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感悟--------教学十年的心路历程湖北省襄樊市四中义务教育部龙文涛写在前面的话心有至真,故不矫饰;心有至善,故不隐恶;心有大美,故不避丑。
引言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走进新课程》第129面教书十三年,新课程从实验到实施,也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这期间经历了多少次观念的碰撞、角色的转换、信心的扶正与信念的坚持?回顾起来,大多如东逝之水,雁去无痕。
但是有些事,却总也挥之不去,值得我不断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扬弃。
首先,我认为一切新生的事物都必然建立在对旧事物的否定之否定,亦即扬弃的基础上;新事物对旧事物有否定,也有继承。
新课程的实施也一样,相对于应试教育,它虽是彻底的大转变,但不带丝毫的旧的痕迹,也只是脱离实际的幻想。
其次,一个教书十余年的教师,在对新理念、新角色的适应过程中,又不得不面对“应试”的现实,我认为我的行为中继承多于批判,扬弃不足,因循过多。
反思一•从“留学生”到“留学生”【片段一】他们是我的“留学生”时间:1993年4月某日中午,第四节课后一直延续到下午两点左右,六、七名学生第N次被我留下补习功课,因为他们的政治没考及格。
结果:(1)政治期末考试中消灭了不及格;(2)经常有家长来给“留学生”们送饭;默认了老师的补习方式;(3)我的胃病加重(4)被留的学生中大部分和我的关系变得密切了;(5)他们不仅不太反感被留,反而心中存有感激;甚至自号“留学生”。
【反思】应试教育中,学生和分数是一个共同体,分数不仅代表了学生的优劣,也预示着教师的水平和教师的优劣。
我们在用分数衡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逐渐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凝固成一个个冷漠的数字符号(分数)。
在长期的实践中,这一漠视人性的做法不仅备受教育者推崇,也得到了家长的默认或首肯。
学生们因为反抗的无力,也逐步屈服;在屈服中,又欣然接受对自己人性压迫的现实。
身为理性的教育者,我们率先关闭了自己反思及批判的意识,低下了自己本应不屈的人文主义的头颅,以“集体无意识”葬送了自己的自由意志,然后又用麻木的精神去戕杀孩子们的尊严与个性,使他们变成一群面目模糊的、毫无生命与性格特征的分数符号。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进取和努力的意志,还有我忘我的激情投入。
【感悟】面对习惯势力,批判、尤其是理性的批判应当作为教育者永远高擎的精神火炬,以此烛照自己的灵魂,以及目所能及的每一个角落。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迷失在习惯的黑暗势力里。
【片段二】我是他们的“留学生”时间:2005年4月某日上午课后,过程:几个学生缠着我问一些课内或课外的问题。
问课内问题的显得拘谨和诚恳,问课外问题的便有些随意和张扬,甚至有时候显然有些调侃。
我尽量以最大的耐心和机智回击那些有意设置的智力陷阱,然后走到几个课堂上情绪不好的学生面前坐下,很随和地询问他们情绪变化的原因。
结果:(1)学生所提的课外问题越来越多,课内问题只有适量增加;(2)学生的智力陷阱成为了他们的乐园,经常让我作困兽斗;(3)极少数学生爱在我面前耍情绪,并把这看成是天经地义的;(4)我经常感觉尴尬,并经常自嘲;(5)学生们说我是他们班上的“留学生”。
【反思】21世纪的中学生在唯我独尊的氛围中逐步成长起来,教师在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走近他们的生活,才可能了解其个性、特长、爱好以及愿望和理想,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学生的“自我中心”已经成长了近十年,要想打破他们的“自我中心”壁垒,从走“近”学生到走“进”学生,需要教师付出最大的诚意和不懈的努力。
从走“近”学生到走“进”学生,是一个质的飞跃,这期间我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抗拒;另一方面是自己心理上的障碍,如师道尊严和代沟。
另外,当走“近”渐渐变为走“进”时,自己如何把握好“度”,如何面对同事、家长和学生可能的误解,则是我所面临的第二轮压力。
这种压力既真实又虚无。
就像鲁迅笔下“这样的战士”一样,我常常无力举起自己的“投枪”,甚至找不到我的“投枪”。
而回击更加像“虚空的一刺”,“压力”则像狡猾的敌人,倏忽间不见了踪影,再次出现时,往往变得更加强大。
走近和走进学生,重在探索和交流,是以学生个性成长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教师若以此为己任,工作将是24小时工作制的。
相对于灌输的方式和以知识、成绩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探索和交流活动是一种着眼将来的长效活动和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将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和老师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走进新课程》第118面)以理性为衡量标准,以长远的发展和学生终身的时间段来检测,这是完全正确的,也是无可置疑便应当被接受的。
但是,家长会第一个反对,因为他们“等不起”。
面对整个社会的竞争压力,普遍的应试教育模式和评价标准,能否拿到高分,能否在“千军万马齐闯独木桥”中“闯关成功”,这是家长最为忧心的现实和眼前利益。
而新课程的“长效性”代价是家长不愿和难以承受的,这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代价,现实中,还有更直接的时间代价和经济代价。
如何让家长最终理解并接受眼前的代价,着眼长远,这恐怕是我们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困难。
第二个反对者自然是课程管理者和实施者,因为评价体系的更改和完善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在新的评价体系完善之前,谁为之做出牺牲?当第一个或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面对学生、家长、社会舆论的压力,勇敢而坚定地迈出第一步的教师和学校都必须承受可能无法承受的压力。
【感悟】人类历史的进步总是在新旧事物不断斗争中艰难前进的,保守势力的强大往往使得新生事物的前期牺牲显得格外惨重而个体意义分外淡化。
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对于新观念的坚定信念和一大批前赴后继的探索者。
