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机械设备维修》教案学习情景2:冶金机械设备现代维修技术学习情境2:冶金机械设备现代维修技术模块9:设备拆卸与装配一、修理的类型维修的类型根据维修内容、工作量大小、维修范围的深度和广度,维修可分为大修、中修、小修、项目修理、设备改造和计划外修理等几种不同维修类别。
1、大修设备的大修是工作量最大的一种全面修理。
它要把设备的全部或大部分部件解体,修复基准件,更换或修复全部不合用的零、部件,修理、调整设备的电气系统,修复设备的附件以及翻新外观等,从而达到全面消除修前存在的缺陷,恢复设备原有的精度和性能,达到出厂标准。
2、中修是介于大修与小修之间的一种修理。
其修理内容为:部分解体,更换或修复部分不能用到下次计划修理的磨损零件,部分刮研导轨,调整坐标,使规定修理部分恢复出厂精度或满足工艺要求。
修后应保证设备在一个中修间隔期内能正常使用。
3、小修设备的小修是工作量最小的一种修理。
小修是维持性修理,不对设备进行较全面的检查、清洗和调整,只结合掌握的技术状态的信息进行局部拆卸、更换和修复部分失效零件,以保证设备正常的工作能力。
4、项目修理(项修)是在设备技术状态管理的基础上,针对设备精度和性能的劣化程度,在判明故障部件的情况下,根据检查、监测、诊断结果,进行某些项目或部件的计划修理,使项目或部件符合成套设备或整台设备的功能和参数要求。
项修时,一般要进行部分拆卸,检查,更换或修复失效的零件,必要时对基准件进行局部维修和调整精度,从而恢复所修部分的精度和性能。
项修是穿插在大、中、小修之间,没有周期性的一种计划维修层次。
项修的工作量视实际情况而定。
项修具有安排灵活,针对性强,停机时间短,维修费用低,能及时配合生产需要,避免过剩维修等特点。
对于大型设备,组合机床,流水线或单一关键设备,可根据日常检查、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利用生产间隙时间(节假)安排项修,从而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目前中国许多企业已较广泛地开展了项修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项修是中国设备维修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一种维修类别。
5、设备改造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在原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造,以提高原设备的功能和精度,提高生产率和可靠性为目的。
这种修理属于改善性的维修,工作量的大小取决于原设备的结构对实行改造的适应性程度,以及人们对原设备功能提高到何种水平。
设备改造时必需考虑生产上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设备改造的主要作用是补偿无形磨损,某些情况下也补偿有形磨损。
通过改造可以实现企业生产手段现代化。
6、计划外修理无法纳入计划或在不可预计、事先未曾列入计划情况下安排的修理。
如故障修理和事故修理,以及因采取事后修理方式而没有列入计划的修理。
设备的管理水平越高,计划外修理的次数和工作量应越少。
二、选择修复技术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在生产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设备故障现象。
为提高修理质量,降低维修成本,就需要对各种先进修理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
应选择修复技术时,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技术合理、经济性好、生产可行”。
1、技术合理(体现了设备维修的技术性)技术合理是指我们选择的维修技术方案,必须满足待修机械零件的技术要求。
为此,需从如下几方面来综合考虑:(1)考虑所选择的修复技术对机械零件材质的适应性。
由于每种修复技术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材质。
所以,在选择修复技术时,首先应考虑待所选的修复技术是否能适应待修复的机械零件的材质。
(2)考虑各种修复技术所能提供的覆盖层厚度。
每个机械零件由于磨损等损伤情况不一样,修复时需要补偿的修补层的厚度也不一样。
因此,在选择修复技术时,还必须了解各类修复技术所能达到的覆盖层的厚度。
(3)考虑覆盖层的力学性能。
覆盖层的强度、硬度、覆盖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以及机械零件修理后表面强度的变化情况等是评价修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选择我们修复技术的重要依据。
(4)考虑修复技术应满足机械零件的工作条件。
机械零件的工作条件包括其承受的载荷、温度、运动速度、工作面间的介质(如酸、碱、盐等),选择修复技术时,应考虑其必须满足机械零件工作条件的要求。
(5)考虑对所选用的修复技术尽可能少。
在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同一机械零件出现不同的损伤部位的现象,这时就可能出现每个损伤部位对应几种不同的修复工艺的局面。
为了避免零件来回倒运,缩短修复周期,降低修复成本,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简化修复工艺,选择尽可能少的修复技术。
(6)考虑下次修复的便利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可持续性发展,维修也不例外。
在选择修复工艺时,不能图一时方便,还应考虑到下次维修的便利,多数设备在使用期内一般不止修复一次。
2、经济性好(体现了设备维修的艺术性)在保证机械零件修复技术合理的前提下,还应考虑所选择修复技术的经济性。
注意:这里的经济性,不仅仅只是指零件修复本身花费的成本,还须考虑采用某修复技术后零件的使用寿命,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综合评价,并尽量进行批量修复,这样有利于分摊修复成本,降低费用支出。
试想一下:如果我的手机坏了,送修一次需要花费500元,修复后只能管3个月,此后每隔3个月均需送修,而一台同类型的新手机价值1500元,1年免费保修,试问我还会送去修复吗。
