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探索研究中成长——《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课题中期管理研究报告招远市卫东学校王庆瑞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当前的教育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个新的要求,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我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于2006年2月承担了《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的研究任务。
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强化应用,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克服重重困难,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之路。
我校在对该课题进行了三年的探索研究中,从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的准备阶段,到现在教师办公人手一机、班班通、电子白板的应用的实验阶段。
我们始终致力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教学之本,努力做到把整合课堂落实到实践中,努力摸索切实可行的新型授课模式。
实验直至今天,有效益有收获也有困惑和不足,今天借此机会想与大家探讨研究,互相交流学习,并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课题实施过程第一阶段:研究课题的准备阶段〔2006.2——2007.1〕首先,学校将校园网络建立完善,具体做到“班班通”,为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做好硬件建设准备,达到每个实验班级都有一套高档的多媒体设备(34英寸电视、视频展台、电脑、可移动投影仪各一台)。
同时学校还配备了网络建设技术指导小组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其次,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各年级、各学科教师联合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水平检测”问卷调查,了解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水平,以求更好的实验方案。
在经过收集、调查后确立好实验方案,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同时落实好实验人员,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
经过学校的研究讨论,选取了我校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为实验教师。
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实验前培训,包括常规培训、专题性学习、信息技术培训。
为强化课题组教师教学基本功,我们开展“四定”、“五个一”常规培训,每次活动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
每个学期每位实验教师要上一节网络研究课,设计一个网络教案,做一次课题教研主讲,写一篇网络教学论文,做一份网络教学成长档案。
课题组把这“五个一”制度与培养老师的网络教学能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平常的教材分析、教案检查、集体备课、教学研究中有的放矢,要求实验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要求课题组教师了解并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掌握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的编辑与制作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素材与教学软件开发的能力。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为了使课堂的教学突显信息化,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按照省、市“班班通”的有关部署。
我们将课题研究延期到2011年,对实施过程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一)技术培训,课例实验〔2007.2——2008.1〕本阶段我们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
培训过程中,我们将骨干先行、集中培训、网络释疑、听课促进等形式相互融合,培养起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
针对我校教师年轻化的特点,我们将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热衷于计算机技术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技术骨干小组,优先参加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学校教师则直接通过网络参加烟台市、招远市召开的网络视频会议和教研活动,通过现场培训和远程教育培训,扩大了受训面,提高了骨干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为促进教育技术在学校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技术骨干小组还率先研究流行教育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学习掌握相对来说比较高深、难于掌握的软件技术,如Photoshop、Flash、网站开发、机器人竞赛辅导等。
同时,我们还编写了《课件制作的基本方法》、《如何操作多媒体》、《几何画板的基本应用》等校本培训教材,学校每周拿出半天时间对教师进行了分项培训,同时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同时,每位教师都要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
备课、课件、习题考卷设计、成绩处理、班级管理都要通过微机来实现,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也极大地调动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实验教师首先进行实验课观摩,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方法。
从理论学习入手,把握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构建相应的教学平台,收集有关的学科案例,制作相关的教学软件。
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同学科教师经常在一起集体备课,从网上下载相关教学资料、试题,收集有关的学科案例,制作相关的教学软件,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前用电脑备课、课堂上熟练的运用电脑上课。
现在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合理地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授课、制作课件。
(二)课堂运用,总结反思(2008.2——2010.7)在前一实验过程中,及时反思总结,找到不足,探讨更佳的实验方案,然后,再次进行课题实验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让实验教师提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再由教科研组长与领导研究通过找到新的方案,并留有记录。
