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为何末路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岳飞墓阙楹联上的话,后人对岳飞给予极高的评价和肯定,但对于岳飞之死也无不扼腕叹息。
看了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后,岳飞之死也深深撼动了我,并且有一个问题开始盘踞在我的脑海,“我们应该从岳飞之死这一事件中学到些什么?”
在《扣问历史》一书中,黄朴民教授谈到了岳飞不得不死的原因,我大致罗列出以下几点:一,岳飞力主抗金,反对投降议和,这一主张与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产生了矛盾。
二,岳飞无意卷入朝廷内部的复杂关系,秉公议事,仗义执言,触犯了皇帝的大忌。
三,封建政治的扼杀人才机制,“人才”过剩而“事才”短缺。
关于第一点主因,在《古来冤案知多少》(史式著)一书中也找到了相应的评述,“岳飞如果是识相的,能和赵构心有灵犀一点通,对于北伐,只说不做,大家坐享富贵,君臣之间或能和平相处,融洽无事。
可惜岳飞不此之图,成天都在筹划如何反攻,收复失地,迎回二圣。
试问二圣迎回,把我赵构置于何地?对于如此死心眼,不通窍,冥顽不灵的岳飞,自然只有除之而后快了。
”
似乎岳飞的“死心眼、不通窍、冥顽不灵”更是他悲剧的重头戏。
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追寻历史的真相》(张秀枫主编)一书中关于岳飞之死的探讨,作者维舟写道:“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岳飞不知政治顾忌,以为自己问心无愧,直言进谏,即使在当时朱熹看来,却是‘骄横’了。
”
由上让我联想到岳飞对宋高宗说过的几句话,我认为这几句或许也是他日后悲剧的祸根之一。
当高宗询问他天下何以太平时,他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
”这样的话表示出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但在高宗心里又别是一番滋味。
当高宗决定与金议和时,岳飞明确表示,“异地不可信,和好不可待,相臣谋国不善,恐贻后世讥议。
”在《历史的脸谱与性格》(任小波,郭继武著)一书中对此事评道,“这位抗金最坚决的大将个性耿直,在战场上有
谋有勇,而在政治斗争中却缺少心计,太不善于保护自己。
”
综上所述,岳飞之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个人的过失,似乎个人的过失在整个悲剧中也是举足轻重的,但由于我们现在教育思想的主战线是忠义爱国,所以对于岳飞忠义的形象和冤死的悲壮加以重墨,而对岳飞个性上的悲剧因素鲜有提及。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岳飞,特别是岳飞与赵构之间的磕磕碰碰,兴许我们能从中找出一些我们想要的答案。
在公元1127年,赵构策划迁都时,岳飞就不顾位卑言轻之嫌上书赵构,“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宋史《岳飞传》)该奏疏触怒了赵构,岳飞被撤职。
公元1136年,岳飞上表请复中原,赵构迫于形势同意北伐,旋即又后悔,岳飞一气之下上书辞职并跑到江西庐山为亡母守孝,宋史《岳飞传》记载“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终丧服,以张宪摄军事,步归,庐母墓侧……帝累诏趣飞还职,飞力辞,诏幕属造庐以死请……”此举让赵构几乎无法下台。
公元1138年,秦桧以宰相身份接受了金朝的议和诏书。
赵构为了取得武将们对和议的支持,对岳飞“授开府仪同三司,飞力辞,谓曰,‘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他人。
’三诏不受,帝温言奖谕,乃受。
”(宋史《岳飞传》)岳飞在这一事件中更是引起了赵构的不满和秦桧的痛恨。
让我们再看看以下摘自宋史《岳飞传》的史料:
“襄汉平,飞辞制置使,乞委重臣经画荆襄,不许。
”
“诏兼蕲、黄制置使,飞以目疾乞辞军事,不许,加检校少保,进封公。
”
“居母忧,降制起复,飞扶榇还庐山,连表乞终丧,不许,累诏趣起,乃就军。
”
“奏图蔡以取中原,不许。
”
“飞复奏:‘愿进屯淮甸,伺便击琼,期于破灭。
’不许,诏驻师江州为淮、浙援。
”
“飞力请解兵柄,不许,自庐入觐,帝问之,飞拜谢而已。
”
“飞累章请罢枢柄,寻还两镇节,充万寿观使、奉朝请。
”
……
从以上一系列的历史事实看来,自公元1127年岳飞上书言事直到1142年他被冤杀为止,他与赵构之间一直磕磕碰碰,特别是岳飞的官越做越大时,赵构对他的猜忌也越来越重。
岳飞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赵构的神经,让赵构心绪不宁,寝食难安。
