收弟子40多人,学生千余人,徐哲东评语:“杨家累世教拳,以澄甫的学生最为多。
”教莲堂得传于班候,传人有李双彬、张新庆。
李双彬传李竹林、张有志。
李竹林传辛社军、李尚存、张现考、刘春方、张小平、张新成、李亚鹏等。
李万成得传于班候,传人有林金声、周志德、周志成、郭振清、郝从文、贾治祥、白忠信、关子敬、白彦如、穆振景、张其、张田所、潘河清、韩会明等人。
郝从文得传于李万成,弟子将近百人杨振铭得家传14岁起助父澄甫教拳,后到安微、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授拳,门人21人。
杨振基得家传曾到广州、南宁。
咸阳、太原、济南、大连、北京、石家庄等地办班义务传拳。
所教学生逾万人,弟子93人,杨振铎得家传,在全国各地授拳弟子115人。
杨振国得家传。
晚年在邯郸传授太极拳。
赵斌得传于杨澄甫,在西安传授太极拳达40年。
傅钟文杨澄甫传,1944年创办上海永年太极拳社,义务授拳。
先后到无锡、宁波。
大连。
武汉、徐州、等地讲学,并赴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等国传拳。
潘青河杨万成传,并一直在永年地区教拳。
翟文章杨兆林传人,一直在永年地区教拳。
傅声远得家传,先后到淮南、蚌埠、合肥、宁波、金华、泉州、石家庄、衡水、邯郸、深圳、珠海等地授拳还先后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士、葡萄牙、波兰、捷克、智利、巴西、新西兰、阿根廷、马来西亚、日本、印尼、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地区传播杨式太极拳。
范宝林师从郝从文。
1962年开始,先后到邯郸、峰峰、王凤煤矿、保定、石家庄等地传授杨式太极拳。
郭庆亭傅宗元传人。
1980年,在邯郸教授弟子。
崔彦彬师从傅钟文、赵斌,2004年10月,应国家财政部邀请,赴西柏坡开设杨式太极拳培训班。
贾治祥师城李万成。
一生在家乡传播杨班候系列拳架。
韩会明师从李万成。
郝金祥、师从冀福如、郝从文。
陈文义郝从文传杨振河翟文章传人。
1994年,赴德传授杨式在极拳,创立“中德永年太极拳学院”。
先后在世界各地教拳,弟子分布在永年、石家庄、安徽、北京、德国、奥地利、瑞士、日本、新加坡等地越幼斌赵斌之子,弟子分布在西安、武汉、天津、永年、承德、廊坊、长沙、深圳、广州、南宁、昆明、徐州、蚌埠、石家庄、耀县、石泉、兰州、山西、哈尔滨、青岛、连云港、香港、美国等地赵宪平师从翟文章,上门求教的有广东、四川、辽宁、山东、等地及日本、德国、菲律宾、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爱好者。
韩兴民师从傅宗元。
韩清民师从傅宗元、傅钟文。
上门求教的有北京、内蒙古、浙江、广东、山东、黑龙江等地学员及新西兰、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学员。
乔振兴 2004年,在邯郸马头镇成立了“振兴太极拳研究会分会”。
传授学员200余人,弟子10人。
董新成师从翟文章。
在石家庄传授太极拳,学员达数百人。
朱现红师从翟文章,赴石家庄、湛江、大连、郑州、张家口、涿鹿等地传拳,学员逾万人。
弟子分布在永年、张家口、沧州、宁晋、灵寿、湛江、涿鹿等地。
贾安树师从贾治祥,1999年,赴邯郸授拳,学员50多人,2000年,到邢台授拳,学员30多人。
郝宏伟师从郝金祥、傅宗元、赵斌、杨振国,在石家庄传拳。
傅清泉傅钟文之孙,傅声远之子,立足国内,面向香港、台湾地区及新加坡、日本等东南亚国家推广杨氏太极拳。
贾保安师从傅宗地。
在徐州、湖北、石家庄、大连等地有弟子,学生百余人。
胡利平师从翟文章苏学文师从赵斌,弟子分布在广东、湖南、山东、河南、江西等地。
武式武禹襄居家研习,不事外传,拳艺唯传外甥李亦畬、李启轩二人。
李余畬弟子有:同里郝为真、王明德;清河县葛福来、葛顺成。
子宝廉、宝让均承其艺。
李启轩传清河葛顺成和南宫马静波。
子三人:宝琛、宝箴、宝恒、均能传其技。
1898年,知府岑旭阶延请宝琛、宝恒二人教其子侄太极拳。
郝为真李亦畬传人。
民国初年在邢台传李圣端、李香等人。
民国三十赴北洋,传完县禄堂。
同年返乡,应聘为省立第十三中学武术教员。
在校公开传授太极拳。
永年弟子有李福荫、朝韩钦贤、张振宗。
李集峰、范念祖等。
其子侄均承家学。
李逊之李亦畬之子,1940年,收徒魏佩林、赵蕴园、刘梦笔、姚继祖,子池荫也习太极拳。
郝月如得家传,1930年,赴南京、镇江、常州等地教拳。
李集峰郝为真传。
到邯郸、邢台、太原等地传拳。
韩钦贤师从郝为真。
主要在邯郸传拳。
张振宗师从郝为真。
一生在家乡授拳郝少如得家传。
1930年,往来于上海、常州、等地教拳。
1933年,在私立海中学教拳,并应聘于武进正德学社教拳。
1973年,在上海创建“郝派太极拳拳社”。
20世纪60年代,应聘于上海市体育宫教拳。
郝振铎郝月如族侄。
一生在天津传拳。
李福荫郝为真传。
在家乡传拳。
郝向荣得家传。
得家传。
1929的,郝月如带郝向荣赴南京教拳,一般是郝向荣作示范,郝月如巡回指导,郝月如逝世后,郝向荣又协助郝少如在上海教拳。
传人多为其子侄。
魏佩林师从李逊之。
在邯郸、邢台、峰峰、鸡泽等地授拳。
三子均承其艺。
姚继祖师从李逊之。
一生主要在永年传拳。
所教学生遍及武汉、邯郸、邢台、石家庄、沧州、保定、安阳、湖南及四川、广东、浙江、江西等地。
李锦藩得李逊之、李石泉、李化南传。
常年在广府西街授拳。
胡金生得传郝少如。
