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汽车辅助拉手开发设计指南

5.汽车辅助拉手开发设计指南

辅助拉手开发设计指南前言辅助拉手总成安装在乘客进出车的人口处。

为乘客进出车或车辆行驶时提供一个辅助承力的工具。

它可单独为一个零件,也可和其他功能的附件整合在一起组成,如衣帽钩和阅读灯等。

汽车顶棚辅助拉手是在汽车行驶时,为保证乘员身体平衡,而设置的抓扶装置;一般布置在顶盖侧梁位置上,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有时因为其他需求,通过紧固件将其固定在与车身连接的支架上。

作为车内乘客使用频繁的功能件,还可以增设挂钩或照明灯等小结构,实现功能多样化。

按照使用形式又可以将顶棚辅助拉手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折叠式、固定式和伸缩式。

辅助拉手常用成型材料为聚乙烯或聚丙烯,成型方式有低压成型、挤出成型、注塑成型等。

本文介绍了汽车顶棚拉手的设计要求,如外观、法规、人机工程等,并介绍了拉手的性能要求和试验评价方法。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请勿做商业用途。

目录1辅助拉手简要说明 (1)1.1辅助拉手类型与功能 (1)1.2辅助拉手的结构 (1)2辅助拉手设计流程 (3)2.1设计输入 (3)2.1.1设计任务书与市场定位 (3)2.1.2设计分类选择 (3)2.2造型分析 (3)2.3辅助拉手的装配和制造工艺 (3)2.3.1辅助拉手各部分零件自身的装配 (3)2.3.2辅助拉手与车身的装配 (3)2.4辅助拉手各部分的常用材料以及工艺方法 (4)2.5辅助拉手的性能指标要求 (4)2.6辅助拉手结构设计 (4)2.7辅助拉手的布置 (4)2.8辅助拉手设计输出 (4)2.9辅助拉手实验 (4)3辅助拉手设计制造可行性分析 (5)3.1辅助拉手外观要求 (5)3.1.1拉手外观 (5)3.1.2拉手顶棚配合外观 (5)3.2法规要求 (6)3.2.1阻燃性 (6)3.2.2气味性 (6)3.2.3内部凸出物 (6)3.2.4有毒有害物质 (6)3.2.5VOC含量 (6)3.3辅助拉手人机工程 (6)3.3.1辅助拉手布置 (6)3.3.2辅助拉手操作 (7)3.4辅助拉手性能 (8)3.4.1操作耐久 (8)3.4.2耐滥用 (8)3.4.3色牢度 (9)3.4.4耐冲击 (9)4辅助拉手具体设计要求 (10)4.1安全拉手各部分的常用材料以及工艺方法 (10)4.2安全拉手的性能指标要求 (10)4.3安全拉手的布置以及与顶益内衬的搭接 (10)4.3.1手在拉手中的最小区域 (10)4.3.2安全拉手与顶棚的位置关系 (10)4.3.3安全拉手与顶盖内衬的关系 (11)4.4辅助拉手明细表 (11)4.5辅助拉手技术要求 (11)4.6辅助拉手试验要求 (12)4.7辅助拉手提供资料文件格式 (12)4.7.1公司提供资料内容 (12)4.7.2零部件供应商提供资料内容 (12)5辅助拉手相关法规及标准 (13)6参考文献 (13)1辅助拉手简要说明辅助拉手总成安装在乘客进出车的人口处。

为乘客进出车或车辆行驶时提供一个辅助承力的工具。

它可单独为一个零件,也可和其他功能的附件整合在一起组成,如衣帽钩和阅读灯等。

1.1辅助拉手类型与功能汽车顶棚辅助拉手是在汽车行驶时,为保证乘员身体平衡,而设置的抓扶装置;一般布置在顶盖侧梁位置上,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有时因为其他需求,通过紧固件将其固定在与车身连接的支架上。

作为车内乘客使用频繁的功能件,还可以增设挂钩或照明灯等小结构,实现功能多样化。

按照使用形式又可以将顶棚辅助拉手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折叠式、固定式和伸缩式。