时常利用网络进行课题研究,(QQ、个人博客等形式),学校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更好的方案,调整和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和模式,形成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0.8——2011)在第二阶段实验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反思、总结,找出其中的优缺点,每一学科发表自己的意见,拿出自己的课题成果,大家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自己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高见,为下一阶段工作积累经验。
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课题创作,拿出课题成果,撰写课题论文,采撷教学案例,参评省市优质课,集体研究讨论,形成研究报告,为课题顺利结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成效: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作为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同样需要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能力。
我校以课题研究为助推器,推动了我校的校本教研的良性发展,虽然离结题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但这两年多的研究中,凸现出了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参加实验的教师主动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使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上更具时代特征,更具科学性,更有实效性,同时培养了教师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1、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了。
如数学教师温少娟老师,刚毕业时,是一位教学教法、学法还是停留在书本的模糊状态,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课件的制作还是一窍不通。
课题组委托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分别上新课、练习课、复习课,概念课,计算课等,为她作示范,教研组的成员轮流听她讲课,发现一个环节不行就重来,再不行又重来,有时同一内容要连续上三、四次,经过一年手把手的教,一点一滴的指导,温少娟老师的汇报课,受到教研组全体教师的肯定。
她在课题研究中作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两轮“一课三上四研”课例研究,终于脱颖而出,成为我校数学教学教研骨干,将我校课题研究成果得以推广,同时在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优质课评选活动获得一等奖。
2008年6月,在我们学校召开的电化教学现场会上,温少娟老师执教的《全等三角形》,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2008年12月,在潍坊寿光召开的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经验交流会上,我们学校做了典型经验介绍并散发了材料,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我们欣慰的看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研究中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增强。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更新教育理念,研究与实践中不断试讲各种类型的实验课取得不少的成绩,同时在实验后不断总结、反思。
近两年来,我校先后有王晓燕获得国家级优质课,孙世芹、温秀春、陈少华、温少娟获得山东省优质课,张贵福、刘少娟、冯绍杰获得烟台市优质课,老师们还利用课余时间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近两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同时今年我校为我市提供电化教学现场会,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教师们欣喜地看到自己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成长。
2007年我校派理科骨干教师参加了烟台电教馆组织的ScienceWord培训。
教师回校汇报后,学校领导认识到ScienceWord软件能够一次性的完成从文字、公式、符号到图形、曲线的全部编排,能使教师备课更为优化。
于是,我们鼓励骨干教师将ScienceWord大赛版安装到自己的电脑上,认真钻研、潜心研究。
去年在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三篇教案分别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在11月北京决赛期间,学校领导通过了解、沟通省市电教馆、联系北京星火燎原软件有限公司等,征订购买了ScienceWord网络版,还联系京师蓝科服务商,使我们能在备课系统中上传和使用ScienceWord软件(京师蓝科备课系统原来仅支持Word格式)。
在骨干教师带动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全员培训、校内评比等活动,将ScienceWord在全校范围推广使用,使教师了解和掌握了ScienceWord的相关知识、技术,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更多便捷。
(二)优化远程教育资源搭建科研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远程教育资源的丰富,对于我们这所资源匮乏的农村学校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露。
我校自2004年建立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站以来,一直重视资源的整理和优化,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拓展了空间,搭建了新型教研平台。
1、分类整理,资源共享。
由远教资源管理人员接收下载远教资源,课题论证组成员进行分类整理。
主要分为“教育理念”、“课件”“课堂实录(视频)”“教学案例”“教研论文”。
再把“课件”“课堂实录(视频)”“教学案例”分学科分年级归类梳理,在网上邻居共享文件。
这样教师们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都可以享受到远程教育资源。
2、优化整合,拓展时空。
资源仅是在网上邻居共享,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为此我们学校下大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了FTP服务器和学校网站。
这样将远教资源和因特网络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将资源由学校拓展到整个因特,同时也延伸到了每个能进入网络的教室与学生家里。
不仅为教师参与科研搭建了共享平台,更拓展了师生共同探讨的时空。
为学生、家长参与教育科研提供了可能。
(三)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是最大的受益者,在素质教育与科研推动下我校学生不论是优秀率还是合格率,都居我市前茅。
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也得到长足发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能够主动在校园网上搜集资料,把自己的疑难、心理话留到教师的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