在畸形的体制下,民主的精神和人文主义的光辉,仿佛黑暗中的光明、窒息下的喘息,更显其宝贵,更显其伟大。
这不由令我想起谭嗣同曾经说过的话:“每一个国家的革命都自流血始,就让我的血来唤醒民众。
”在今天“不流血”的革命中,“牺牲者”更需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勇气和豪情。
反思二•从“恨铁不成钢”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一】经常“恨铁不成钢”时间:1993年冬,某日下午地点:教室政治课上人物: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教师,他---一个“品学双差”的学生过程:他又一次死乞白赖地凑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女生面前,让周围一圈的学生如避苍蝇般左躲右闪。
我声色俱厉地呵斥他、嘲笑他,但他略微改正之后又我行我素。
最后,我用教鞭把他赶到了教室最后边的角落。
结果:(1)他依然我行我素,并时常向我做出示威式的挑衅行为;(2)我渐渐认为他完全无可救药,简直就是一个“人渣”,最好是从“肉体上消灭”;(3)学生们认为我是一只“笑面虎”;(4)我看见某些学生就“头疼”,后来就真的经常头疼;(5)他没能读完初中。
【反思】首先,我想郑重地向“他”道歉,为一个教师不应有的“无知”、粗俗和野蛮,以及一个教师未能尽到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也许他已淡忘,并不太可能听到我的道歉,但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郑重地表达我的歉意,并希望和约束自己不再犯下类似的错误,包括思想和意识上。
我现在为我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
但是在当时,我是那么的理直气壮,自认为真理在握,仿佛为民请命、为民除害的英雄一般。
现在想来,我至少犯下了以下几项错误:第一.我没有正确认识并感知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独有生理、心理特征,忽视了青春期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并固执地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夸大孩子的行为,忽视学生和成人之间在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把孩子成人化,并且是在主观上强加于孩子身上的。
这就如同强权者以自己的强权,把自己臆测的莫须有罪名强加于被统治者,并为被统治者的不服罪而勃然大怒一样。
不同处仅仅在于,我所倚仗的是知识的强权,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敬畏。
第二.我忽视了每一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性,而千篇一律地以同一的标准要求他们,固执地要让每一个学生炼成“钢”,而不管他过去是木质的、石质的、还是铁质的。
总之,只要没有炼成钢的,我都会失望、都会生气、都会“恨”。
这种只重结果,不问本质,不问过程的做法,是那时教育的通病。
很多时候,我都不曾平心静气地去观察、体验学生的过去“本来是什么?”将来“可能是什么?”不是立足于学生原有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去考虑学生能够得到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我始终考虑的只有“他应该是什么样?”在这样的理念下,我分不清“周周”、“雨人”和“爱迪生”,也没有耐心去劝说“梁祝”好好把握“君子之交”,让“周处”“朝闻道,夕死可也。
”回顾过去,也许我在不经意间,就曾经使一些潜在的“周周”没有成为音乐天才,使一些潜在的“雨人”没有成为数学天才,还有许多可能的“爱迪生”未能成为“发明大王”;更可怕的是,我倒是有可能曾经迫使“梁祝”“私奔”,令“周处”更加“横行乡里”。
第三.我没有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有着特定权利和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的‘人’”。
虽说我也赞赏和尊重学生,但那是有条件的,比如说我认为品学兼优的,或至少不调皮捣蛋的,甚至那些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智力或身体有缺陷的。
在很大程度上,我自认为是一个相当民主和有一定平等和自由思想的老师,但我依然无法理解学生厌学、不上进,尤其无法容忍一个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
实质上,当时的我根本不可能在心理上真正地去尊重那些学业不良的学生、那些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
因为我的民主和平等的思想是不彻底的,尚未达到“众生平等”、“慈航普渡”的境界。
在我的认识中,普遍意义的“人”的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平等观念还只是一个哲学概念。
【感悟】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以主观的自制为核心的师生伦理关系管理,在客观上使老师有很大的概率去侵犯学生的权利。
如果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落后,法制观念淡薄,不能够充分“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以最大的宽容去尊重学生的人格,接纳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表现,理解并正确引导学生在青春期特有的冲动;不能够充分认识、理解和尊重“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那么,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就可能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
【片段二】自觉思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间:2003年春人物:我、她(一个混迹社会,人称“太妹”的校内“大姐大”)和她的父亲(一个小学未毕业的临时建筑工)过程:第一天上午,她在前一天晚上和北街的“姐妹”们一起玩时,与鼓楼一带的“太妹”们发生冲突,大打出手之后,她开始逃课以躲避吃了亏的鼓楼“太妹”们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