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及护理幻灯片课件
七.体位护理
冬眠合剂中的氯丙嗪和杜冷丁具有扩 张血管降血压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 的病人最好平卧位,不能使病人突然坐 起、激烈翻动或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 不稳、体位性低血压。
29
复温原则
复温原则是先停用冰毯机等物理降温措施,然后逐渐停用冬眠药物,让体 温自然恢复,以平均4h复温1℃左右为宜,使体温恢复至36.5~37.5℃为宜, 复温过快易引起缺氧、心律失常、脑水肿、休克等。临床医生已普遍将低 温治疗作为抢救重型颅脑外伤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我们则应做好在亚低温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为抢救颅脑损伤患者赢得时间,降低病死率。
01 碍者
02 终末期患者
03 活动性出血者
04 凝血功能障碍者
05 孕妇
12
低温治疗的时间和治疗窗口
• 脑缺氧耐受的时限只有5分钟,因此多数研究者提倡尽早、尽快实施 亚低温治疗。ILCOR(国际急救与复苏联合会)声明中认为, 降温应尽可 能在复苏后立即开始。但临床4-6 小时后开始低温治疗也能获得显著 的效果。
五.循环监测
进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应严密观察循 环系统功能,其中主要有ECG、血压、 脉搏、肢端循环及面色等。正常情况下, 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由于冬眠合剂的抗 肾上腺素能作用,病人应表现为微循环 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红润,血压正 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若病人 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 心律不齐,说明微循环障碍,冬眠过深 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 予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 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 环。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时间长,不均匀、 难控 制,易反跳。
20
亚低温治疗仪
亚低温治疗仪
主机 制冷系统, 温度控制系统和水循环控制系统 外设附件 水毯,连接管,体
温传感器
21
亚低温治疗仪
01 工作原理:
02
压缩机或者半导体提供冷源将水箱内水制冷,由温度控制系统控制临床需要的水 温,再通过水循环系统输出到水毯内循环,水毯与患者身体接触,利用温差控制 患者的体温,营造亚低温的环境。
血管内热交换降温 采用介入方法将温度控制导管插入人体动脉血管内,直接对血液进行降温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24
并发症
01 呼吸道感染 03 凝血功能障碍 05 电解质紊乱
02 心律失常 04 高血糖
25
治疗监测
• 体温监测 • 凝血功能监测 • 电解质及体液平衡监测 • 血糖监测 • 血压监测 • 血象和胸片监测 • 神经系统监测
四 .人工气道的护理
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 阻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粘 稠。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 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 提示呼吸道梗阻。应清除呼吸道分 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应重 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 维持病人水平衡,以维持呼吸道粘 液-纤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 道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发生,痰 栓形成及缺氧。
• 药物降温
• 一般通过服用各种退热药物来控制体温,常用药 物有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冬眠灵等。
• 特点:使用方便。 • 缺点:降温效果有限,常用其它低温技术的辅助
降温措施。
18
分类
物 理 降 温
1 体表降温 体腔降温
2
3 血液降温
19
LOREM IPSUM
1.体表降温:可用冰水浸浴或 冰屑、降温毯降温, 也可用冰袋、 冰帽置于头部和大血管浅在部位。
27
护理措施
三 .呼吸系统观察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 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 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 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 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 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 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 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 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 通气。 。
26
护理措施 重点关注
一.环境要求
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 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 0~25 ℃之 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 降和稳定。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二.神经系统观察
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 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 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 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 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颅脑损伤 病人的意识变化往往早于瞳孔和其它生命体征 的变化。因此,当病人由嗜睡转为浅昏迷或四 肢原来能动,现在四肢伸直内翻或无反应,表 示病情加重,应立即通知医生;当病人由浅昏 迷转为昏睡,四肢有屈动,说明病人在恢复之 中,预后较好。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1
低温
• 低温可使脑细胞的氧需量降低,维持脑氧供需平衡,起到脑保护作用, 是脑复苏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温每降低l℃可使代谢率下降5 %~6%。
2
• 低温治疗历史
50年代 提出
60~70年代 低潮
80年代 转折
90年代 兴起
3
历史发展
• 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已有学者将低温治疗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以期达到脑保护的效果,但由于当时所选择的深低温导致随后的严重 并发症,使低温治疗一度陷入低谷。
4
历史发展
• 80年代末,研究发现脑温下降2~3℃(亚低温)对缺血性脑损伤也有保护作用,且无深低温所致的各种并发症,使低温治疗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 5
低温分类
轻度低温33~35 中度低温28~32 深度低温17~27 超深度低温16以下
• 1993年江基尧等首先将轻、 中度低温(28~35°)称之 为亚低温,随后这一概念在 国内被广泛引用。
01 将病人置于室温中缓慢复温。
复温过程仍需应用肌松剂及镇静剂,以防肌颤导
02 致颅内压增高。
03
以平均4小时升高1℃的速度,在12小时以上使其 体温恢复至37~38℃为宜。
15
16
分类
亚低温治疗越早,降温速度越快,其治疗效果越好。 降温
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
1 体表 降温
2 体腔 降温
3
血液 降温
17
6
中度及深度低温存在较多并发症
• 可导致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 • 增加血液粘稠度 • 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 引起全身免疫力下降
• 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
• 推荐临床亚低温治疗时体温 维持在32~34°
7
亚低温治疗
• 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具体方法为降温毯+肌 松冬眠合剂+呼吸机辅助呼吸,为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降 温方法。
30
谢谢聆听
31
8
LOREM IPSUM DOLOR
• 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的体温保持在32℃ ~34 ℃范围内。 9
原理
பைடு நூலகம்
01 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 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
02 耗;
13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 ILCOR 基于目前的证据, 提出对自主循环恢复的心脏停博患者应进行 12~24小时的持续亚低温治疗。临床资料表明持续亚低温治疗48- 72小时有较好的疗效。也可维持更长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调整。
14
复温时间及方法
自然复温,先停用冰帽、降温毯等物理降温措施,
22
LOREM IPSUM DOLOR
2.体腔降温:用冷却的无菌生理盐水灌入胸腔或腹腔进行灌洗降温。
优点:常用于手术中的降温。
缺点:易发生心室颤动或其它心律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23
3.血液降温 血管内灌注降温 通过快速输注大量冷却液体来达到降低核心体温的目的 对患者的心、肺、肾功能造成巨大挑战,故不推荐
03
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 水肿;
04 提高血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
05 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
10
适应症
• 溺水、中风 • 肝性脑病 • 细菌性脑膜炎 • 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 •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 心肺复苏术后脑病 • 高热惊厥 •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癫痫持续状态
11
禁忌症
脑电无活动的昏迷或认知功能障
28
护 理措施
六.体温护理(监测)
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点项目。亚 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否并发症的发生,在一 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 况下,应保持病人的肛温在34~35℃之间。若 病人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 若低于33℃,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体 温低于28℃易出现室颤。对于体温过低的病人, 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病 人采取加盖被子、温水袋等保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