弟子分布在新加坡、朝阳、开封、乐山。
魏高申魏佩林长子。
定居邯郸,长期在邯郸授拳。
魏高义魏佩林三子。
传人有魏润平、杜志民、魏雪山、魏雪民、魏建平、周志军、孟庆代。
魏高志魏佩林四子。
传人有魏雪民、魏雪刚、魏雪亮等人李光潘得家传。
从次赴上海、北京、海口、南宁等地教授太极拳。
金竟成师从姚继组。
学生40多人。
翟维传师从姚继祖。
经常到各地讲学传艺,主要有邯郸、邢台、石家庄、黄冈、罗田、徐州、成都、温州、珠海、江门、开平以及香港等地,上门请教的有淄博、抚顺、马鞍山、重庆、成都、太原、宁波、东莞等地爱好者。
胡凤鸣先后到邢台、西安、济南、青岛、淄博、成都、沈阳、武汉等地教拳。
钟振山师从姚继祖。
先后到北京、成都、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新疆、河南、蚌埠、邢台、石庄家、邯郸、保定、昆明等地传拳。
李佳姚继祖弟子。
传人有李文章、李海彬、毕书民、胡文生、李同彬等人。
李清江姚继祖弟子。
传人有李运科、谢章生、李会海、杜明怀、李振明、李明军、李顺芳等人。
郝平顺郝向荣传。
弟子分布在山东、武安等地,了永杰亦承其艺。
孙建国师从李锦潘。
先后赴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武当山等地传拳,有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爱好者前来求教,学员逾千人。
路军强师从翟文章。
传人有杨利民、苗现国、路社红、焦涛、张高峰、胡进朝等。
祁悦强祁锡书之子。
先后到邯郸、北京、石家庄、西安、珠海等地传拳。
二、各地传承杨式太极拳传系杨班候传系牛连远支系牛连元(1851—1937),南方富商,往来于京津之间做生意。
在京与杨班侯相,结为金兰。
进京时多住杨班侯家,同时从班侯学艺十几载。
得班侯所传太极拳“九决”和“八十一式大架”太极拳,因其不以授拳为业,仅将班候所传,传给盟弟李寿泉之婿孟侠及吴兆峰。
吴孟侠(1906—1977),原名彩翰,福建人。
师从其岳父之盟兄牛连元学太极拳。
抗战胜利后,在天津和平区建设路寿德大楼与其兄吴兆峰创建“广华哲宗同易武术社”及“葆真八卦掌房”,设场授徒。
全佑支系全佑满族人。
初学于杨禄禅,后庆杨禄禅之命,拜杨班侯为师。
其子区绅,后从汉姓吴,即吴鉴泉,吴鉴泉所传,被称为“吴式太极拳”。
杨键侯传系许禹生支系许禹生(1879~1945)武术教育家。
字龙厚。
北京市人,原籍山东省济南市。
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文武双修,曾从家馆武术教师刘德宽学艺,后从杨健侯习太极拳。
民国时期任教育部专科系主事,为雪“东亚病夫”之耻,建议在学校设置国术课,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并成立体育学校,首次将武术列入学科考试科目。
1912年11月,禹生邀集北平武术界著名人士吴鉴泉、赵鑫洲、耿诚信、郭志云、葛罄吾、纪子修、恒寿山等创办北平体育研究社。
社长由市长兼任,他任副社长。
该社以“普及武术运动、研究武术理论和拳史、培养武术人材、达到强民报国”为宏旨。
京师各校渐向该社聘请教员,教授武术,一时形成北平各校延聘武术教师的一种风气。
1916年,又由许禹生倡导,作为该社的附设机构成立了北平体育讲习所,除自任课外,还延聘吴鉴泉、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孙禄堂、刘恩绶、张忠元、佟连吉、姜登撰、纪子修、刘彩臣等任教。
讲习所以培养大、中、小学校武术师资为目标,其术科以国技为主,包括徒手和器械。
徒手包括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各类拳术,以及长拳短打、擒拿格斗诸术;器械包括刀、枪、剑、棍、钩、锏、戟等。
讲习所还授武术理论及拳技教授法等。
此举受到蔡元培及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佳许,由教育部解决所址及经费资助,并行文各省、市,选派学员来学习,毕业后回原地任武术教师。
该社还做了许多有益的社会调查工作。
据《体育丛刊》载:1924年6月,该社对北平、辽宁、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湖北、陕西、四川等16个省、市的40所大、中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当时将武术列为课外活动内容的占22.5%;列为正课算成绩的占52.5%,两项共占75%。
武术列入正课,学生对之颇有兴味。
1929年12月,许禹生应时变,在该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北平市国术馆,市长兼馆长,他任副馆长,并主编《体育月刊》。
该馆仿效中央国术馆的机构设置,设教务、编审、总务等处,总管全馆工作;下设高级研究部、普通研究班、专修班、民众练习班,培养武术师资,审定武术教材,传习各类武术技艺和理论。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后(亦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该馆成立刀术速成班,传授刀术,为抗击日寇输送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