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22.1 复习笔记
一、美国的教育改革
1.《国防教育法》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1)《国防教育法》
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的教育质量展开了激烈批评,特别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
在此背景下,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如下: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所谓“新三艺”)的教学;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③强调“天才教育”;
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战后的教育基本法,它的颁布表明美国认识到了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2)60年代的教育改革
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汇集一起,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
心理学家布鲁纳做了以《教育过程》为名的总结报告,报告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为主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a.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b.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
c.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
d.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
但会后由科学家和部分教师编制的新教材难度太大,又缺少教学法经验,脱离了中小学实际,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②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
法案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a.制定出中小学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作准备。
b.要求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规定建立处境不利儿童教育全国顾问委员会,全国残疾儿童咨询委员会和残疾儿童训练局等。
③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0年代美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案,法案强调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对高等院校拨款,提高教学质量。
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世界上称霸的实力。
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大学本科生教育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格局开始发生动摇,二年制初级学院发展较快,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
2.70~8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
(1)70年代的教育改革
①生计教育
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一种教育。
他提出,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教育,它要求以职业教育为中心重新建立教育制度。
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生计教育法》,采取实际步骤推行生计教育。
它的实施把幼儿园、中小学、大专院校学生以及成人都作为教育对象,中小学阶段是生计教育重点实施阶段,又可细分为三个阶段:1~6年级是使学生了解和选择职业阶段;7~10年级为探索和学习阶段;11~12年级是职业决定阶段。
生计教育是美国社会失业率较高,人们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忧心忡忡的心态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这种教育不可能解决社会制度固有的弊端,只能是一种安慰人们适应社会现实的生存措施,并不鼓励人们奋起改造社会。
②“返回基础”
“返回基础”是1976年开始,在美国基础教育委员会倡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是7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改革的主流。
它针对中小学校出现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薄弱的现状,要求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应将精力集中于读、写和算的基本技能训练上;在中学阶段,主要应把精力集中于教授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和历史的科目上;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让学生有任何自主的活动;要求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强调考试等。
返回基础教育运动实质上是美国的一种恢复传统教育的思想,它否定了进步主义运动的基本主张,强调严格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但是这一运动由于过分重视传统教育而受到指责,在80年代以后就渐渐消沉下去了。
2.8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
80年代初期,美国的中小学校还出现了消费教育、环境教育、多元文化和多种族教育、反毒品教育、性教育等一些新的教育改革动向,这些教育被普遍认可,并反映到中小学校课
程领域。
此外,传统科目也发生了一些更新。
针对美国的教育质量问题,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于1983年提出了一份《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
报告对美国教育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革建议:(1)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
(2)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
(3)改进师资的培养,提高师资素质。
同时,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4)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作用。
这个报告成了美国8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改革的中心是提高教育质量。
虽然有人批评美国在重视教育质量的同时,又出现了忽视灵活性、忽视情感培养等问题。
但就总体而言,《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产生的效应是积极的。
3.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纲领
(1)《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
1985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提出著名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五个专题报告。
总报告指出,美国青少年科学技术知识贫乏,教育改革应该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的能力,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需要。
其他五个专题报告也都以综合的观点阐述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特别强调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应用价值,是学校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参考文献。
80年代后期,布什总统推行了新的教育政策。
其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教师热心教育工作;兴办新型学校,促进现有的学校体系改革或更新;关注困难儿童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等。
(2)《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的教育改革开始以世纪之交为契机,为下一世纪美国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而改革教育。
1991年4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发了教育部长亚历山大起草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这是美国教育走向未来的纲领性文件。
文件指出了2000年全美六大教育目标。
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美国还制订了四项有力的措施。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还详细分析了美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最终克服这些问题,顺利实现2000年全美教育目标。
二、英国的教育改革
1.1944年教育改革法的实施
英国于1944年8月通过了《1944年教育法》(即《巴特勒教育法》)。
这一法令的中心内容在于调整教育领导体制和谋求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
其实施的意义如下:(1)英国一方面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地方教育管理体制,从而确立和完善了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
(2)通过这一法案,建立起了比较符合英国文化教育传统和不同党派利益的教育领导体制。
(3)教育法案提出的对所有学生提供免费享受中等教育的原则,消除了战前“双轨制”的初等教育体制,现代英国国民教育制度基本形成。
(4)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中等教育,从而推动了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
(5)法案还改进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财政体制,这一措施促进了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
2.60年代和70年代的教育改革
(1)中等教育的改革
战后英国主要的中等教育机构类型是由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三种形式构成,各种中学的差别反映了教育的不平等性,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争论。
1965年工党执政期间,决定在保留文法中学和公学的前提下把其余中学全部改造成综合中学,以体现教育机会均等,保证中下层子女也能进入像文法中学这样质量高、设备优越的学校学习。
教育大臣克罗斯兰还提出了综合中学的六种组建形式,供各地选择执行。
之后由于政党的轮流执政,综合中学的发展也时快时慢。
(2)高等教育的改革
①《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
1963年通过的《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探讨了英国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这一重大问题。
报告建议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
这个建议被称为“罗宾斯原则”,为当时的英国政府和各派政治力量所接受,成为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政策依据。
根据该报告的建议,英国大学和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加,一些大学还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改革尝试,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②“开放大学”的创办
60年代末期,英国创办了“开放大学”,这在英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开放大学于1969年6月1日获得皇家特许状,1971年1月正式开学。
它主要以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被许多国家所效法。
(3)师范教育的改革
1972年发表的《詹姆斯报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计划,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