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知识

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知识

新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减值与累计折旧简介:固定资产减值预备与累计折旧是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反映着固定资产的价值,因而在实务中对两者的差不认识不清,存在许多模糊之处。

现代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同时,企业规避风险的内在动力和投资者追求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外部力量催生了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与广泛运用。

企业要合理使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必须拥有优秀的会计师、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依托成熟的资本市场。

2001年度,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首次将减值会计应用到固定资产的期末计量。

为配合企业会计制度的具体实施,2002年财政部又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减值会计作了详细的规定,要求企业在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发觉固定资产发生诸如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或经济性贬值等有形或无形损耗时,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对我国传统会计观念造成专门大冲击,它将引发许多新会计问题。

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是固定资产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资产负债表》内容上看,“折旧”与“减值预备”差不多上“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固定资产帐面价值的减少。

不管是计提减值预备,依旧提取折旧,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正确计算损溢、减少风险损失、合理确定成本补偿尺度”的“慎重”原则。

也正是因为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导致实务中对两者的差不认识不清。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依据与目标(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依据现代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其决策有用性正日益受到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质疑。

因此,近年,不管是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依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在努力围绕会计目标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修订会计要素的概念、确认与计量的标准,这些举措中最具代表性的确实是,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以后经济利益。

因为从一个盈利企业来看,其持有资产的目的确实是为了获得以后的经济利益,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顺应了国际潮流,采纳了那个最能体现资产本质特征的定义。

该定义的采纳,为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上推广使用打下了理论基础。

假如讲会计信息需求者追求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是催生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外部力量,那末,企业规避风险确实是刺激资产减值会计使用的内在动力。

现代企业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经营,企业对现实或潜在的风险采取激进抑或保守的态度,通过长期的会计实践,西方会计理论与实务界总结出的稳健原则( 我国称其为慎重原则)精辟地阐明了企业应采取的态度。

在资产负债表日,假如资产账面历史成本高于其以后经济利益,会计就不应坚持历史成本计量资产价值,否则会导致虚计资产价值,虚计帐面利润的严峻后果,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从而误导投资者。

因此,当资产出现账面价值高于其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时,将其差额计入损失,使期末资产按较低的现行价值计量,这确实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所在。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应当服从于财务会计的目标,即“决策有用”。

当企业面临现实或潜在的风险时,通过资产减值那个通道,预警和消化风险,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最终爱护投资者的利益。

只是,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利用资产减值那个会计方法并非能处理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

然而,没有资产减值会计,企业也就缺失了一个化解风险的有效方法,因此资产减值会计的意义在于此。

二、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关键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合理推断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

过去,我国行业会计制度是以税法为导向,柔性不足,刚性有余,企业不必也无法进行职业推断。

现今,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差不多相互分离,会计制度以投资者为导向,较之过去,已有相当柔性空间,会计职业推断贯穿其中。

职业推断是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创新,没有以投资者为导向的会计制度,职业推断也无从谈起,企业要想让资产减值会计发挥作用,必须熟练把握职业推断。

(一)运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需要会计师具备优秀的职业推断能力从技术层面来讲,合理分析推断固定资产减值,不仅需要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会计经验,还需要会计人员了解掌握工程、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固定资产涉及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在建工程等各种不同类型。

即使相同的企业,对资产使用效率也不同,而且,资产的价值会随不同的时点发生变化。

因此,会计师只有具备会计、工程、评估、市场等复合的知识结构,才会得出高水平的职业推断结果,否则,推断的结果可想而知。

我国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大约是1200万,真正有能力从事职业推断的会计师并不多,会计师的综合素养不高,将直接阻碍职业推断的水平,制约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使用效果。

(二)进行合理的职业推断,需要企业具备完善的治理结构职业推断的合理与否,除却会计师本人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外,专门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治理层的价值取向。

尽管从表面看这不是一个会计问题,然而,会计师是通过治理层授权处理经济业务的。

事实上,会计师只是执行层,奉命行事,企业高层治理人员是决策层。

决策的导向,将直接阻碍会计师的职业推断。

因此,固定资产减值给企业、投资者带来的爱护效应只能在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中得以体现。