在这里,建议大家要从设备一生寿命周期费用来综合权衡,除了考虑修复费用、修复后使用寿命,还要考虑运行成本、管理成本、停机损失等其它费用。
3、生产可行(体现了设备维修的艺术性)在前面的章节,我们知道了许多的修复技术、需要配备相应的技术装备,需要能操作这些设备、熟悉操作工艺的技术人员。
为此在选择修复技术的时候,必须考虑本企业设备装备水平、人员技术水平,必须切合实际,避免好高骛远。
另外,还必须考虑维修组织管理和维修生产进度,是否能适应生产允许。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这一原则时,应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综合权衡、全面考虑。
三、设备大修的内容和技术要求1.设备大修的内容设备大修的内容一般有:(1)对整个设备进行全部解体成零件;(2)对每个零件(除易损件外)进行清洗、检查;(3)作好备件、材料、工量具及技术资料等方面的准备工作;(4)编制大修理的技术文件;(5)修复基础件;(6)修复或更换零件;(7)修复电气系统;(8)修复或更换附件;(9)设备各总成的装配及调试;(10)设备总装配,并调试到大修质量标准;(11)外观翻新;(12)设备验收。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同时还应该有以下的内容需要考虑:(1)对于多发性故障部位,可以通过改进原设计来提高其可靠性;(2)对于不当的材料使用、落后的局部设计和不当的控制方式等要进行改造;(3)按产品的工艺要求,在不改变整机的结构情况下,局部提高个别主要零部件的精度。
2.设备大修的技术要求对机电设备大修总的技术要求是:(1)全面清除大修前设备存在缺陷与不足;(2)大修后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应达到新设备的技术标准。
在实际工作中,应从企业生产需要出发,根据产品工艺要求,制订设备大修质量标准,并在大修后达到其标准四、设备大修前的准备设备大修前的准备工作很多,大多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的完善程度、准确性和及时性都会直接影响大修计划、修理质量和工作计划。
各企业的设备维修组织和管理分工有所不同,但设备大修前的准备工作的内容和程序基本相同,主要包括:技术准备、生产准备和作业计划的编制。
1、技术准备技术准备的工作量比较大,它主要包括设备预检、分析制定修理方案、编制大修技术文件等工作。
(1)预检为了全面深入了解设备技术状况,在大修前安排的停机检查,通常称为预检。
预检工作主要由主修技术人员负责,设备使用单位的技术人员参加,共同承担。
预检的时间长短与机电设备的复杂程度、设备劣化程度及修理工作的管理有关。
从预检结束至设备解体大修开始之间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设备在此期间的技术状态会加速劣化,使预检的准确性降低,给大修工作带来困难。
通过预检来验证事先预测的设备劣化部位及程度,并注意发现事先未预测到的问题,从而达到全面深入了解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结合已经掌握的设备技术状态劣化规律,作为制定修理方案的依据。
(2)分析制订修理方案通过预检,详细了解设备修前技术状况、存在的主要缺陷和产品工艺对设备的技术要求后,应该立即进行分析制订修理方案。
分析制订修理方案的主要内容:1)按照产品的工艺要求,设备的出厂精度标准是否能满足生产的需要;2)对于关键部位,如精密主轴部件、精密丝杠副、分度螺杆副的修理,本维修企业的维修条件和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否能胜任;3)对于多发性重复故障的部位,应分析进行改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4)对于基础件,如床身、立柱、横梁等的修理,采用磨削、精刨或精铣工艺,在本企业或本地区其他企业实现的可能性和经济性;5)为了缩短修理时间,哪些零部件换新件比修复原件更经济;6)如果本企业承修,哪些修理作业需要委托外维修企业协作,与外企业联系并达成初步协议。
如果本企业不能胜任或不能实现关键件、基础件的修理,则应确定委托外企业来承修。
(3)编制大修技术文件设备大修技术文件有:修理技术任务书、修换件明细表、材料明细表、修理工艺、修理质量标准等。
这些技术文件是编制修理作业计划,准备配件、备品、材料,核算修理工时与成本,指导修理作业以及检查和验收修理质量的依据。
它的正确性和先进性是衡量企业设备修理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生产准备设备大修前的生产准备主要是备品、材料、专用工、量具的准备。
主修技术人员在编制好修换件明细表以后,应及时交与备品、材料管理人员,备品、材料管理人员根据库存和外购开始准备。
主修人员在制定好修理工艺后,应及时将需要的库存专用工、量具送相关部门检定,通过检修合格方能使用。
同时要对新制的专用工、量具提出订货。
3、编制大修作业计划企业修理部门的计划员根据下达的设备大修计划和大修技术文件编制大修作业计划,并由部门负责人组织企业设备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主修技术员和修理班(组)长共同审定。
大修作业计划的内容一般有:○1作业程序;○2分部分阶段作业所需工人数和作业天数;○3对部分作业之间相互衔接的要求;○4需要委托企业以外的单位协助的项目及其时间要求。
对于结构复杂的高精度、大型关键设备的大修计划应采用网络技术编制。
网络技术对人力、物力、设备、资金等资源的合理使用,缩短修理工期,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五、设备大修计划的实施过程设备大修不同于设备的制造,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修理技术的修理工作量方面,大修前难于预测的十分准确。
在大修过程中,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及时采取各种措施来弥补大修前预测的不足,并保证修理工期按计划或提前完成。
设备大修过程如图7.2所示,在实际工作中应按大修作业计划进行,并同时作好作业调度、作业质量控制、竣工验收等主要管理等主要关理工作。
图7.2 设备大修过程框图1、设备的解体设备的解体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