辅助拉手常用成型材料为聚乙烯或聚丙烯,成型方式有低压成型、挤出成型、注塑成型等。

(1)折叠式。

可根据客户的需要和位置来调整辅助拉于本体的使用角度。

即拉手在不被使用的情况下拉手本体处于关闭状态紧贴顶饰。

在被使用的情况下,根据客户的位置和需要的角度拉手本体处于张开状态。

(2)固定式。

即拉手本体与顶饰的相对位置关系是相对固定的。

(3)伸缩式。

即拉手本体与顶饰的相对位置关系是相对客户使用拉手大小而变化的。

1.2辅助拉手的结构辅助拉手的主要部件是拉手本体、固定螺栓、闷盖(视外观要求而定)、附加功能件(衣帽钩、礼貌灯、阅读灯)等。

根据车的不同配置和客户人群的不同,拉手一般是以下几种特征的组合:(1)大尺寸拉手/小尺寸拉手(两连接点之间的距离);(2)固定式/折叠式;(3)带阻尼/不带阻尼;(4)带衣帽钩;(5)可否用于带侧气帘的车身结构;(6)隐藏式结构/可见连接板;(7)可做不同的外观效果,如注塑皮纹,PVC或真皮等。

2辅助拉手设计流程2.1设计输入2.1.1设计任务书与市场定位设计计任务书必须包含对辅助拉手的主要技术状态描述。

2.1.2设计分类选择根据车型的市场定位确定安辅助拉手的结构、功能、风格,一般低档车主要使用无翻折功能、结构简单的辅助拉手。

档次较高的轿车使用具有翻折功能且带有其他附加功能的辅助拉手。

2.2造型分析根据造型部门所绘制的效果图进行制造可行性分析,并提出意见,以供造型部门对效果图进行修改。

制造工艺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1)分析产品大小及所需设备和创造工艺;(2)各部件的投制和质量保证难以程度;(3)各相关部件的组装方法;(4)装配工艺及质量保证的难以程度分析评估。

2.3辅助拉手的装配和制造工艺2.3.1辅助拉手各部分零件自身的装配具有翻折功能的辅助拉手才会进行各零件的装配,而结构简单的辅助拉手只在总装线上进行装配,需进行装配的辅助拉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辅助拉手手把、回转销、安装支座、复位弹簧、阻尼轮、衣帽钩等。

2.3.2辅助拉手与车身的装配辅助拉手装配在车身侧围内蒙皮上,一般安装面必须是一个平面。

固定方式通常有两种:1、采用自攻螺钉与凸焊螺母的搭配,凸焊螺母焊接在车身的内蒙皮上;2、辅助拉手直接卡接在车身侧内蒙皮上,辅助拉手安装支座上有专门设计的卡接结构,具体结构主要根据实际情而定。

2.4辅助拉手各部分的常用材料以及工艺方法2.5辅助拉手的性能指标要求2.6辅助拉手结构设计2.7辅助拉手的布置2.8辅助拉手设计输出(1)BOM表:名称、件号、装配层次、材料名称、厚度等;(2)3D数据:实体数据,各部分零件数据特殊部位的模具结构说明,更改信息、3D分解图(3)2D数据:装配图、2D图;(4)技术条件:颜色、皮纹、光泽度、表面处理、装配、使用条件、技术描述。

2.9辅助拉手实验3辅助拉手设计制造可行性分析3.1辅助拉手外观要求顶棚辅助拉手作为车内主要的功能件,其外观效果对整车内饰而言同样重要,外观不仅指拉手本身的外观,还有拉手与周边件的安装配合外观效果及拉手处周边件的型面外观见效果等。