赵构为什么如此地不放心岳飞?我个人从《两宋风云》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袁腾飞老师曾概括了南宋大将的“特色”,“吴阶好色,韩世忠好货,张俊贪财”,这些大将们都有所贪所恋之物,多多少少让皇帝有所放心,但岳飞没有,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又深得民心手握重权,这如何让皇帝放心?正如《追寻历史的真相》一书中写道,“宋高宗和我们不同,他按照自己的逻辑,难以判断岳飞是忠诚还是野心家,岳飞接近士大夫,又清廉自好。
在宋高宗难以确认岳飞是否忠诚的情形下,他宁可错杀。
”
岳飞是朝廷重臣,但从史料上看,我认为他是一个很任性的官员,在政治生涯中他活得很失败。
他不仅与董事长的关系很紧张,同事间也不见得和谐,特别是他与张俊之间的恩恩怨怨。
据宋史记载,“金人攻淮西,俊分地也,俊始不敢行,师卒无功。
飞闻命即行,遂解庐州围,帝授飞两镇节,俊益耻。
杨么平,飞献俊、世忠楼船各一,兵械毕备,世忠大悦,俊反忌之。
淮西之役,俊以前途粮乏訹飞,飞不为止,帝赐札褒谕,有曰:‘转饷艰阻,卿不复顾。
’俊疑飞漏言,还朝,反倡言飞逗遛不进,以乏饷为辞。
至视世忠军,俊知世忠忤桧,欲与飞分其背嵬军,飞议不肯,俊大不悦。
及同行楚州城,俊欲修城为备,飞曰:‘当戮力以图恢复,岂可为退保计?’俊变色。
”
张俊曾是岳飞的上司,当岳飞的光芒日益掩盖过他的时候,他岂能咽得下这口气?在《扣问历史》一书中有一段关于张俊的很精彩的言论,“一些人品龌龊,性情邪恶的同事出于各种阴暗心理、卑劣动机,秉承专制君主的旨意,在那里兴风作浪,借刀杀人。
他们或捕风捉影,制造事端;或栽赃诬陷,挑拨离间;或血口喷人,狠使绊子;或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
总之,是无所不用其极,其狠毒令人发指,其肮脏让人作呕。
岳飞的同僚张俊将军,就是这类跳梁小丑中的
典型代表。
”张俊固然可恶可恨,但岳飞的言行也值得商榷。
袁腾飞老师曾说,岳飞是帝,相,将都想除去的对象。
的确,岳飞不得帝心,与相不和,又遭同僚忌恨,相当于腹背受敌,肯定难逃一死。
在官场里混到这地步,这与他刚毅正直,仗义执言,坚守原则,就事论事的性格不无关系,但我们在承认岳飞这些看上去都是闪光点的性格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看看岳飞的命运,再看看岳飞的性格,我们还要如此的肯定他吗?
我一直想找一个词来概括岳飞身上所缺乏的东西和他官场失败的原因。
在读到岳飞与王翦做对比的相关介绍时,我终于发现了一个最合适的词,“洞察世故”。
王翦出兵前再三向秦王索求良田美宅,有人不齿,王翦却说:“秦王惯常猜疑,如今将秦国大军皆付于我,我不这样做,难道让秦王对我起疑吗?”西汉的萧何三次“自污免祸”,每当刘邦对他有所猜忌时,即能机智地予以化解,也是一个“知进退,守臣道”的典型,赵构与秦王、汉高祖在“疑臣”这点上何其相似!
洞察世故是岳飞最最缺乏的性格特征,严重一点说正是因为他缺少了这一点从而让他的人生悲剧不可避免。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人出于众,毁必随之。
”如果岳飞像秦代的王翦,汉代的萧何,唐代的姚崇或者清代的曾国藩,处事圆滑一些,世故一些,韬光养晦,或许能逃一死。
可以说,岳飞很不幸地遇到一位是非不分的专制的董事长、善于巴结谄媚的奸诈的副董事长和心胸狭隘的卑鄙的同事。
但赵构、秦桧和张俊仅仅是生活在岳飞那个时代吗?放眼当今社会,赵构、秦桧和张俊还少吗?我们又该怎么对付?还像岳飞一样,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或者高呼“天日昭昭,天日昭昭”?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不是高呼几声就能摆脱世俗的纷扰,也不是慷慨就义就能显示你的坚贞。
我个人很推崇“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保住性命,岳飞抗金的舞台依然很宽广,世故的背后依然可以成就丰功伟业,岳飞的名字也依然会载入史册,甚至可以让后人读到他时少一点扼腕叹息。
同样的,只要我们保存实力,能屈能伸,进退得宜,我们翱翔的天空也很广阔。
洞察世故是一种处世智慧,它不同于阿谀奉承或曲意逢迎,它只是让我们
在波涛汹涌的浪潮中能够站得稳,站得更稳。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
“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
”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岳飞遗留下的诗词仍在中华大地上流放异彩,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仍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岳飞“莫须有”的冤案仍让后世的人们为之泪下。
在缅怀、追悼岳飞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学到些除了他的精忠他的诗词之外的东西……
历史0901班王春莉200904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