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

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



一根纤细的火柴被主人划着了,火 苗欢舞着,异常兴奋。远处的风,一口 气吹灭了燃烧的火苗。熄灭的火柴被主 人扔在地下,火柴抬头对着风说:“风 婆婆,你怎么吹灭了我呀?”风回答说: “孩子,我是爱你的,我是不忍心看着 你短暂的生命那么快就完结了啊。”火 柴听后,望着风,叹息不已。
全面理解材料
⑴材料中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人和物 火柴 、风 ⑵材料中的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火柴被 划着了很兴奋,风却吹灭了它的火苗 。
全面理解材料
⑴材料中主要的人和物 ⑵材料中的主要事件(起因、经过、 结果) ⑶材料中蕴含的话题 ⑷材料的思想、感情倾向
所给的材料主要有:
• 1 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 • 2 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寓言);
• 3 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 4 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 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 • 5 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 • 6 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如诗 歌); • 7 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 合而成的漫画……
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三性五清”
1.整体性原则 2.多向性原则 3.筛选性原则
1.理清对象 2.分清主次 3.看清关键 4. 辨清是非 5.查清原因
审题的原则
审题的要点
写好新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 • 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 “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 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 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 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 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 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 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材料分为两部分:首段生动形象地叙述了这条鱼逆流而上的经 过;第二部分表面写年轻人与老者的言行,实则是两人对此事不 同的认知与情感态度。据此,我们可以直接去把握第二部分的议 论和关键词。年轻人对鱼的“感叹”寄寓着无限的赞美,其观点 是“勇敢”到达“目的地,虽死无憾”。老者的“叹息”发出的 显然是声声无奈,而其认为鱼“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 目标”,也就只能面临死亡了。进一步概括,两人其实都是在谈 “勇敢精神”与“理想目标”的问题。抓住这一关键点,我们就 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与立意了。 如果从年轻人的角度看,可以支持其赞美的勇敢追求精神, 因为理想栖息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也可以对其进行矫正或批 评,因为在年轻的战场上,年轻却不应也不能轻狂。若从老者的 角度思考,可以赞同老者既要有精神也要有目标的观点,因为一 个人总是要仰望点什么,有目标才有方向,有目标才有动力,才 能更坚强更执著,有目标也才可能有成功,才会走得更长更远。 一个民族亦是如此,要学会仰望星空,才会有未来。再深入来看, 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都有勇往直前的勇气,有时只是由 于灵魂迷失,才失去了自我,从而导致最后的极端与失败。
阅读下面材料,从不同角度出发口头发表自 己的议论。
猪八戒拾到一面镜子,洋洋自得地照了 起来。可是他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朝天鼻 子大耳朵,核桃眼睛尖嘴巴的丑八怪,顿时 火冒三丈:“你这妖镜,竟敢把我老猪丑化 成如此模样,真是狗胆包天。”说完,举起 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当八戒再看地上 的镜片时,镜片无论大小,每个镜片里都有 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怎么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批评:
• 对猪八戒(嘲笑讽刺的态度)从猪八戒的角度
不承认自己的不足。
人贵有自知之明 胸怀宽广才能集思广益 推卸责任无益于解决问题 权势无法改变事实
不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
出现问题就推卸责任
打击报复。
怎样对待别人的缺点和由此而遭受的报复: ■对镜子(赞颂的态度)
要实事求是。
方法总结:
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 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 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 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 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 至少一个观点。
2,找出材料主人公后,多问几个为 什么,根据结果找原因。
开头一:人总是有一种占有欲的,就像那个爱花的学童想把那花占 为己有一样。可是往往就是由于这种占有欲而令许多美好的东西因 此而消亡,所以,爱她就别把她搂得太紧,放开她,美才会存在得 更久。 开头二:有一个牧师来到他的新教区,却发现附近的孩童任意摘取花 园里的郁金香,他感到很痛心。于是有一天,他问一个想摘花的小 孩:“你喜欢这朵花吗?但如果你摘走它的话,它就只能再活几小 时呀。”那小孩想了想,决定把花留下不摘。其它孩子纷纷仿效, 于是那年春天院子里布满盛开的郁金香。 牧师的话让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爱的最好表达方式。于是盛 开的郁金香点缀了春天,也装点了孩子们的心灵。 爱,并不等于占有。让他活在属于自己的天地,才是爱的最好 表达方式。 多么简单的道理啊!可有些人就是不明白。 开头三:若是牧师听任孩子把花摘走会怎样呢?或许,美丽的花园从 此会被毁,孩子们可能很久也不能再度拥有美丽的郁金香了。 所以,同样是慷慨的给予,但若是给予的方式不同,其结果可 能是天壤之别。
