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送别情——小学语文送别诗整合教学发表时间:2018-10-08T15:20:39.127Z 来源:《教育学》2018年9月总第153期作者:高宁[导读] 这些古诗都写了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之情。
陕西省绥德师范附属小学718000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教材共选择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和《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
这些古诗都写了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之情。
现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古诗的特点,和阅读的连贯性,将送别诗专题对教材进行尝试整合,教学设计从课前,课堂,课后三部分来设计。
课前,将四首诗及注释整理在一起印发,让学生回家搜集三位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古诗背景,也搜集唐诗中其他的送别诗名篇。
同时让学生根据资料注释自己理解诗句,尽量熟读成诵。
课堂上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的方式,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抓住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展开想象,读出诗里的故事情节;抓住意象和意境,品析词语,读出诗中的情感。
老师有效地提问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归纳。
以此理解了诗歌内容情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技巧,也培养了古诗阅读的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归纳如下:先由歌曲《长亭送别》导入,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会想到哪些送别诗呢?然后老师指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常遇之事,但是由于古时候交通不够发达,通信也不方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此地一为别”,“各在天一涯”,相会杳无期。
这样,离情别绪就成了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所以在璀璨的中国古典文化里,送别诗便是重要的一个部分。
这样学生便知道古今的送别大背景实质性的不同,对接下来理解诗人们离别的愁苦会更深刻一些。
当学生回答到自己查找的送别诗时,老师适时地让学生诵读这些诗的题目,让学生仔细看看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马上就会发现,送别诗的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这便把送别诗与其他诗区分了开来。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细细读读题目,看还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地方,然后带领学生小结,有的题目只点明了送别的对象,例如,李白诗《赠汪伦》、《送友人》,高适诗《别董大》;有的如题目《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交代了送别的对象,还告诉了友人的去处;也有的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题目中,还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地点。
这样让学生明白,阅读中首先要关注诗歌的题目,抓住题目基本就抓住了诗歌的大概背景和内容大意了。
接着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入手,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诗文,抓意象,解诗意。
老师范读古诗,让学生安静地听,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气氛,感受诗歌的停顿,感悟朗读的语气。
然后引导学生集体朗读古诗,教师指导诗歌朗读的停顿,每句重读处,以及朗读语气,同时关注诗的韵脚,尽量读出诗的美的韵律。
接着设疑:“朋友奉命出使,王维设宴送别,诗中没写送别时的不舍,也没写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所有情却包含在一个字里。
学生会回答到“酒”。
此时老师顺势让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明白古代送别的一些习俗。
同时,让学生明白意象的概念。
可归纳总结如下:“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古人深知朋友亲人一旦分别后再聚首很艰难,因此,设宴为友人饯行成为一种习俗。
我们的文人们特别珍视友谊,在离别时的酒宴上,“酒”便成了表达情谊的介质,一切愁绪都包含在杯里,浓浓的情意在化在诗行里。
临别之际那带着醉意的离情,就伴着酒气在一行行文字中流泻而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王维清早劝友人再饮一杯,这一杯浸透了诗人全部深挚情谊的浓郁的感情,不仅有依依惜别,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也道出了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老师点拨,此时“酒”在诗里便带有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再是普通的酒,在诗中就是意象。
此时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阅读,引导学生抓住“酒”这个意象,在自己搜集的资料里查找与“酒”有关的诗歌来,来体会诗人们离别时内心缱绻。
学生有读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友人归,设宴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酒饮出了作者对友人的一份关切,一种惆怅。
这样渐渐进入了诗境,逐渐领会到了诗里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追问,“诗里除了酒这个意象外,送别诗中还常用哪些意象?”学生在自己搜集的资料里找寻,指出意象和例句,老师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送别诗里还有长亭、杨柳、夕阳等意象。
老师解释补充相关知识:古人有十里长亭送别的惯例,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雨霖铃》);古人也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种在民间很流行,特别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了一种时尚。
“柳”的谐音是“留”,诗人赠柳表示留念,表达不忍分别,永不忘怀,也祝愿远别的人,能如柳随遇而安,很快地融入当地,一切顺遂。
因此诗中“柳阴”、“杨柳”、“折杨柳”等便是诗人借此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表达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王二使安西》),“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就是这样的。
