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了解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2、动手制作山体模型;学生绘制等高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等高线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等高线的判读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

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五、教学方法
1、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动手操作法
2、教法:教师讲解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也有低平的平原;但是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生答: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所以我们先要学会等高线的判读。

(二)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1、活动: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归纳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读图讨论、学生展示)
(1)师生归纳: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说某地的海拔就是指它的绝对高度,而所说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指两地的绝对高度之差。

比如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中国最高峰,这里所说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我们知道山脉的海拔的情况下,怎样将立体山脉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形图。

(三)绘制等高线
1.活动:(设置疑问)什么是等高线?如何制作等高线示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
(1)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2)课件展示:P24图1.35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在电脑上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以及使用马铃薯做等高线的过程图,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等高线。

(3)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4)师生归纳: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互动探究:读图探究等高线的特点
设问:①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有何特点?
②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有何特点?
(1)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小组合作探究
(2)教师讲解归纳:①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

②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同。

2.活动:如何利用等高线示意图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1)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2)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3)师生归纳: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形态,可以判读出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00
100 100
地表形态的起伏状况。

一般来说,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

(五)归纳小结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加深印象。

(课件展示)
可由学生谈收获(更容易反馈学习信息)
七、课堂检测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5题。

C
1.图中C点的海拔是()米
A.100米 B.200米 C.300米 D.400米
2.图中山顶B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
A.440米 B.400米 C.531米 D.395米
3.A、B两点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
A.120米 B.220米 C.320米 D.420米
4.下列关于图中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路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陡
B.线路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C.线路BC所在高线较密集,坡度较缓
D.线路BC所在高线较稀疏,坡度较陡
5.从安全角度考虑,爬山线路A、BC中较为合适的是,请说明理由。

课堂检测答案
1.A
2.A
3.C
4.B
5.A 线路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爬山较为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