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立意的切入角度
谈作文立意的切入角度
安徽巢湖市柘皋中学唐金龙
生活的百花园里,色彩斑斓。
各种花除了有着各自不同的颜色外,还有不同的外形,别样的芳香。
我们据此可抽象出各色花朵的意象内涵,并引发关乎人生世相的多重思考。
这就取决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角度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立场。
下面四道题,我们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去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看法。
任何一则材料,都能看成是意象与寓言,提炼其中的寓意,提取其中的象征,就能够准确把握材料的内核。
透过现象分析出本质考查的正是学生的思辨能力。
题一:法国科学院有四十个席位,那些有资格进入但由于某种原因而未进入的人被称为“第四十一席”,这意味着总是累积着一些“没有戴上桂冠的的人”。
比如每年有资格获诺贝尔奖的人总是多于实际获奖者。
他们在各方面都跟获奖人不相上下,只不过未获奖,这些人就被称为诺贝尔奖遴选过程中的“第四十一席者”。
这样的人很多很多,如化学家门捷列夫,美国的解剖学家、胚胎学家伊万斯,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中国的鲁迅等等。
对于“第四十一席者”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的?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作文在当下的语文高考中,还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应该是我们平时应试作文要重点关注与训练的。
这道题的材料并不复杂,就是要考生对一种社会现象作评判并谈自己的看法。
“第四十一席者”可以说是普遍现象,而在这现象里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则是丰富多彩的。
材料的作文的立意是至关重要的,立意偏差,作文等次就上不去。
在一定程度上应试作文的优劣就取决于立意的高低,所以说立意是材料作文的关键。
就本材料而言,我们不妨从如下角度来看:
1、荣耀重在务实
这则材料中提到“第四十一席者”,跟以前人们常说的“第十名”现象一样,成功固然需要某种标示性的证明,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证明”更为有力,而这种“证明”就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真实成果。
像材料中列举的几位名人,他们的荣耀在于纸质的荣誉上,而在现实的生活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2、追逐名利者戒
如果上面是从正面切入的话,现在我们还可以从反而切入。
当下许多人急功近利,为了荣誉使出各种招数,甚至不择手段。
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人钻了政策的空子,在捞到某种荣誉之后,就摇身一变成了追逐名利的敲门砖。
通过“第四十一席者”现象,我们可以告诫那些乐于旁门左道的投机者,真正的成功不在一张纸上,而在生活现实中。
3、要辩证看待桂冠
“桂冠”是闪亮的,是耀眼的,代表着功成名就,这本身没有问
题。
对“桂冠”的追求也是应该鼓励的。
问题是,必须要理智辩证地看待它。
首先,社会的评价机制要科学理性,既要看“桂冠”,更要看实际的效果。
就现今社会的评价机制,似乎还重在以貌取人的,所以才出现学生玩命要考出高分上名牌大学。
因为只有这样才算是人才,否则就要戴上失败者的帽子。
其次,要冷静看待获奖,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字奖之后就反复强调自己只是普通作家,在中国比他优秀的作家大有人在。
这也提醒我们,要冷静看待获奖,切不可过度宣传甚至神化。
第三,成功没有方程式,以材料上列举的名人为例,足以证明这一点。
题二: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客观审视,也需要我们理智对待。
实际上,“差异”的存在,反映了生命、生活形态的丰富多彩,也带给人们更多深入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机会。
请以“面对差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这一道典型的思辨题,考查的正是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对于这样的命题作文,材料的指引性是必须要充分考量的。
材料是说明,也是暗示,提醒考生可以从哪些方面切入,可以在哪些方面选择材料,等等。
面对差异,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
客观地说,差异性是社会丰富多彩的本质体现,正如材料所言,
“差异”的存在,反映了生命、生活形态的丰富多彩,也带给人们更多深入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机会。
第一,对差异要有宽容心态。
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丰富性。
如果任何人任何事都是高度趋同的,那就是单调也是无味的。
没有差异性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对小到一个团体,大到民族国家,都要有宽容心态、包容心态。
求同存异,是最智慧的举措。
像当下最热门的南海局势、钓鱼岛局势,都可以在这样的逻辑思维中找到答案。
第二,面对差异,就是对个性的认可。
现实生活中,许多创造发明起先都是异想天开的,不是按照既定的规则出牌的,这就是差异性存在的价值,对此充分认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以联想到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可以联想到学校里对另类学生的认可与教育。
第三,面对差异,反思趋同。
现在社会的人们普遍乐于患上“流行病”,什么东西流行往往一哄而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没能重视差异性的结果。
城市建设的同质化倾向,应试教育的大一统格局,甚至是某一网络语言的风行,都是如此。
题三:一句非洲谚语说:“如果你想走得快,就独自行动。
如果你想走得远,就结伴而行。
”
印度心理学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爱与寂寞》中写道:“只有当心灵不再以任何方式逃避,直接与孤独寂寞交流时,才会有感情,才
会有爱。
”
东汉人郑玄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对此,刘少奇解释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不做任何坏事。
”
读了以上三句话,你一定有些感触。
请就其中一句或几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对于有材料,有提示的作文题,两者都要兼顾到。
像本道题,由三则材料构成,这三则材料既有共性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而提示中则明确说,可以就其中的一句或几句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这是我们构思文章的重要参考。
这个题目本身理解起来来没有多少难度,只要按照提示去思考就可以了。
其一,从第三则材料入手,谈“慎独”角度切入,根据是少奇的解释,说明人内心自省的重要与必要就行了。
联系当今社会,腐败现象丛生,缺乏的正是这种“慎独”精神。
其二,从第二则材料入手,谈战胜孤独寂寞的作用。
人心灵的感情,爱,往往不是轰轰烈烈而产生的,而是在孤独寂寞中不期而遇的。
在《老人与海》中我们可以得到证明,在现实生活中,所有成就的取得也都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独的。
其三,我们综合三则材料,感受到的则是:人,需要强大的内心。
不管世事怎样变幻,我们都要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内心强大了,就能抵御外在的干扰,就无需监督,就能战胜孤独与寂寞,就能走的快走的远。
题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韩寒在他的博客里写道:“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最美的愿望一定最疯狂,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
”对此,你有何感悟和理解?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韩寒是青少年的偶像,他的话具有特别的感染力与引领性。
韩寒在博客里的写的这段话,是两句。
说了两个方面,却也是一个问题。
核心就是“我自信”、“我能”。
按照作文要求,可以把这个道理课清楚,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叙述一个故事,包含有这个道理于其中。
1、直接切题,选用原材料中韩寒说的那段话中的词语作为观点。
如“自己别投降”、“美的愿望是疯狂的”、“做自己的神”、“我活的地方”等等。
在这一观点下,证明的就是个性的价值,强调不受外界阻挡,独步天下,做最好的自己。
2、对整个材料进行把握,联系到韩寒的个性,谈“尊重个性”的道理,韩寒是个偏才,辍学而投身创作,还酷爱赛车,他说的话,他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人才个性化成长的最佳版本。
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个性是教育的理念,也是做人的底线,更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3、宽容疯狂。
这是我们反思出的结论。
年轻人思想前卫,甚至
也有狂想,但应该看到,正是某种程度的急进甚至冒进,也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产生影响。
而这一影响不完全是消极的,期间有正能量,有积极的火花闪亮。
作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宽容疯狂,是理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