此时,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王维诗的理解也不止是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更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抓住诗中意象,对理解送别诗是种不错的选择。
此时再让学生诵读,应该更有情味了。
学生有举手发问:“‘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这句诗中桃花潭,潭水,是不是意象?有啥作用呢?”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后指出是意象,诗中以水深比情深,借助桃花潭的水深形象性地表达了自己与汪伦友谊深厚,借助桃花潭的水清生动说明自己与汪伦真挚友谊的纯洁。
而且唱歌送别,也看出两人为人不俗于世,友谊不拘于形,显示了诗人的洒脱。
自然而又情真。
在此老师进一步指出,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的东西,就需要借助一些物来表现。
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潭水”。
又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玉壶”,“冰心”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物,而指的是一种品质了。
诗人王昌龄借一爿玉壶、一颗冰心在告慰亲友,自己的操守坚贞,品格无暇,这比通常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再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古原上坚韧顽强的芊芊芳“草”是送别时所见之物,诗人更是借萋萋“春草年年绿”,来隐喻年年景同而“王孙”一去游不归。
于是离恨恰如春草,年年岁岁亦不绝啊!诗中春草是作者不尽情谊的物化,是作者绵绵不绝愁情的象征。
这样诗中之物又多了一层含义,需要同学仔细品味。
离别多是忧伤的,送别诗除了用意象,抒别离之情外,接着引导同学发现王维的这首诗还注重写景,学生描绘所写景色后,老师小结这景犹如一幅风格清冷的图画,难怪后人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老师也就此提出问题,“诗中写景是离别时的情景,除此以外写这景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情意?”学生经过讨论,踊跃发言,认为交代了送别的时间(清晨),地点(渭城客舍),环境气氛(下雨润湿了尘土,驿道两旁的柳树青翠,道路显得洁净),也为送别营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烘托出友人间离别时的留恋,不舍。
学生的理解带动了全场的气氛。
老师乘势让学生找找其他送别诗有没有写景之句,朗读出来,并说说是否也有《送元二使安西》里写景的作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的一句话,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学生有诗句可寻,有话可说,纷纷回答。
例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首写景就描绘到日暮黄云,原野苍茫,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这晦暗寒冷的色调,郁结的是两人困顿不达之凄酸心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句写诗人自己看着朋友上船,扬帆而逝,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宽阔的江面,只有诗人独自伫立,翘首凝望,这是一幅雕塑般的影像。
而且在写景中诗人更显示了在朋友离开后的孤独,江头久久遥望不肯离去,这不正是不舍之情的行为吗?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也是作者心潮起伏的一腔牵念。
又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里“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诗句描绘了优美的画面:远远地群山,苍翠莽莽,一轮夕阳,横卧山巅,一位背负斗笠的高僧,渐行渐远,走向青山之中。
这是一幅静谧的山水图,是一幅恬淡的中国画。
这画面和李白送别孟浩然之景多相似,有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不舍之情。
静谧的环境,山林的高僧又暗示了诗人仕途失意,萌生了归隐之心。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也是借景抒情,将山水遐想成有离情别绪的有情之物,那聚集的眉头,满溢的泪水,是诗人面对离别时的表情,却巧妙地绘制在眼前的景色里。
最后大家归纳总结得出,写景既交代了送别的背景,也烘托了当时的气氛,更在景里蕴藏着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老师指出,这就是诗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这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了。
这时再进行指名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可达到声情并茂。
此时,我提出唱古诗,并播放央视《经典永流传》中郦波老师表演的《渭城曲》,学生全体被震撼了,不由得跟着唱了起来,课堂学习气氛推向又一个高潮。
由读到唱,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美。
古诗学习充满了无穷的趣味。
通过课堂学习,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了学习送别诗的方法,指出反复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法宝,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抓住题目,抓住意象,抓住写景的内容,这样诗歌基本内容和情感就把握了。
特别告诉学生,“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读诗还须关注时代,人离不开社会,诗亦有社会气象的影响。
昂扬孕育了奋进,繁荣带来了磅礴,腐朽只会有忧伤。
读送别诗,如果了解诗人们生活的时代,了解作者的性格,也可以看到诗的不同风格来。
如初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为送别,却格调高昂,气象壮阔,体现的是初唐的乐观向上,充满追求和梦想。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沮丧,豪迈自信。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真挚豁达,毫无哀伤情调:充满了盛唐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
中晚唐后,送别诗寂寥萧瑟,悲伤郁结。
如,“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是流离失所,寄居他乡,两鬓斑白的作者,无法回到家乡,心中除了战争之殇,还多了一层身世之伤。
晚唐诗人郑谷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淮上与友人别》),被赞为诗风明快,也免不了一些哀怨。
这就是我对送别诗整合教学的尝试,也想通过这样的主题教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我们的老师能深入教材,根据同一主题进行巧妙整合,继续整理学习其他类别的诗,如边塞诗,田园诗等,把吟诵诗歌坚持下去,结合央视《经典永流传》的节目,把中华传统文化真正传承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