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论与他律论
内容提要:在音乐美学认识功能的讨论中,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截然相悖的两种观点,即自律论与他律论两派观点各执一说,长期对二。
本文论述了两者的发展的源起,并举例说明中西两方对两论的侧重。
关键词:自律论他律论源起侧重
在西方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对音乐美的本质的研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美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曾经有过不同的说法与解释,像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美学研究中,出现了黑格尔、康德等人对音乐美学问题称得上详细而周到的,且对后人产生极富启发意义的观点。
正是因为这一点,在19世纪对十音乐美的本质的探讨出现了受黑格尔美学思想影响,以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为代表的他律论和从康德美学中寻找支点,以汉斯立克、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自律论,这两种派别使音乐审美认识功能的讨论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
他律论认为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的是来自音乐以外的东西,即人类情感,感情就是音乐的内容,情感的性质决定着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整体发展,决定着音乐的形式。
它强调音乐的内容美,认为只有把精神内容表现十声音,音乐才能提升为真正的艺术。
而自律论则认为,制约着音乐的法则和规律的不是来自音乐之外的什么东西,而是在音乐自身,音乐的本质只能在音响结构自身中去理解,只能从音乐自身去把握。
中西方在历史上对两律的探索都很早。
仅以中国来看,如《管子》论律,《乐记》论乐,分别是论自律和他律的,都在两千年以上。
但在以后的发展方向上,中国和西方就分道扬镳了。
中国主他律,西方主自律。
音乐史家张世彬认为:“中国音乐以意为主,故接近哲学;西方音乐以音为主,故接近物理学。
”这话大体上说出了此种分别的情形。
中国是重内在价值的国度,以诗教为最甚,并影响到音乐、绘画,都讲究意境、风骨、神韵等内在的价值。
即使讲内外兼顾,也侧重内在。
重内在价值的探寻,促使我国音乐在历史上偏向他律的发展,而西方却奔向自律。
他么使单音音乐走向复调;复调由“奥尔加农”走向“迪斯坎图斯”,然后走向主调;和声由传统走向现代;调性有确立又到多重或瓦解等。
这不是说西方不讲他律,中国不讲自律,这是说确有两种不同的偏重而已。
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给音乐美作了一个定义,“音乐的内容是乐音的运动形式”,认为音乐特有的美“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
与其持相同观点的斯特拉文斯基认为,就其本质而论,音乐是不能表现任何一点什么的,不管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心理状态,一种自然现象,或者其它什么,表现从来不是音乐内在的特点。
”可见,自律论认为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美的存在与情感无关。
它更多强调的是一种音乐的形式美,肯定艺术自身的“纯洁性”。
我国先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乐记》中曾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等的看法,认为人的哀、乐、喜、怒、敬、爱六种感情,都会给其发出的声音印记上情感的色彩,“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啤以缓;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并且描述了音乐又是以怎样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六种人的不同心情。
《乐记》从“物—心—音—声—乐”这一结构说明“乐”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已接触到音乐的本质在十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这一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
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坚持卞张音乐是表情艺术这一说法的也人有人在。
波兰音乐学家丽莎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
”原苏联音乐学家万斯洛夫说“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接近抒情的”,并认为承认感情在音乐中的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意味着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在表现现实的全部多样胜方而,感情的表现更胜一筹。
由艺术折射生活原理分析《苏格兰交响曲》和《未完成交响曲》摘要: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并且这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命题,它正确的表明了艺术的客观根源,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也符合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
本文通过将门德尔松《苏格兰交响曲》和舒伯赫的《未完成交响曲》纳入S-AT-R进行分析,揭示艺术折射生活原理。
关键词:艺术折射原理门德尔松舒伯赫
S-AT-R公式中,S是生活——刺激信息(“环境元素”),经过A这个“同化”步骤形成T这个主体意识内容的“结构”(AT是同化刺激S于结构T的意思),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R。
音乐正是这个反应的结果R的一种特有的声象化的记录形式。
AT是其中最关键的部位。
它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而是积极、能动的生成。
它一方面在吸收——“同化”,一方面在调整——“顺应”,从而形成自己既是稳态又是动态的心理场机构。
这个“场”的结构、成分、功能有什么不同,作出的折射——反应R就不同。
下面我们将门德尔松《苏格兰交响曲》和舒伯赫的《未完成交响曲》纳入S-AT-R进行分析,揭示艺术折射生活原理。
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曲》作于1830—1842年间,而其创作灵感始于1829年5月,应伦敦爱乐协会之约首赴英伦之时。
此年7月,门德尔松到苏格兰,在爱丁堡霍里路德古堡遗迹诞生了创作此曲的灵感。
他在信札上曾写道:“日近黄昏时,我们来到霍里路德堡,玛丽女王居住、恋爱的地方。
那里值得一看的是爬上迂回的楼梯后,可看到一间小屋。
当年追踪者爬上楼梯,在这里发现李吉奥,硬将他从屋里拖出,在隔了3个房间的拐角处将他杀死。
四周的东西已经朽坏了,从中还可以望见蓝色的天空。
我今天就在这间古老的房子里,找到了《苏格兰交响曲》的灵感。
”门德尔松所说的古堡典故为,1566年3月9日夜,深得女王幸宠、被称为“外交顾问”的意大利乐手维多·李吉奥被一群贵族所杀。
这首作品呈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即霍里路德古堡主人——苏格兰女王玛丽的第九代孙女,1842年3月3日,由门德尔松自己指挥爱乐乐团首演。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由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
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
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并因此引出许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影响颇大。
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
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
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
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古代的、外国的作品,只能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所以是“流”而不是“源”。
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的。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从主观方面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对艺术家本人的影响。
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