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 ppt课件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 ppt课件
也较大,栽培策略上应据具体条件而定。
三、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
(一) 群体质量指标
群体质量,即是反映群体发育优劣的多项性
状指标的优化值的综合状况。
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就是指能不断优化群体结构,
实现优质高产的各项形态、生理指标。
1、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 衡量水稻群体质量的核心指标
水稻抽穗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二次方程关系,峰值是群
前后的叶面积增长应维持一个适当的比例。
总颖花量是提高产量的基础。对同一品种而言,只有在适宜LAI基础
上形成较多的总颖花数,才能既提供巨大的光合作用贮藏库,又同时促进 光合生产,进而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生理基础:稻穗并不仅是光合产物被动的受容器官,还具有主动向光
合生产系统“提取”光合产物的能力,调节“流”的运转方向和速度,可 形成所谓受容器官的“拉力”,因而能促进叶片的光合生产效率。
单位面积上主茎和分蘖 总数合称总茎蘖数;
从见蘖(起始分蘖)开 始,总茎蘖数增加到与最后 穗数相等的时期,称有效总 茎蘖数(有效穗数)决定期;
分蘖增加到拔节后不再发 生分蘖的时期 每穗颖花数及其调控
1. 影响颖花分化的时期 每穗颖花数 = 分化颖花数 + 退化颖花数
发生转化。
源库的表示方法
源:单位面积的颖花数
库:叶面积
源限制型
品种源 库类型
源限制型
源库互作型
1. 源限制型品种
源库特征
颖花形成能力强,库容量大且相对过剩
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转换率高 结实率偏低且不稳定
栽培策略
以增加抽穗前的茎、鞘贮存物和出穗后的光合
生产为主攻目标。
2. 库限制型品种
穗肥(促花肥、保花肥)
促花肥
促进颖花分化的肥料,施用期为第一苞分化期前至 二次枝梗分化期(叶龄余数3.5~2.5),追施速效氮,颖 花可增加25~40%。
有不利的一面,表现在:基部和中、上部叶片过长, 无效分蘖增多,恶化群体结构,同时颖花量过多。10% 左右的总氮量即可。
保花肥
雌雄蕊分化期(叶龄余数1.5~1.0)施用速 效氮肥,有效防止颖花退化,同时,有效提高穗 期叶片含氮及茎鞘中淀粉的含量,有利于后期向 籽粒中运转。10%左右的总氮量。
在高产栽培中,衡量一个栽培技术措施是否合理,主要看它对叶面积和
颖花量的促进多少而定,凡较多地促进颖花量的增长,而较少地促进叶面积 增长的措施是合理的,反之则是不合理的。
叶系配置
有效叶面积指有效茎蘖的叶面积,抽穗期存活的无效分蘖有叶而无
体的质量值,离峰值距离愈远群体质量愈差;
抽穗期群体干物质量的适宜值是随品种改良而逐步提高的。不
论何种类型的品种,与子粒产量最密切的是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光 合积累量,此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愈高群体质量也愈高,产量也愈高。 品种的改良,主要是大幅度地提高了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生产 的能力。
成熟期群体总干物质量的增加,经济系数的提高,主要由抽穗
提高结实率的措施
抽穗前:植株体内的化学组成、输导组织和
着生颖花数对结实率影响较大。
抽穗后:到胚乳大体完成增长期间光合量的多
少对结实率有着决定性意义。
㈣ 千粒重及其提高
影响千粒重的时期和因素
决定千粒重的时期也就是决定结实率的时期
二、水稻产量形成模式与品种源库类型
㈠ 水稻产量形成过程模式
1.有机物质积累和分配过程与产量形成 2. 产量构成因素模式
㈢ 结实率及其提高
影响结实率的时期
影响结实率的时期是在穗轴分化开始到胚乳大体完成增 长的时期,而影响结实率最大的时期,抽穗前是在颖花分化 和减数分裂2个时期,抽穗后以开花到胚乳增长盛期最显著。
影响结实率的因素
在前2个时期如遇不良条件,易致雄性不育或开花受精不 良而形成空粒;在后一个时期如遇不良条件,则因灌浆不良 而形成秕粒。
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决定。栽培的改进是适当控制抽穗前的干物 质积累,使抽穗期达到适宜值,着眼于大力提高后期的群体光合生 产积累量。
2、适宜的LAI及较高的总颖花量
适宜LAI对群体质量的意义:水稻高产须有一个适宜的最大LAI,因为
它是协调源、库关系和各部器官平衡发展的基础。
抽穗期群体适宜LAI值要通过合理的叶面积发展动态来实现:群体拔节
始于穗轴分化期, 以二次枝梗分化期 对颖花分化促进力 最大
始于雌雄蕊形成期,减 数分裂期影响最大,过 了减数分裂末期,每穗 颖花数基本确定
2. 每穗颖花数的调控
一是促使颖花多分化,二是减少颖花退化 积极地促进颖花多分化,必须使穗轴分化期
到颖花分化期的大约7~10d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主要是氮素营养
3、较高的粒叶比与良好叶系配置
粒叶比
粒叶比表示方法:颖花/叶(cm2)、实粒/叶(cm2)、粒重/叶
(cm2)。
粒叶比生理意义:颖花/叶反映了单位叶面积所负载的库容的大小;实
粒/叶不仅反映单位叶面积负载库容量的大小,而且反映了抽穗前灌浆物质 的积累情况和抽穗后光合生产力;粒重/叶是源对库的实际贡献,它既反映 了源与库的两个方面,又表达了“流”的信息。
第三节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
生物产量:指生育期间生产、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
即地上部植株所有干物质的收获量。
经济产量:指经济产品器官(稻谷或糙米)的收获量。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在生物产量中的比重。
一、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
单位面积穗数
籽
粒
每穗粒数
产
量
结实率
千粒重
(一) 单位面积穗数的形成与调控
水稻单位面积穗数=基本 苗+单株有效分蘖率。
源库特征
颖花形成能力较弱,颖花量小 茎鞘的物质输出率低。 结实率较高且稳定
栽培策略
以增加群体的总颖花量为主攻目标。
3.源库互作型
源库特征
其库源特性介于上述两类品种之间或库容量虽
大,但结实率也高,源库共同制约其产量形成, 增源或增库均可增产。
栽培策略
源、库的自身调节能力较强,措施的回旋余地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决定水稻产量的物质积累与分配示意图
有机物质积累和分配过程与产量形成
㈡ 水稻品种产量形成的源库类型
源库的概念
1928年Mason和Maskell提出
源是生产和输出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库是接受和贮藏同化物质的器官或组织 源库是相对的、动态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