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环境污染及治理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环境污染及治理

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环境污染及治理姓名:楚海传学号:201100160135院系:机械工程学院11级机械设计中国海洋生态资源环境污染及治理关键词:海洋开发、陆源污染、海洋监测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

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二、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成因(一)海洋污染源的形成1.陆源污染海洋污染物总量的85%以上来自于陆源污染物,其成分主要是化学需氧物质、氨氮、油类物质和磷酸盐四类,合计占总量的95%以上,还有硫化物、锌、砷、铅、铬、挥发酚、氰化物、铜、镉、汞等。

陆源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农业养殖使用的化肥、农药和禽畜粪便等。

因此,陆地污染源可分为四类: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陆上养殖污染源。

2.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我国曾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分别掀起了围海造田和发展养虾业两次大规模围海建设热潮,使沿海自然滩涂湿地总面积缩减了约一半。

其后果是滩涂湿地的自然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重要经济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场所消失,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绝迹,而且大大降低了滩涂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田等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累计已丧失滨海滩涂湿地面积约119万公顷,另因城乡工矿占用湿地约100万公顷,两项之和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

不合理的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兴建可分为四类:海水养殖、围海造地、海岸工程、深海开发。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海洋污染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正常作业污染,即海洋油田的勘探和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二是突发性污染,即海域油井意外泄漏。

4、其他污染:倾倒废物污染、船舶排放污染、湿地人为破坏等。

(二)海洋污染的深层次原因1.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资源的供求量相应增加。

陆地资源的稀缺性,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

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依靠海洋。

2.社会公众海洋环保意识的淡薄社会公众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是极其薄弱的。

用生活垃圾填海、农业用药的不合理处置等使许多鱼类、贝类产卵场、栖息地被破坏。

由于社会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使海洋遭到严重损害。

3.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也随着沿海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对海洋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现代海洋科技的应用海洋污染除了由于大量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农药、石油等所导致外,还有海洋放射性污染。

海洋放射性污染通过生物体富集或食物链富集辐射整个海洋环境,危害人类或其他生物。

现代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深入到现代海战武器(如激光炮、电磁炮、微波武器等)之中。

5.涉海行政部门协调不够根据现行法规,海洋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由国家海洋局、国家环保总局、交通部、农业部、海事等部门以及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各部门根据分工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实施监督治理。

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涉海各部门的职权范围,但各部门职能交叉、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依然存在。

而且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机构间和部门间缺少协作。

环保、海洋、海事、渔政、军队环保部门共同参与海洋污染治理,互相扯皮的现象随之产生,影响了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

三、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实施对策(一)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随着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原有法律法规未曾涉及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国的法制工作者和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始终使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法规是行为的依据,组织落实是执行法规的保证。

根据现行法规,海洋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由国家海洋局、国家环保总局、交通部、农业部、海军等5个部门以及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各部门根据分工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实施监督管理。

各个部门间的分工表面上看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

执法部门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做到“协防、协查、协管”,努力把法制工作落到实处,始终做到“执法必严”,保证实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二)不断提高海洋环境监测水平高新技术在开发海洋环境探测新仪器方面的应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即水生探测技术和卫星遥感遥测技术。

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的出现是水生探测技术的最新发展。

探测方式有船载式、拖曳式、坐底式、自容式、直读式等多种形式,自动化程度很高,可以测量一个垂直剖面上的海流分布,在现代海洋环境探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卫星遥感可获得海洋表层的温度、水色、海平面、波浪、海流等相关信息,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

应用卫星定位技术还进一步发展了现场观测技术系统。

此外,其他新技术的应用,也推进了海上现场探测技术的发展。

运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和技术,对海洋环境进行监管,及时发现违规行为,保护海洋环境,监测赤潮等是非常重要的。

(三)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不同的海洋产业结构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

从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

我国多年来的海洋产业结构一直是以海洋第一产业为主,今后应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过程中,使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优化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

沿海地区所产生的“三废”绝大部分通过直接入海,河水和地表径流、酸雨等形式流入近海,影响着近岸海域的环境,近岸海域的环境状况和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四)推动海洋环保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海洋环保技术是指为防止或减少海洋环境污染,保证海洋生态平衡的各项技术。

它包括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信息技术,如检测设备、资料浮标、无人值守站、卫星遥感等;污染物控制技术,如废弃物处理技术、溢油事故处理技术、倾废技术等;环境无害化技术或清洁生产技术,如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预防污染为目标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海洋生态恢复和整治技术等等。

海洋环保产业,是在海洋环保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经济产业,包括海洋监测预警信息服务业、海洋环保设备制造业、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海上倾废场等海洋污染物处理企业以及为预防海洋环境污染而进行的资源再生利用等产业部门和单位。

在我国的海洋环境治理过程中,积极运用环保技术,培育相关产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环境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建立污染治理试验区的目的在于加强对重点污染海区的整治与管理,并对今后的污染治理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由于海洋污染复合性强,累积效应大,而且不同海域的自净能力不同,因此,必须考虑如何以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污染治理效果。

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就是在我国目前缺乏环保资金投入的前提下,抓住主要污染物质、主要污染海域、主要污染源等几个主要环节,充分利用海洋自净能力,对我国的海洋治理进行尝试,是当前治理海洋污染的一个关键环节。

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环境污染较轻的小块海域进行试点,建立试验区的管理机构,设立环境监测系统,制定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研发污染物的转移与防治技术,并逐渐加以推广。

对于重点污染海域的整治与管理,则应与当地政府配合,建立“当地政府负责制”,并且纳入当地经济规划。

以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补偿”,制定一系列排污收费制度。

在国家的资助下,分阶段、有计划地整治污染海域。

在加强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六)坚持陆海并重、防治并举的海洋环保方针海洋污染表现在海上,但其来源于陆地和海上,其中主要是陆地。

因此,改善海洋环境质量,必须坚持陆海并重。

第一,要有效实行排海污染物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双重控制制度。

第二,要积极推行绿色生态模式,合理发展农业和养殖业。

第三,市政部门要做好节约用水和处理污水工作。

第四,加强地区间的污染处理协调工作。

第五,抓好海上污染控制,保护好近海生态环境。

(七)保证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由于投资见效慢,各方面关系难以协调,而且没有短期的经济效益,所以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资金投入的主体,同时要加强引导,积极利用国际资金和民间资金。

(八)营造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目前,我国海洋开发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赤潮等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因此,要提高全民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认识治理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结语:海洋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未来的人类社会对海洋的依赖也日趋紧密。

中国是有着辽阔海域的海洋大国,海洋的重要性首屈一指。

为促进我国的发展与繁荣,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引起人类的重视。

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但不要终结于海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