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问题》探析前言《音乐美学问题》是20世纪波兰著名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莎(1)(Zofia Lissa,1908 1980,下文简称丽莎)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
这部著作完成于1954年,属于丽莎音乐思想的成熟之作,基本上反映了她在音乐美学学科上的思想和观念。
这部著作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思想前提,对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都进行了阐述,并对音乐美学上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所以,认真地学习和研究这部著作对于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音乐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音乐理论界有对该著进行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该著的述评和该著与其他学者美学思想的比较上。
由于这些研究尚不够深入,因而使人无法窥知其蕴含的丰富而全面的学术观点。
笔者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对该著诸多学术观点的理解和认识上,分别从其对艺术的认识、音乐的基础与功用、音乐的阶级性、音乐语言、音乐的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这部著作的思想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
一、对艺术的认识(一)艺术和艺术观点丽莎认为艺术和艺术观点是两个有明显区别的概念,艺术属于上层建筑,是艺术观点的基础;艺术要成为上层建筑必须表现统治阶级的美学观点;社会和社会意识决定艺术和哲学的变革,当然也决定着美学观点的变革。
丽莎的这些观点体现出了她的唯物史观,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在艺术要成为上层建筑就必须表现统治阶级的美学观点这一点的认识上稍微偏狭了一些;因为艺术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全面的反映,既然是真实、全面的反映,那么艺术就不可能只反映统治阶级的美学观点,而且就音乐美学观点本身的内容和范畴而言,未必会有统治阶级的音乐美学观点和被统治阶级的音乐美学观点那样明确的划分;同时,丽莎又在其他著作中认为音乐中阶级性的淡化是因为社会中各阶级的生活条件、教育方面的差异缩小了,城乡生活的差距也在缩小,传播手段中的节目也趋于一致(2),音乐的阶级性随之弱化。
这些观念的调整,足见丽莎思维的敏锐与严谨,她绝不使自己的思考完全囿于某种思想体系。
(二)艺术和科学持续存在的时间问题丽莎认为在科学上,旧的理论会被新的理论所容纳、吸收或者代替,但在艺术领域,旧的艺术作品却不会被新的艺术作品所淹没,而是继续发挥着作用,并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笔者认为,丽莎所指的科学应该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当然会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发生改变,甚至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说由地心说向日心说的转变。
而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属性,反映出了人类的本质力量,不会随着时代的更替而被淹没,只要它真实地反映了其所处的那个时代,艺术作品就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各不相同。
(三)艺术变化的速度丽莎认为纯粹的民间音乐的素材、内容和形象等因素变化得很慢,而在专业音乐中,部分因素成为了传统而被保留,而另外一些因素则被摒弃,专业音乐的内容、素材和手法等都在迅速变化着。
这些观点反映出了丽莎认识到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她是在以一种辩证、全面和动态的眼光来研究和认识音乐的,民间音乐和专业音乐的这些区别表现了不同的音乐范畴和不同的音乐群体拥有不同的音乐观念和审美追求。
二、音乐的基础与功用(一)音乐作为上层建筑丽莎认为任何一种音乐创作在具体的历史时代里,都要受经济基础制约并且为经济基础服务;而在过去某一时代里产生的曾发挥其作用的音乐现象虽被我们列入社会意识的范围内,但目前已不发挥上层建筑的功能。
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丽莎认识到了艺术功能的时代性,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音乐观念和音乐创作,这些音乐观念和音乐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在变,其功能和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某个时代的音乐观念和音乐创作构成的是某个时代的上层建筑。
(二)音乐的社会功能丽莎认为音乐在现代的社会功能是作用于听众的社会意识,音乐通过这种方式对听众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音乐通过音乐形象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引发听众的联想,使音乐与认识性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对听众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在这一番论述里,丽莎讲的是音乐的功能和实现功能的方式,其中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音乐实现社会功能是通过影响听众的社会意识的途径来实现的;其次,音乐实现这种功能的过程是先打动听众的情感,建立起与认识性内容的联系,从而最终影响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音乐具有媒介认识的性质丽莎认为音乐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其在逻辑、智力和认识意义上的认识价值最少,音乐不能像表现情感那样表达概念。
这些论述在特定条件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够准确,因为尽管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抽象性,它不能像文学、美术等艺术门类那样明确地表达概念和客观现实,但是音乐的特殊性使其具有自身的规律和逻辑,同样可以展示出人类智力的伟大,人们同样可以从贝多芬和肖斯塔科维奇等诸多作曲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非凡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趣味、人格精神以及所处时代的艺术观念等,只不过这些认识性内容是以一种含蓄和隐晦的方式存在着。
而且,这些内容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更加真实和全面,唯乐不可以为伪就道出了其中的部分道理!所以说,就从音乐所携带信息量的多少和丰富程度来讲,音乐艺术也绝不亚于其他的一些艺术门类。
