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表达能力运用技巧
文字表达能力体现着考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在政法干警申论考试中,文字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在申论考试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着考生写作的档次和分数,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提醒考生,应该加强对文字表达能力的针对性训练。
一、认识文字表达能力
申论考试,表达方式有着严格的规定,侧重采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
说明,就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关系和功能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平时性、周密性和科学性;陈述,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用词语进行表述,二是有条理地进行表达;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主要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
“简明规范、简明畅达”是对语言风格的要求。
申论应使用与机关行文规范相符的特殊语汇、语体和语言方式,文风同机关保持一致,适用严谨平实、庄重大气的书面语体。
“表述思想观点”,不仅要求考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而且还要求形成独立性观点的能力,对写作的思想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提高运用文字表达能力
以报告为范本,掌握申论用语规范
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认真、详细研读相关报告和理论。
十八大报告就是最好的范本,学习十八大报告,学习相关政府文件运用语言的艺术,学习机关用语,学习申论文章语言的特点,正确书写书面语,符合机关用语要求,在考试中提升文章档次。
以材料为依托,加工材料语言
材料是考生在考场上重要的资料来源,里面包含着考生作答需要的资料,考生可以把材料中不符合机关行文规范但对答题有帮助的材料,加工成符合规范的语言。
有时材料中会介绍相关理论和政策以及领导人讲话,那么考生可以稍作加工,适当运用。
以真题为标准,练习申论语言运用
由经验丰富、实力强的老师编写的真题答案是最好的练习范文,考生要多读、多写,形成语感。
同时平时练习模拟真题时,考生要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加强文字表达地练习,多和优秀文章对比,找出差别,不断提升水平。
对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几点思考
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既是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机关工作的需要,也是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需要。
培养兴趣,热爱是最好老师。
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写文字材料是一种复杂、细致的精神生产,是一个累脑伤神的苦差事,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不行。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只有真心热爱,才有动力,才乐于去写,并且想方设法把它写好。
文字写作能力是政治机关干部的“看家本领”,因此一定要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和勇气,做到没有兴趣就主动培养兴趣。
如果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在文字材料写作中,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就会逐渐进入到“忘我”、“痴迷”的状态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我,乐此不疲”的境界。
在浓厚兴趣的引领下,写起文字材料来就会如饥似渴地去钻研,废寝忘食地去琢磨,就会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样就会学得好,写得好,就会不断地取得进步。
博览群书,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的经验之谈,很值得认真学习借鉴。
广泛阅读一方面可以弥补生活阅历的不足,间接地获得许多生活素材及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博采众长,直接地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构思技巧。
广泛阅读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要做到粗读和精读相结合。
粗读,就是要广泛涉猎。
既要读哲学方面的书籍,以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读党的创新理论方面的书籍,以开阔眼界和胸怀;既要读写作基础理论方面的书籍,以学习语法、逻辑、修辞的基础知识,又要读历史、法律、科技方面的书籍,努力形成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
只有多读,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材料压头再磨枪”的尴尬局面。
精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要深入、要“求甚解”,对不明白的问题,要想方设法搞清楚,做到学深悟透。
另一方面,要去粗取精、有所选择。
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现在,各学科的书籍汗牛充栋,可读之书非常之多。
因此选择的起点要高,要慎选精华,“以一当十”。
要抓住某一方面知识的核心和最高成果,熟读精思,确保学有所获。
坚持积累,处处留心皆学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材料写作离不开资料,资料既是过去工作成果的结晶,也是既往工作过程的反映。
善于积累和运用资料,是提高写作水平和效率的捷径。
常言道: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
所谓“会抄”是建立在长期资料积累和消化吸纳的基础之上的。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识因积累而渊博,文笔因积累而流畅。
怎样搞好积累?除了做好蓝本范文、经典文章、精辟思想、精彩语言、上级指示精神和相关工作资料的积累外,凡是写作需要的都应该收集,并注意分类保存。
积累资料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平时要做“有心人”,思想要敏锐、处处要留心。
这方面,应该学习鲁迅先生,兜里装个小本本,名曰《忽然听
到》、《忽然想到》,随听随想随记。
时间长了,小本本就成了积攒零金碎玉的“小仓库”、“万宝囊”。
积累资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多看活用、吸纳借鉴,不能把积累的资料锁在橱柜里睡大觉,要经常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最好消化储存到脑子里,变成自己的。
只有积累得多了、看得多了,写材料时才能文思泉涌、灵感迸发、游刃有余、信手拈来。
注重思考,文成于思毁于随。
“学而不思则罔”,材料写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思考过程。
思考得全面透彻、有条有理,文章就成功了一大半。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同志书没少读,资料没少看,但写的时候,总感到头脑空空、无从下手。
究其原因,主要是重读轻思、重写轻思或只读不思、只写不思造成的。
俗话说“俯而读,仰而思”,只有多思考、勤思考,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文字表达能力才会有突破。
如何思考?就是要有“叶落知秋,举一明三”的悟性。
比如,学习一篇领导的讲话,学完了之后就要想一想首长为什么这么讲?针对什么问题讲?想达到什么目的?如果让自己写,会怎么写?如果改变一下口气,又该怎么写?不这么去思考,写起材料来只能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虽没有一句错话,但也不可能有一句自己的话,甚至没有一句有用的话。
同时,每当完成一个材料,都要回过头来认真想一想,有哪些得与失,成功的经验和启示是什么,没有写好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为下次写材料提供借鉴,实现写一个材料有一次收获,不能写完就完了。
联系实际,实践方能出真知。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机关文字写作也一样,思想要紧贴部队实际,素材要来源于部队工作和生活。
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行万里路”,就是指要深入联系实际感受生活。
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从20多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查史迹,采访史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史记》。
要写出高质量的材料,必须多了解掌握部队的实际情况。
如果只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胡编臆造,那么思维就会僵滞,视野就会狭窄,写出来的东西也会空乏无味,没有生命力。
掌握情况的渠道和途径有多种,除了平时利用下部队等时机调查了解,在机关多看反映部队情况的材料外,还要经常深入部队一线,体验部队的日常生活,通过亲自看、亲自听,亲自做,在身体力行中观察和感受基层的火热生活,这样才能激发灵感,把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理性思考中,写出来的文字就会富有生命力。
勤于练笔,千锤百炼出真金。
厚积言有物,勤练笔生花。
清代文学家唐彪曾这样讲:读十篇不如做一篇。
意思是说,读十篇文章也不如做一篇文章收获大。
作为政治机关干部,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坚持经常进行练笔,逐渐摸索出文字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写材料就好象学游泳一样,站在岸上,不去实践,一辈子也学不会。
因为游泳是一种技能,同样,写作也是一种技能。
要想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必须经过实践这个中间环节。
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一方面要“比着葫芦画瓢”。
就是按照上级下发的文件或例文进行模仿,边实践边摸索,久而久之,也就能悟出一些道理,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要在理论指导下主动实践。
就是对机关文字写作进行系统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从总体上把握各种材料的
结构、特点和写法,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提高。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只要坚持常写勤写多写,持之以恒,必然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