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景观的设计

园林景观的设计

浅谈园林景观的设计
摘要:园林景观是一种创造人类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其基本任务是向人提供亲临自然、享受自然的良好氛围。

本文从空间的秩序性、视觉的艺术性、尺度的适宜性、场所的包容性几个方面探讨了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实践创作研究时应该关注的问题。

希望可以对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语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因此至今仍然光鲜而璀璨。

园林景观设计在我国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造林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有世界绝佳的传统园林规范和理论,说它年轻是因为这门学科在实践和发展中不断的演变,近年来才与现代社会融合相接轨。

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

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1.空间的秩序性
1.1界定景观轴线
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十分必要的,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和秩序性。

由于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因此轴线有时要求是笔直的。

如苏州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1.2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

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

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

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

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1.3确定空间序列
通常来说,空间序列是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通道相连,让人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

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园林景观形式上的美感,从而引发人们的哲学思考。

园林景观的空间序列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
间关系的艺术,使园林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凸显和谐的情感内涵。

2. 视觉的艺术性
2.1领会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主要是指空间带给人的美感,空间和谐会给人舒畅的感觉。

在园林景观中
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

在园林景观设计时,人们将空间之美作为了追求的目标,在美好的景观中尽情享受。

2.2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是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将山水作为远景引入园林景观设计之中。

引用自然之美重点在于关注美的内涵,挖掘出自然景观的特色。

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将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突出形式美、具象美和意蕴美三个方面。

2.3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

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

人性之美,纯真、纯善。

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

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3.尺度上的适宜性
3.1弱化人为压力
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

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

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

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

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

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

3.2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

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

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3.3遵从场地功能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

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

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

基于
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

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

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3.4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

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

4 .场所上的包容性
4.1呼应心灵需要
当人们将园林景观作品让人自由选择时,通常最多的选择会是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每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运动。

在设计实践中,将契合高级的心理需要必然是最佳的途径。

4.2汲取地缘文化
园林景观设计是将地域、民族、历史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沉淀于生活模式转变成园林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

地缘文化所提炼的深度与广度也决定了文化景观的品质。

4.3呼应心灵需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闲适、亲近
运动。

当我们将若干园林景观作品推出让人们去自由选择时,往往最多的选票都会投在关注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涵盖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真谛。

在设计实践中,契合高级的心理需求无疑是场所认同的绝佳途径。

无论是出于亲近自然的
心理还是出于休闲游憩的需求、甚至渴求获得喘息的愿望等。

4.4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诠释要依靠公众对于自然的参与,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讲中富丽堂皇地虚无包装。

只有当公众在景观中享受生活时,那种场景才真正地诠释了平凡、真实而又生动的园林精神。

场景的产生需要人物、场地与情节,而场地与情节的良好创造正是这一原则提出的初衷。

在实践中,诠释景观精神意味着丰满景观的情感。

景观诸多抽象的内涵要通过景观物化的形式得以实现,除必要的设施与场地,更多的要在景观界面加以诠释。

物化的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人们感知精神的层面,还要注重景观表达的深度与公众接受程度的良好衔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积淀深度。

5.结语
要做好园林景观设计工作,重点在于对空间、尺度、视觉和场所等的解析。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场所等设计要素的解析,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刘晓光. 景观象征理论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2] 尹吉光.图解园林植物造景.北京2011.
[3] 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4:20.
[4] 张庆费.环境修复绿化植物.北京20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