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
写作背景: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晋秦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凭三寸不烂之舌,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伯。

最后,秦伯不仅撤走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终于使郑国得以保全。

本文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本文被清人誉为“第一篇反间文字”)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③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词。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

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②亦去之。

(去:离开。

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外交使节。

今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④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动
词。

今为“二”的大写,数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的主人。

今指设宴请客的人。


3、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
②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倒装句:
①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

(介宾结构后置句)
4、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军:名作动,驻军)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阙秦以利秦(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越国以鄙远(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
夜,缒而出(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
既东封郑(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使动用法,边邑)
不阙秦(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亏缺,减损)
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5、理解"贰、军、陪、济、肆、阙"6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贰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从属二主”②军
晋军函陵“驻军”—-名作动
③陪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加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叛
④济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⑤肆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⑥阙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
6、归纳"以、若、说、微、之、辞、鄙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为,由于:例: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而。

例:遂自投汨罗以死。

③把,拿,用。

例:以钱覆其口。

具以情告。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④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⑤凭,靠。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⑥按照,依照。

例:策之不以其道。

⑦通“已”,已经。

例:日以尽矣。


①如果,假如。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像,好像。

例:形若土狗、呆若木鸡。

③你(的),你们(的)。

例:②若毒之乎?③更若役,
④此,如此,这样。

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②是说也,人常疑之——说法
③说备使抚表众——劝说
④《捕蛇者说》——都指的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如果没有
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微小"含蓄不露
③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不"
④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不
⑤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⑥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

(一)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指示代词,这,此。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二)助词。

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
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③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④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⑤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②停数日,辞去——告别
③不辞劳苦——推托
鄙:
越国以鄙远——“边邑”
①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

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浅陋、目光短浅《左传·曹刿论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贱。

《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


④鄙薄,轻视。

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


⑤粗俗——言语粗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