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加限制地同意企业采纳固定资产减值会计,专门可能治理层就将其演变成“合理合法”操纵利润或计提秘密预备的工具,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

失去了真实性与可靠性的会计信息也就谈不上有用性了,这完全与资产减值会计的目标背道而驰。

(三)建立企业完善的治理结构,需要依托成熟的资本市场现代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

“决策有用”是以资本市场为媒介实现的,因为,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投资人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检验企业治理层治理资本的业绩,假如会计信息“决策无用”,投资者就能够用脚投票。

安稳与安达信双双退出市场,就充分体现了成熟资本市场对治理层和注册会计师是具有相当约束力的。

考察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虚假会计信息充斥市场,2003年审计署进行的检查发觉,21家具有上市公司报表审计资格的事务所出具的45份审计报告中,有19家出具了29份严峻失实的审计报告。

在不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者没有有效的途径行使自身的权利,无法制约和惩处造假者(治理层与注册会计师)。

因此,在该背景下,应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是否能达到制度设定目标,实在令人怀疑。

因此,运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特不需要加强企业治理人员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诚信是阻断职业推断失当和会计信息失确实防火墙。

假如市场缺乏这层爱护屏障,即使那个市场有最优秀的会计师、最完美的会计制度、最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及最成熟的资本市场,也无法阻挡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最近发生在美国的世通、安稳造假事件确实是活生生的典型。

依照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至少在目前,我国应限制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范围。

因为,资产减值会计是把双刃剑,企业应用得当,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应用不当,则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而现时期,我国专门多企业尚不具备固定资产减值会计使用的条件。

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比较适宜在差不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治理良好的股份制大中型企业中应用。

即使治理良好的中小型企业也不必采纳,因为使用成本过高,有违成本效益的原则。

三、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区不1、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的性质目的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认为累计折旧差不多表示了固定资产价值的减损,再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预备显得多余和重复。

事实上,两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目的也不完全一样。

累计折旧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它把固定资产的价值按照一定标准分摊到固定资产可能可使用的期限内,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属于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摊过程。

折旧表示的固定资产价值的减损,要紧是由于固定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价值转移,它能够从商品销售中得到补偿。

而固定资产减值预备实质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以后经济利益”的角度动身,对可收回金额与帐面价值进行定期比较。

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以使帐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

固定资产减值所表示的价值减损,要紧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不大,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具有专门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可见,计提折旧是对固定资产价值的分摊,并不表示固定资产价值的实际减少。

尽管折旧特不是加速折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映诸如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资产贬值的作用,但这并非折旧的要紧作用,折旧不能及时反映与调整可收回金额与帐面价值的偏差;而固定资产减值预备正是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基础上,以一种更灵活、更及时的方式,确保固定资产现时价值计量信息的有用与相关。

因此,也有人认为计提减值预备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反映了固定资产当前的价值,是一种资产计价的手段。

2、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两者的核算范围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第17条规定:“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1)已提足折旧仍接着使用的固定资产;(2)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帐的土地。

”而计提减值预备的核算范围则在第27条明确规定:“企业应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发觉存在下列情况,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差不多发生减值:(1)固定资产市价大幅度下跌,其跌幅大大高于因时刻推移或正常使用而可能的下跌,同时可能在近期内不可能恢复;(2)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或者产品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企业产生负面阻碍;(3)同期市场利率等大幅度提高,进而专门可能阻碍企业计算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折现率,并导致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固定资产陈旧过时或发生实体损坏时;(5)固定资产可能使用方式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如企业打算终止或重组该资产所属的经营业务、提早处置资产等情形,从而对企业产生负面阻碍;(6)其他有可能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的情况。

”同时,《企业会计制度》第59条还规定了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预备的情形:(1)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以后可不能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2)由于技术进步等缘故,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3)尽管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4)已遭毁损,以致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5)其他实质上差不多不能再该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已全额计提减值预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