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
15.1复习笔记
一、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一)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1.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背景
(1)在教育领域,20世纪20、30年代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受到抨击和冷落,代之而起的是复归于“教师为中心”的要素主义教育等新传统教育。
(2)20世纪50年代,这种教育价值又由于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对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压制而遭到抨击。
(3)现代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系统地阐明了他们的教育观点,从而形成了一股新的教育思潮。
2.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
(1)哲学基础
①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以人性论、认识论为主要内容,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
②现代人文主义者把存在主义者追求人的存在这一观念作为核心内容,认为教育和培养儿童的目标就是促使人的潜能的实现。
③现代人文主义者把丰富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发展整体的人不可或缺的因素,并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始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在方法论上,它经由存在主义接受了现象学的方法,认为理解人的最好方法是不抱任
何先入之见,把一切先入之见搁到一边,进入他的世界观,以他的观点来看他的周围世界。
(2)心理学基础
①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类的意识经验,认为人具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所以不仅应从知觉角度去把握整体性,要致力于在教育中恢复整体的人的观念。
②人文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虽然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制于遗传、体质以及各种存在本身的条件,但我们在反映及运用这些存在的条件时,仍有自由。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实现。
③人文主义心理学还接受了精神分析学派潜意识这一概念,但指出人的内在本质是善良的,至于各种本能需要的满足只会有利于生长;在教育上,应该让儿童体验到兴奋与喜悦,教育者只能引导而不能压制儿童的成长。
(二)现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标自我实现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促使“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是:(1)整体性,即个体不仅存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感觉诸方面达到内部的有机整体性,而且在协调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也达到了和谐一致。
(2)创造性。
创造性并非为少数天才所独有,而是每个人生来就存在的特质或潜能,因此应该从人的内部去寻找创造性的源泉。
创造性的个体具有创造性的态度与倾向,表现出享受新事物和变革乐趣的性格,以及灵活恰当地应付突变情境的能力。
2.课程设置——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倡“软课程”模式,主张:
①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学习者的需要,包括情感发展、认知满足、个人价值等内
部需要,以及在多元社会生活中必备的学术、技能、人际交往、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外部需要,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②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重视统整;在课程学习程序上,安排较富弹性;在课程的研究上,则采取人文主义的精神。
③在课程评价上,则侧重过程与教育内容品质的分析。
3.教育要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教育的作用及功能在于创造最佳的条件,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塑造,而最佳的条件就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气氛。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论者认为,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关键在于:
①培养能起促进作用的教师;
②培植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
③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评价。
4.人文主义教育改革实践
我们还应该看到,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既是一种建构在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思潮,又是一种广泛的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改革运动。
在教育实践中,它表现为“情意教育”、“整合教育”、“自我科学”、“心理教育”、“价值教育”等。
(三)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
1.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贡献:
(1)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的以培养自我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来阐明其教育本质、内容方法的观点,它反传统教育的姿态对当代美国和世界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即教育不是简单地建立在单一的行为塑造上,而是发展人的价值、理想、真善美等高级心理品质的内在学习过程。
2.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
(1)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的,试图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的潜能的发展和价值。
这种理论夸大了人性的内部力量而忽视了社会的制约作用,存在着先天缺陷。
(2)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中易于偏向情感一端,难以做到认识与情感有机统一的原凶之一。
其结果往往使认知发展落后,又反过来妨碍整个潜能的发挥。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1.舒尔茨
(1)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舒尔茨《人力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人力资本投资》等著作。
(2)舒尔茨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许多国家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认为通过人力投资改善人的素质是这种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3)舒尔茨也因其对农业经济、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丹尼森与贝克尔
(1)丹尼森于1962年出版了《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一书。
他认为知识进展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知识进展能使同样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2)贝克尔发表了论文《大学教育投资不足》和著作《人力资本:理论与经验研究》,将家庭也看作是一种决定资源分配的场所,因此他把注意力从个人行为转向家庭行为。
此外,贝克尔还探讨了人力资本投资与工资差异问题,并着重考察了个人教育支出的经济效益。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人力资本的含义
(1)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J.R.Walsh)于1935年首先正式使用.后由舒尔茨给予理论阐述而获得了特定的含义。
(2)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通过人力投资形成人力资本。
他还指出,人力资本明显地具有量和质两个方面:
①量的方面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人口数量,从事有用工作的人口比例和劳动时间;
②质的方面是指人的技艺、知识、熟练程度和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人从事生产性工作能力的东西。
在这些方面,每个劳动者也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劳动者在受了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后,他的劳动质量或工作能力、技艺水平和熟练程度也是有差别的。
2.人力资本投资
(1)在现代生产中,人力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形态投资的作用。
(2)广义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职培训、人员迁移、卫生保健及经济信息等,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教育投资。
3.教育投资
(1)教育投资具有两重性:消费性和生产性,但主要方面是生产性。
教育投资的生产性就在于它能够开发人的潜能,增长人的能力,包括文化知识、技能以及良好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者的质量,促进劳动生产率与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增加了个人未来的收入。
(2)无论是国家投资教育还是个人投资教育,教育投资的根本目的都是为获取经济方面的收益。
(3)对于作为人力投资主渠道的教育投资的指向,也要根据收益率、市场供求规律来决定。
4.教育投资收益
在舒尔茨看来,教育的收益可分为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两个方面:
(1)私人收益是受教育者个人所得的收益;
(2)社会收益则指受教育本人不能占有的,为社会其他成员所得的收益。
(3)舒尔茨虽然主要以物质收益(工资额)作为衡量收益的尺度,但他不赞同单纯以工资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教育的收益率,而主张还应该考虑一些非金钱的因素。
(4)舒尔茨也指出,如果是计算教育某一阶段的收益率,可先测定学生按学历不同而得到收入的差别,算出各教育阶段毕业生的收入差额,以这一差额与该教育阶段的教育费用之间的比率来表示收益率。
(三)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评价
1.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源是一种巨大的资源,高度重视人的知识、智力和能力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可以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效益,促进经济增长。
2.该理论还强调教育投资应放在重要的地位,所有这些观点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经济和现代教育的某些客观规律。
3.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者对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测算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至少表明了科学地确定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必要性和制订教育投资计划的重要性,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教育的经济效益的重视。
三、终身教育思潮
(一)终身教育思想溯源
1.耶克斯利的终身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