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距离和时间

10距离和时间

科目语文年级六年级课时 1 课题10.距离和时间课型新授教学具课件主备人任振河执教教师任振河
教学目标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能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并愿意合作与交流。

3.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会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重点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懂得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京沪高铁线路图
教师谈话:同学们,这是京沪高铁线路图,线路全长1318千
米,和谐号高速列车每小时行驶300千米,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
少时间?
预设1.学生根据前概念,认识距离和时间的基本知识。

教师
适时组织学生讨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2.教师播放视频课件:京沪高铁与京沪普通列车视频。

3.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还蕴含着哪些有关运动
的科学知识呢?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京沪高速列车与京沪普通列车运动的快慢呢?距离和时间和运动快慢有关吗?
5.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提的问题都很好,那距离和时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距离和时间。

教师板书课题:距离和时间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预设 1.学生发现在实地测量运动的物体在距离和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不能准确的描述。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科学探究是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1.明确测量意图
教师展示卷尺和秒表,谈话:它们各自能为我们收集哪些有关运动的第一手数据?引导学生明确通过测量就能收集到运动距离和时间两方面的数据,数据是重要的探究证据。

2.课件出示:测量提示
测量提示:
①是测量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如可在5、10、15、20、25米处插上小旗安排组员掐表,并有组员做好记录。

②是测量的物体尽量沿直线运动。

③是在测量中,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玩”上而忽视了对时间和距离的测量和记录。

3.分小组实地测一测。

(1)教师谈话: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中去进行测量活动吧!
(2)师生来到操场,共同进行测量活动。

学生自愿选择测量方式,有的学生在学校操场的百米跑道上进行步行测量。

有的学生在跑道外的篮球场区域,进行电动玩具车比赛测量(学生进行其他测量也可以)。

教师提示每类测量都要进行2次,以便比较。

4.绘制统计图表
教师谈话:学生分小组先用统计表简单记录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笔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竖轴表示的是距离,横轴表示所用的时间。

教师发放记录表格。

距离(米) 时间(秒)
距离(米)
时间(秒) 学生根据统计图观察讨论距离和时间关系。

5.观察统计表。

教师谈话:根据刚才的测量和记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个统计表,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汇报:运动的距离越长所用时间就多,运动的时间越多距离就越长。

在这幅图上我们发现线的坡度越大说明速度越快,线越直说明越匀速运动。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测量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预设1.学生发现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和时间有关,即距离和时间结合才能够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教师谈话:观察统计图表你有什么发现?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2.学生分析比较图表、讨论并交流。

3.引导学生理解:时间不同行走的距离不同,时间越长走的距离越长。

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距离,走的距离远,说明运动的速度快,反之,运动的速度慢;相同距离比较所用的时间,用的时间越短,说明速度越快,反之,运动的速度慢。

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将运动的时间、距离等数据结合起来才能说清楚。

课件出示:
0 2 4 6 8 100
12 5
10 15 20
25
温馨提示
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将运动的
时间、距离等数据结合起来才能说清楚。

4.教师概括:距离和时间结合才能够描述运动的快慢。

然后呼应导入新课出示的问题,让学生加深理解本课重点知识。

预设2.学生发现物体是运动的,教师及时跟进指导让学生学会描述物体在什么位置、向哪个方向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

1.教师谈话:我们如何用语言对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呢?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教师补充举例:小车向前移动,足球在地面滚动,吊扇在空中转动,秋千前后摆动等。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体会。

4.教师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方向和快慢三要素。

5.再次让学生对测量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并相互进行交流。

6.教师概括:我们描述物体的运动,要说出物体在什么位置向哪个方向运动,是快还是慢等。

预设3.学生发现可以根据记录表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预测,再通过实际测量验证自己的预测。

1.课件出示:
我的预测
5秒钟走8米,10秒钟走多远?20秒走多远?
走2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
2.学生分析、讨论并交流。

3.教师谈话:通过研究测量结果,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4.学生分析、讨论并交流。

学生汇报: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预测。

5.教师安排学生课后进行实际测量,验证自己的预测。

6.教师补充说明科学家对卫星轨道的预测,各地的列车时刻表等都是测量、预测、验证的结果。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预设1. 学生认识距离和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距离和时间在科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帮助,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距离和时间的结合呢?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展示课件:运动会上比较谁跑的快慢;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根据两地间的距离大体估算出我们所需要的时间等等。

3.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距离和时间又有了哪些理解?描述物体运动状态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你还有哪些收获?赶快交流一下吧。

4.学生相互交流学生。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

课件出示:
我们的收获
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从位置、方向和运动的快慢等方面来说明;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通过比较相同的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或比较经过相同的距离用的时间;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录表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预测。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请同学们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思考:如何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设计方案。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5秒钟走的路程要测量3次,求出平均值,从家到学校要尽量走直线,中途不要逗留。

路途远的可以测量1分钟走的路程。

2.查阅京沪高铁列车时刻表及铁路沿线各地之间的距离,分析一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调查社会生活中对距离和时间的应用。

板书设计:
10.距离和时间
相同时间比距离
相同距离比时间作业设计:
如何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设计方案。

教学反思(大于150字)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能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的习惯;能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并愿意合作与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