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ppt课件
• 二、太上老君是道教信仰的至奠天神 • 三、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教的思想准则 • 四、柔弱、不争、清静、寡欲是“道”的 作用和表现
• 五、乐生、重生、长生是道教的理想追求
一、“道”与“德”是道教信仰的根 本
• 老子所谓“道”,就是他的宇宙观,他认为“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是“宇宙的原动力”, 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 《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 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淮南子.原道 训》引申了老子这一意思说:“夫道者,复天载 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 裹天地,禀受无形。”将“道”说成为天地万物 的本源。《清静经》根据老子以上的话,解释 “道”字说:“大道开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清, 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 道教信仰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太上老君是天地
万物的创造者,宇宙的主宰者,而且他常分身降 世,无世不存。 • 道书《常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这是道教创造世界的概括。
• 关于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经中有说为“太 上老君”,有说为“元始天尊”,其实都 是“道”的化身。“大道”生成宇宙、万 事万物,“太上老君”是创世主,这是道 教徒不可动摇的信念。 • 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常分身 降世,无世不存,这是不可动摇的信仰, 否则你就不是道教弟子,老至柔,驰 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第43章)。 • 此外,他还说过,“柔胜刚弱胜强”,主 张以动制静,以柔克刚。 • 他有句名言,叫做“善为士者不武(不先 打第一枪),善胜敌者不与(不与敌人硬 拼,打消耗战),善用人者为之下,是为 不争之德”。
• 他反对轻敌,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 几丧吾宝”。相反地他说:“物壮则老”, “强梁者不得其死”,“勇于敢则杀”, 明确地指出了“柔弱”的功用和“刚强” 的弊害。 • 在后来道教中,“柔弱”主要用于气功修 养方面,《云笈七签》说:“呼吸中和, 滑泽细微谓之柔,缓形从体,以奉百事谓 之弱”。
• “不争”是老子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 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 一切作为都要顺乎自然。他的“不敢进寸 而退尺”便是这个意思。 • 他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上善若 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外他还说: “夫唯不争,故无尤矣”,又说:“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由此可见老子是以“不争”的精神随处都 有表现,如“知足”“知止”“不 有”“不恃”“不自见”“不自是”“不 自伐”“不自矜”都是从“不争”的思想 中引申出来的。“
中国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 属于“德”。“道”与“德”在道书中应 用很广泛,常因所谈问题的范畴、性质不 同,解释也不同。 道教中以“道”和“德”作为他们信仰、 行动的总准则,他们要修道,还要积德, 所以“道”和“德”同为道教的教理、教 义中的基本原则。
• 二、太上老君是道教信仰的至尊天神
• 经中认为修养功夫主要就是效法“道”的 “清静”,不但要“清静”而且要“常清 静”。做到“常清静”,也就做到了“道” 的“无为而无不为”。 • “常清静”在经书中又叫“真清静”,就 是要“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 能够“唯见于空并且观空亦空”,最后才 达到“湛然常寂”。
• 老子用天道自然的思想作为理论依据。 •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又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即无为 而任自然,因此,人道应同天道一样,无 为而自然。
四、柔弱、不争、清静、寡欲 是“道”的作用和表现
• 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就是“道” 的作用。 • 他在谈修养方法时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在谈论物理的时候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 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 在谈人的生理现象时说:“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 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第76章)。
• “清静”: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 • 在《道德经》中,“清静”和“无为”是 两个颇为相似的概念,同时它和“寡欲” 也有一定联系。它们都是“道”的部分表 现。 • 如道书中常说“清静无为”或说“清心寡 欲”,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 自然最早的形成,在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中, “清静”则是他理想领导人物的政治风格。 • 在修养方面,“清静”则又指修养过程中 的一种境界。
三、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教的思想准则
• 在道教中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他们的 思想准则。 •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思想策略,是人君的 “南面之术”,“无为”是指君主的无为、 而不是指一般人的无为,我无为我好静、 我无事、我无欲都与“无为”意见相通, 其主体都是我(指诸侯王或君主),只要 诸侯王坚持“无一为”,人民就可以自化、 自正、自富、自朴,实际上是提供人民的 “有为”的。
•
不论释“道”为“生育天地”之本源, 或释为“宇宙之原动力”,或释为“大自然的 规律”,或人格化为“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 老君”,或释为“宇宙万物的主宰”等等,统 而言之,指的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就是神灵。 道教中以“道”、“德”并称,以“道”和 “德”作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是整体 和局部,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 一方面提出君主“无为”,另一方面要求 人民“有为”,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 深博大之处。君主的“无为”,人民才可 以“无不为”,因为君主“无为”就能顺 民之性,因民之情而治,这样就可以放宽 对人民的束缚,人民亦可以相对的发挥自 己的创造性,“八仙飘海,各显神通”, 从而达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道教课件
• 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创教之初,便奉老子为 崇高的天神和祖师,以老子所著的《道德 经》为圣典,以《道德经》中所提出的 “道”与“德”为最根本的信仰,以托名 为老君所传授的《太平经》、《开天经》、 《清静经》及《云笈七签》等道书所演绎 出来的崇拜对象、修持理论,构成了道教 的教理教义。
• 一、“道”与“德”是道教信仰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