第三个画师把国王画成他正在打猎。国王一条腿跪 着,一条腿弯着;闭着一只眼睛,另一只却炯炯有神,皑 皑白雪映衬国王黑色的脸,庄严而威风。
水从高原流下,自西向东。渤海口有一条鱼逆流而上, 它越过浅滩,冲过急流,穿过湖泊中层层的渔网,躲过无 数水鸟的追逐,飞上湍急的壶口瀑布,越过山涧,挤过石 罅,终于游上高原。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 瞬间就被冻成了冰。 若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发现它还保持着游的姿态。一 位年轻人感叹说:“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流而上,冲 破重重阻碍,终于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地,虽死无憾。”一 位老者叹息说:“这的确是一条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 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目标,它极端逆向地追求,最后 得到的只能是死亡。” 冰川中有鱼,生活中有你,你是否也想成为冰川中的 那条鱼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 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二、从学童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发问: 事实:学童开始是见花就摘,后来说“我要把花留在 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提问:学童为什么愿意放弃摘花,而答应把花放留在 花园里呢? 原因分析与回答:因为他们对花(也即对美,对自己 喜爱的事物)的认识变了,态度变了。这就引起了我们思 考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自已喜爱的事物?由此我们提 炼观点: “爱她,就别把她搂得太紧”, “把爱留下人生更美丽”, “爱不等于占有”, “赠予的智慧” “不要鼠目寸光,而要放眼长远”“让心中的花儿开 放”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 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故事出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故事告诉 人们: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 果,然后才去做。 如果从公山羊的角度写,可以总结教训, 谈“三思而后行”,谈“主见与轻信”,甚 至可以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如果从狐狸的角度写,可以获得启示,谈 “困境中求生存”,谈“急中生智”,谈 “借的智慧”. 如果结合狐狸与公山羊来写,可以运用对 比手法,谈谈“聪明与糊涂”或“合作”问 题,等等。
写好材料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读懂材料。
既然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 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 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 题变为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 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 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 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二、必须把握“要求”。 “给材料作 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对作文的 内容、文体、题目、字数等。写作者必 须把握住这些要求写作文。 三、要突出一个“新”字。材料作文的 写作,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 优”,即在“新”字上下工夫,学会换 一个角度看问题,能从多角度进行立意, 积极突破思维的定势。
要坚持真理。 要不畏强暴。 ■对镜子(同情、惋惜的态度) 敢 于说 真 话的 人 不应 受到 打 击报 复 (呼吁保护检举不良现象的人) 现代社会需要敢于直言的人
从 镜 子 的 角 度
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 呆在那里。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 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 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 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一心只想喝水便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 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 商上井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 你用前脚趴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 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 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 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 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 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一、从牧师的角度看 : 1 牧师不希望花园里的花都被学童摘走而过早凋谢,那么我们 可以发问,牧师为什么不希望花被摘下而过早凋谢呢?原因是他不 希望花因个人占有而过早凋谢。 ――这其实是怎样对待花(美)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独 占与共享、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等问题,得出“不要独占,要乐于 分享。”“分享让美丽之花更艳丽” “共同享有则人人都有,私 自拥有反而一无所有。”等观点。 2、牧师不是靠打骂,靠惩罚而制止学童摘花的,而是通过诱 导,通过与学童商量使学生主动把花留在花园里的,那么我们可以 发问:怎样做到即不引起学童的对立,又达到不让学童摘花的目的 呢?或者问,为什么那年春天整个花园的花不但一朵都没有糟蹋, 牧师还能结交了大批的朋友呢? 原因是牧师有好的教育方法,牧师能够转变思维方式,不是防 和堵,而是导和疏,由此我们可以提炼观点,“教育要讲究方法”, “方法得当往往事半功倍”,“教育者要讲究教育智慧”,“要转 变思维方式”“导疏的力量大于硬堵力量”,“改变给予的方式” 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