3.1.1拉手外观产品总成表面应无毛刺、尖角、熔接痕,无变色、污染、起泡、软化、裂痕、杂点及闪光弧等缺陷。

针对带堵盖的拉手,除了需要考虑堵盖安装结构的可行性外,还应该对堵盖与拉手本体的配合提出间隙面差的要求。

如图所示,拉手本体与堵盖间隙要求为0.1mm,面差要求为0,这种尺寸的配合在实物上可以给人良好的视觉效果。

3.1.2拉手顶棚配合外观拉手是通过螺钉固定在车身银金或是饭金支架上的,而拉手安装底座是与顶棚过孔配合的,为了保证配合处的外观,设置拉手底座与顶棚配合合理的搭接量与间隙值,以保证拉手底座与顶棚配合不露间隙(如果露间隙,顶棚切边将外露,外观较差);同时设置合理的压缩量(一般大于0,小于等于面料层厚度),保证配合处顶棚不塌陷,也不会因为压缩量过大,导致顶棚被压变形而造成外观不良。

具体配合示意见图(某成熟车型的拉手与顶棚配合)。

3.2法规要求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使用者对汽车内饰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内饰件除了需要满足普通的阻燃性和气味性要求,还需要满足近年来全球非常关注的汽车有毒有害物质和VOC的要求。

3.2.1阻燃性CB 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标准中规定了汽车驾驶室和座舱内饰材料水平燃烧特性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针对内饰零件,燃烧速率要小于100mm/min。

而CB7258-2012机动车安全运动条件标准中又规定了客车内饰材料的燃烧速度应小于等于70 mm/min。

顶棚拉手产品总成所用的材料应满足以上两个国家标准的要求。

3.2.2气味性QB/T 2725-2005皮革气味的测定标准中规定了皮革气昧测试的试验方法和评判等级,顶棚拉手产品总成应满足此标准中l级的要求,即没有引人注意的气味。

3.2.3内部凸出物GB 11552-2009乘用车内部凸出物标准中规定顶棚辅助拉手的表面边缘由率半径应不小于3.2mm。

3.2.4有毒有害物质汽车内饰零部件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直接关系着汽车用户的人身安全,目前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已经被各大主机厂作为必检检项目,从而从源头上避免有毒有害物质对用户的影响。

具体要求见表,顶棚拉手产品总成应满足表中规定的有毒有害物质限值要求。

3.2.5VOC含量车内低劣的空气质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研究发现,车内的空气污染程度有时会高于车外的10倍。

CB/T27630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标准的实施,使汽车生产企业更加关注汽车内饰零部件的选材和制造工艺过程,同时也更加重视车内空气质量问题。

CB/T 27630对整车内饰空气中VOC含量提出了要求,但未给出内饰单个零部件的具体标准,各大主机厂通过不断的测试分析将整车的要求分解到单个零部件,从而形成企业的标准。

顶棚拉手产品总成在原料和工艺过程应该对可能造成VOC超标的物质进行严格的控制。

3.3辅助拉手人机工程顶棚拉手作为车内使用比较频繁的功能件,它对整车人机工程影响较大,如果拉手的人机工程不满足要求便会引起客户的抱怨,影响整车的口碑。

拉手的人机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拉手的布置和拉手的操作。

3.3.1辅助拉手布置拉手的布置即拉手中心与整车R点的相对位置,乘客在使用拉手时手臂的舒适性反映在小臂与大臂的夹角以及大臂与肩膀的夹角,两个夹角又是由拉手中心与整车R点的相对位置所决定,一般的拉手布置推荐位置如图所示。

前座:位于H点后10mm至H点前100mm(或至A柱)的区域之内;后座:位于H点前140mm至H点前300mm(或至B柱)的区域之内,两个夹角在-定的范围内才能满足乘客舒适性要求。

3.3.2辅助拉手操作(1)操作空间50%假人手掌宽度为85 m ,而为了更大范围地满足要求,一般将拉手握手长度推荐尺寸定义为100mm,如图所示。

乘客在使用拉手时,如果手背与顶棚接触甚至是挤压,则会给乘客带来极度不舒适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一般推荐拉手的使用空间在35mm以上,如图所示。

(2)操作力操作力是针对折叠式拉手和伸缩式拉手,在使用这两种拉手时,将其由原始状态操作至使用状态,在这过程中所需要的力,为操作力,一般的操作力要求为(10±5)N(无阻尼拉手)和(3±1.5)N(带阻尼拉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