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练习答案版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练习答案版

修辞手法修辞的概念:从理论上讲,修辞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

广义地说,它是指对文章的用词、造句,以至谋篇布局的斟酌和推敲;狭义地说,它是使语言形象生动的一些具体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修辞方式(也叫修辞格)。

修辞的整体作用:①有助于提高说话水平和写作能力、阅读和欣赏能力。

②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和语言美的水平。

③有助于社会信息更准确通常地表达。

一、修辞的种类常见的修辞手法,很多很多。

你知道哪些?高考常考:二、课标版考纲要求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食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食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表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构成比喻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等联接。

常见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造句:(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的比喻词中“是、成了、变成”等联接。

典型形式是:甲成了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成了水墨山水。

造句:(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造句:(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造句:3、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二)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1、分类(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例如: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造句:(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如:他赶忙竖起耳朵听讲。

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

造句:2、比拟的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三)排比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造句:(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培根)造句:3、排比的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四)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得人或事物。

1、种类(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造句:(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造句:(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造句:(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造句:(5)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造句:(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造句:(7)原料代本体例如: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造句:2、借代与借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例: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五)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1、分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造句:(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造句:(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造句:2、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例: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例: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3)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3、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六)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类、相关或相反意思的修辞方式。

1、对偶的种类(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近、相似、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造句:(2)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造句:(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造句:2、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七)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例如: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1、反复的种类:(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纪念刘和珍君》)造句:(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

例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纪念刘和珍君》)造句: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2、运用反复要注意的问题:反复和重复不同,重复是语言的啰嗦,是一种语病。

运用反复切忌为反复而反复,必须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感情,要从表达的实际出发决定是否运用。

3、反复的作用:①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

②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③承上启下,划分层次。

(八)设问设问是故意从正面提出问题,随即作出回答,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学习靠的是什么?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无限的努力。

造句:(九)反问(反诘)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式。

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1、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2、设问与反问的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三、其他修辞手法(一)反语反语就是以说反话(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1、讽刺性反语例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2、非讽刺性反语例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自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二)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是好的显现的更好,坏的显现的更坏。

例如:有些人或者,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三)映衬(衬托)映衬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式。

映衬,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方向变化。

例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

(这里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氛围,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2、反衬即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反方向变化。

例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用“……但我还觉得船慢”反射“我”的急切心情)衬托与对比的不同点:①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②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四)顶针顶针是句末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式。

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顶针具有连续的特点,这种语言形式适用于表现客观事物间的递相依存的关系。

只有事物确实具有这种关系时方可使用,否则就会变成文字游戏。

(五)通感(移觉)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通感可分为形容通感(如例①)和比喻通感(如例②、例③)。

例如:①红杏枝头春意闹。

②微风吹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③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也不仅仅是感觉器官的沟通,有时也有可能用某种感官去感受不属于某种感觉范畴而本身比较抽象的事物。

例如:①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②轮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

(六)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三、迅速找出修辞熟记概念+找关键词(如:出现“是”、“犹如”等词分析是不是明喻;反复出现的词语分析是不是反复等等)+分析上下文+反复练习四、高考修辞题型解析1、指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修辞的作用(结合文意)2、分析运用修辞手法作用结合文意写修辞的作用3、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仿写: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考生参照提供的条件模仿写作。

要注重句式,修辞,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4、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5、通过作文考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