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章内能复习 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了解内能和热量。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2. 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认知水平处在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步骤。
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比值定义法等方法的运用,学生对比热容接触较少,其中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热学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热学计算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今后要引起足够重视。
对于热学计算题要加强训练。
3.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包括 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共3节,其中,以内能、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热量,比热容的计算为重点。
近几年来,中考内能的考核重点集中体现在这几方面,因此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完成本章的整体知识架构,进一步梳理本章知识考核核心,形成本章重点脉络。
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
其中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热学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比热容的单位是由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应用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及其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热学计算要引起足够重视。
【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自学理解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能够区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4.通过自学理解0()Q cm t t =-吸。
在老师的帮助下,能运用0()Q cm t t =-吸进行计算。
5.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0()Q cm t t =-吸。
能运用0()Q cm t t =-吸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0()Q cm t t =-吸。
能运用0()Q cm t t =-吸进行计算。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全部学生能说出比热容的意义及其应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的学生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的学生通过练习会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全班95%的学生能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注意单位及其转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后教环节
(三)质疑问难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指导首先自学,做好批注,再组
内合作探究,最后小组展示。
1.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
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
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在此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
质。
(2)分析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
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大
于/小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如果加热相同的
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
子, (沙子/水)
升高的温度更高.
2.为了研究物体温度升
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小组做了如
下实验:在4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
样的加热器加热。
下表是他们实验记录的数据。
烧杯序
号
液体质量
/g
初温/
C
末温/
C
加
/m
1水20020288
2水10020284
独立完成自学检
测反馈的题目,
对于有深刻思
考,提出好的疑
问的小组加分
学生先独立思
考,再小组合作
探究,然后展示
与点评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内能的的知识,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能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会利用公式0()Q cm t t =-吸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附: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 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二、内能
三、比热容
四、热量的计算
【教学反思】
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是强调了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来“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只要“初步了解”,属于比“了解”要求更低的水平上。
“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属于“理解”水平,是分子动理论的应用,也是评价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标准。
2.了解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了解内能的概念,属于“了解”水平,这里要求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来定义内能。
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标准的要求属于“认识”水平上。
由于人类利用燃料是把燃料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光能,从使用燃料的价值出发,要求从能的转化的角度来认识燃料的热值。
既体现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属于“了解”水平。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热学属性,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标准要求对其有所“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但明确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属性,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核心目标的分解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内能的意义
陈述方式:结果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学习环境)+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条件是“结合具体情境”;行为动词为
“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比热容”,属于概念性知识。
第二步:分析关键词,构建概念图。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
理解是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我们要把它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同义词: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第四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条件。
第五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叙写出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交流等活动,感悟分子热运动的知识。
2.借助实例,用语言解释内能的意义,知道内能的相关的因素。
3.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理解比热容及其有关计算。
4.借助具体情境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对内容标准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到我们的目标。
目标撰写原则:与内容标准分析相对应。
附件2:评价任务设计解读
1关于目标1和2,物质是有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热运动。
能列举日常生活中分子热运动的实例。
人有合作与交流意识,同时应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等进行口头和计分评价。
2.关于目标3、4,要求学生说出内能的意义,重点评价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自学评价:自学过程中,快速、认真、勾画出重难点。
4.小组合作从小组长的组织、每生在活动中的投入情况、发言的有效性、有什么表现
和进步等
情况进行评价。
6.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不能像知识与技能一样直接进行评价,只能通过一
些可以观
察的指标来间接地推断和度量,因此必须对学生行为表现和情绪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
附件3:表现性任务设计
1.能列举日常生活中分子热运动的实例。
每生都能有用能分子热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的意识,
人人有合作与交流意识,同时应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内能的意义
3.对学生行为表现和情绪表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