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微观现状
居民消费率是衡量居民消费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合理的居民消费率不仅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国居民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其中主要由于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居民现有的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已基本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具体体现在:第一,交通通讯消费上升;第二,文化教育消费上升;第三,旅游娱乐消费上升;第四,保健养生消费上升。

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所占比例越大,同时表明某国或者某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民越富裕但是整体上比较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来说差距依然很大。

一般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越多则消费水平越高,因为收入越多人们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从单一的的食品消费向多元化的精神消费发展。

但是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还与消费环境及消费习惯有关。

因此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消费环境以及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该跟上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随之提高才能最终促进经济的更快的发展。

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城乡比较
城镇居民是构成中国消费的主要群体,因为城镇居民有着更高人均收入、更完善的社保体系,
同时城市商品种类的丰富也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不同消费者偏好上的差别。

不过与城镇相比,乡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具有更强的抵御经济周期的特征。

从1995年以来我国所经历的两次经济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看,虽然遭遇危机时城镇及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都出现下降,但从城镇与农村增速放缓的程度来看,农村消费增速放缓的程度明显低于城镇;尤其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一度使2009年2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至11.6%,这是自2007年1月以来的单月最低增速,但县及县以下区域的消费增速依然达到了14.8%,超过城镇地区近5个百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