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词语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
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就不可能有好的语文阅读与理解能力,更不可能写出优美的作文,语文成绩自然也就难以提高。
那么,如何让小学生有效掌握戈多词语,如何让他们养成积累词语的良好习惯,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下面我结合自己从教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讲授法
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疑难处的点拨与讲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语文教学只能让学生进行自立与探究的学习,连该传授讲解的地方也不敢说了。
其实在教学中,当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浑然不知时,最好用的方法就是“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例如《2008,北京》中有个词是“申奥”,当一个同学提出这个不理解的词语时,全班面面相觑,这时教师再引导也是启而不发,因为在学生的脑中没有这方面知识的内存,这种情况就可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学生:“申奥”的“奥”是指奥运会,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运动会,每四年才举办一次。
能在自己的国家举办奥运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我们国家虽然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顶呱呱的成绩,可是奥运会却从来没在我们国家召开过,于是我们国家便向负责筹办奥运会的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在中国北京召开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这个提出申请的过程就叫“申奥”。
二、模糊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
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
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
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
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比较琢磨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
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
短。
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
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四、互换教学法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
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
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
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五、直观法
使用实物、插图、幻灯、音响、实验、简笔画等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
如第三册《咕咚》一课,学生理解“拔腿就跑”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通过对兔子面带惊慌的表情和撒腿而逃的动作的观察,理解“拔腿就跑”的含义。
教学《乌鸦喝水》时,理解“渐渐地”,就可通过实验,使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
一粒一粒地扔下去,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面变化。
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学《蒲公英的种子》一课,为理解“毛茸茸”一词,通过出示蒲公英的种子,让学生用眼看,用手摸,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
六、体验法
新课程要让孩子的亲身经历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资源,在解词中要努力唤起孩子的体验,他们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理解词语,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
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这个词语的意思,更是一个立体的多元的认知。
如教学一年级的《北风和小鱼》的“北风”时,教师富有感情地创设情景: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刮起来,刮得树枝乱摆,刮到你身上,你会感到怎样?这时就唤起了学生“北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冷得浑身发抖,牙齿直打颤”的生活体验。
使学生感受到北风的厉害,威力大。
这样巧妙地创设情景,引导体验,遵循儿童的特点,使学生知道北风就代表着寒冷,感受到北风的力量,为接下来体会小鱼的勇敢做了很好的铺垫。
七、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要求:“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5自然段文中的几个动词“掠、搬、毁、烧”,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用来刻画侵略者时,就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读两遍,初步感受到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接着指名读。
教师板书:掠、搬、毁、
烧,最后引导品读,侵略者真可恨:可恨价值连城的国宝被掠走,可恨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可恨实在运不走的任意破坏,最可恨企图放火烧毁罪证。
学生在教师的四个可恨下个个表情严肃,咬牙切齿地齐读第5自然段。
读中感悟侵略者的罪恶,读中增强对侵略者的仇恨,读中深刻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读中彻底领悟了词语的感情色彩,达到真正地理解词语的目的。
词语的理解可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实现,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只有扎实的词语教学,才能积累词语,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丰富情感;才能使阅读教学扎实有效。
乐昌市秀水镇中心小学教师陈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