(四)音乐中的价值标准丽莎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音乐的评价都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而且,音乐的价值评价由三种因素决定:首先是音乐内容是否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其次是音乐创作者有无表现对于时代的强烈体验,即情感最后是音乐的内容是否被适当、完善的技巧表现出来。
这一番论述讲的是艺术评价标准和它的时代性,不同的时代当然会有不同的艺术评价标准,而在这个标准之中的时代思潮与观念就成为了艺术评价标准的基础。
另外,丽莎的音乐价值评价因素包括音乐内容、情感体验以及音乐表现形式和手段,这种评价观念使我们对音乐价值的衡量有了更加丰富全面的维度,从而避免了价值判断的片面化倾向。
(五)音乐的积极作用丽莎认为音乐可以作用于人们的社会意识,当然也会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音乐可以对听众起到号召和动员的作用。
在这些论述里面,丽莎讨论的还是音乐的功能,这些内容与前面的部分内容稍有重叠,但是偏重是不一样的。
这次讨论强调的是音乐的积极作用,比如音乐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鼓舞和动员作用,而且音乐对经济基础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这个论断准确反映了作为上层建筑的音乐艺术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特殊关系。
三、音乐与阶级性(一)关于音乐的阶级性丽莎认为特定的阶级条件(包括经济条件和思想意识)决定了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反过来这些内容和形式又为特定的阶级条件服务。
这番论述建立在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之上,采用了阶级分析的方法,认为音乐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当然是由阶级条件所决定,即物质决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条件,也就形成了具有不同阶级性的、带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这些不同阶级性的音乐作品维护着不同的阶级利益,为不同的阶级服务。
(二)音乐中的阶级性因素和非阶级性因素丽莎认为音乐中阶级性的因素是那些直接为内容、观念以及表现的实现而服务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的变化速度较快;非阶级的因素是各个不同时期所共通的并且可以支持各种不同表现内容的结构原则和准则;音乐作品主要是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来形成不同时期的阶级斗争的力量;由于音乐具有不明确的概念素材和表象素材的特性,所以音乐的非阶级性要比其它艺术的非阶级性更加明显。
在这一番论述之中,我们首先可以肯定,丽莎关于阶级性和非阶级性的论述涉及到了对于音乐本质问题的探讨。
其实,音乐就其本质来说,既是他律的又是自律的,只不过不同的音乐作品表现的偏重有所不同而已。
音乐的阶级性的因素属于他律性的内容,即音乐的内容来自音乐之外,音乐的阶级性属于音乐所表现的音乐之外的社会性的内容;音乐的非阶级性因素属于自律性的内容,即音乐的内容就是音响的运动形式,也就是音乐之所以成为音乐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规则和原理。
其次,音乐要成为阶级斗争的力量是从他律性的角度,也就是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去实现阶级斗争的目的。
这些具有阶级斗争力量的音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一些声乐作品,比如歌曲、歌剧等,比如我国20世纪40年代费克的歌曲《茶馆小调》和宋扬的歌曲《古怪歌》等;当然,也有一些纯器乐的作品也可以形成阶级斗争甚至民族斗争的力量,比如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等。
最后,由于音乐具有非语义性,不能表现明确的概念和明确的表象,这导致了音乐的非阶级性的性质会更加明显。
通过这番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丽莎在这里所指的音乐主要是一些器乐作品,器乐作品要表现比较明确的内容,要借助于标题等手段来实现,而且未必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但是,声乐作品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声乐作品由于歌词本身所携带的明确的概念性内容,使其同样可以具有鲜明强烈的阶级性,比如很多战斗性的歌曲,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聂耳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歌曲《只怕不抵抗》和麦薪的歌曲《大刀进行曲》等。
这些歌曲短小精悍,阶级性明显,战斗力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丽莎充分认识到了音乐本质的复杂性与音乐的特殊性,她对音乐本质的认识完全超越了汉斯立克(Edrard Hanslick,18251904)的形式本质论,而更加接近客观真理。
(三)音乐机构的阶级性丽莎认为音乐机构是为传播上层建筑的观念而服务的,是连接创作者和音乐作品、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音乐机构通过对音乐作品和听众的选择来实现为上层建筑服务的目的。
此论述还是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为依据的,明确指出了音乐机构是统治阶级意识的物化形式,是上层建筑的相应的机构,必然会体现出阶级性,实现其政治功能。
四、音乐语言(一)音乐语言问题丽莎认为音乐的语汇不像语言的语汇那样,具有基本固定的概念性的含义、数量以及缓慢变化的特点,而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在这些论述中,丽莎涉及到了音乐的特殊性以及音乐语汇和文学语汇之间的区别问题,包括音乐语汇的非语义性、音乐语汇数量的非固定性和音乐表现形式的流变性等。
(二)语言音调和音乐旋律丽莎认为音乐的旋律和语言的旋律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语言的音调特征影响了民间音乐的旋律,尤其表现在民歌的旋律之中,而在专业音乐中已经不再表现出这种联系了。
丽莎的这番论述讨论的还是音乐的特殊性问题,音乐艺术在诗、歌、舞三位一体形式的长期发展之中,语言的部分因素融入到了音乐之中,语言的旋律移植到了音乐的旋律之中,这是艺术上的结合手法。
这种结合手法在民歌中表现得很明显,由于民歌中有很多说唱音乐,而且不少民歌也使用了朗诵调,所以,这种旋律产生方式的直接结果就是音乐旋律的语调化。
这种现象在民间歌曲中非常普遍,当然也不排除民间器乐作品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因为民间歌曲与器乐作品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鸿沟。
在专业音乐中,尤其是在器乐曲中,作曲家发展音乐的手法会更加丰富,受到语言音调影响的情况会明显减少;专业音乐更注重动机和变奏等专业性的旋律发展手法,所以音乐旋律和语言音调之间的联系就不那么明显了;但是,在专业音乐的声乐作品中,音乐的旋律还可以体现出与语言音调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