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复习题 2012 06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复习题 2012 06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复习题(2012.06)1、世界文学史分期:世界文学史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大的时期:第一、信仰的文学时期,第二、贵族的文学时期,第三、平民的文学时期,第四、近代化的文学时期、第五、世界性的文学时期。

五个时期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分别是:神话、史诗;诗歌、古典戏剧;民间故事、古典小说、市井戏剧;近代文学;现代文学。

2、史诗:史诗,指产生于古代、人民群众创作、口耳相传,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以英雄为主要人物的长篇叙事诗,风格崇高庄严,具有宗教、历史、政治、文学等多种文化功能。

古代汉民族一方面由于很早出现了书面史传叙事文学,不需要靠史诗来记录民族历史;另一方面由于很早进入了理性、知性的文明阶段,不需要靠对英雄的信仰、崇拜来维系民族凝聚,因而没有产生发达的史诗。

人类古代的几部著名史诗是:第一、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以楔形文字记述在12块泥板上,现存共3500多行,18世纪出土以来被陆续破译,主要讲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结交、为民除去山妖芬巴巴与天牛、寻求不朽生命等事迹。

其意义可以归结为:1、反映古代部族的融合,2、赞美人与自然的斗争,3、展示对生命的渴望与探索。

第二、印度的《摩诃婆罗多》,作者相传为毗耶娑(广博仙人),全书卷帙浩繁,共10万颂,以般度族坚战、怖军、阿周那、偕天、无种五兄弟在毗湿奴化身黑天帮助下与难敌等俱卢族人进行斗争为情节主线,其中插入了大量哲理性的议论内容与插话故事。

第三、印度的《罗摩衍那》,作者相传为跋弥(蚁蛭仙人),全诗以成熟的“输洛迦”诗体写成,分为7篇:1《童年篇》、2《阿逾陀篇》、3《森林篇》、4《猴国篇》、5《美妙篇》、6《战斗篇》、7《后篇》,以主人公罗摩一生的英雄事迹以及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为情节主线。

印度两大史诗是印度文学的源头,具有高度艺术性,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如《摩诃婆罗多》中神的化身黑天、老将德罗纳,《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王子罗什曼那、十首魔王罗波那等;同时也是印度宗教、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经典。

第四、希腊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作者为荷马,以特洛伊战争为情节主线,是西方文学的源头。

3、东方古典诗歌:古典诗歌是继史诗之后最为繁荣的一种文学样式。

贵族化文学时期,东方各个主要国家、民族的文学史上都出现了发达的古典诗歌。

印度、希伯来、波斯、阿拉伯、日本长期以来被称为“诗的国度”,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三大门类在东方各国各有所长、交相辉映。

东方各国的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是不仅艺术水平精湛、成就辉煌、数量庞大,而且持续时期长久,直到近代东方各国遭受西方侵略之前,一、两千年来始终长盛不衰。

4、东方古典戏剧:指东方各民族古典戏剧的总称,在世界戏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对欧洲戏剧,东方古典戏剧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多元性与民族性。

欧洲戏剧有三种基本形式,话剧、歌剧、芭蕾舞剧,虽也有不同风格流派,但各国各民族大体相同。

而东方各主要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艺术,印度的梵剧,泰国的孔剧,印尼的哇扬,中国的昆曲、京剧、各种地方戏曲,日本的能乐、狂言、歌舞伎、净琉璃,越南的嘲剧、口从剧等。

第二、综合性。

欧洲三大剧种综合性低,话剧只说话,歌剧歌唱为主,芭蕾舞剧只有音乐舞蹈。

而东方古典戏剧都具有更复杂的艺术综合性。

第三、高度程式化。

5、东方古典散文:指以中国、日本为主的东亚古典散文文学。

世界各国广义散文文学的发展一般远远晚于诗歌、戏剧,而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不存在重韵文轻散文的倾向,这与其他民族“文学即诗,诗即文学”的观念很不同,由此形成了东亚文化圈散文文学的特殊繁荣。

日本散文文学是在深受中国文学影响的前提下,在9—10世纪由宫廷贵族妇女阶层发展起来的,形成了随笔、日记、物语等样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很高的艺术价值。

6、民间文学:指民间口头创作,或文人、艺人在民间创作基础上所作的加工改造。

民间文学的形式特点是口头性与易传播性,故事体文学占主导地位。

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是教训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即“寓教于乐”。

教训性主要指民众直观的日常生活经验、处世诀窍、道德观念与行为模式,但有些也达到了形而上的哲理高度。

娱乐性主要指洋溢着质朴憨厚的乐观精神,令人从善恶有报的大团圆情节中得到审美的满足。

民间文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普遍存在程式化、脸谱化、类型化的倾向。

整体来说民间文学由于深深植根于民众生活的土壤中而具备一种素朴的生命力,能够集中准确地反映一个民族的风俗特色与民族精神。

7、市井文学:指近古时期城市商业兴起、市民阶层走上历史舞台之后,由专业市井作家或贵族文人创作,主要供市民阶层欣赏的文学。

市井文学的代表性体裁是小说与市井戏剧。

小说这种重要文学样式在这一阶段普遍走向成熟与繁荣。

市井文学的创作特点是以写实为主,贴近市民生活;其内容特点是具备突出的娱乐性、游戏性、刺激性,与市民阶层的趣味相适应,这既是这一阶段文学的首要功能,也是审美快感的主要来源。

8、悬诗:阿拉伯贾希利叶时期(610年伊斯兰教创立之前)最具代表性的诗歌。

诗歌在早期阿拉伯半岛贝都因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唯一的文学形式。

先后形成了最早的“格西特”诗体以及按照主题划分的赞美、矜夸、讽刺、爱情、悼念、颂酒六种诗歌门类。

当时阿拉伯人有朝觐圣地麦加的克尔白之前,在附近欧卡兹进行集市贸易并同时举行赛诗会的风俗。

评比出的优秀之作被用金水抄写在麻布上,悬挂起来供人欣赏,故称为“悬诗”或“描金诗”。

流传到今天的悬诗共7首,分别出自当时7位著名诗人之手。

9、物语:日本散文文学的一种独特样式。

不同时期的物语性质有所不同。

最早的一类叫“传奇物语”,即传奇故事,代表作是《竹取物语》,叙述从竹心里出生、为老人竹取翁所抚养长大的绝代佳人赫映姬,摆脱五个求婚者并在月圆之夜升天的故事。

另一类叫“歌物语”,是以和歌为中心的叙述文体,代表作是《伊势物语》。

11世纪初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标志着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它使得物语发展为成熟的古典小说文体。

此后的著名作品有13世纪初的《平家物语》、江户时代的《雨月物语》等。

10、俳句:日本古典诗歌最具特色的形式,有两条基本规则:第一、一首俳句由17个音节构成,分为5—7—5三个音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诗;第二、必须有“季题”,即与四季有关的暗示与标志。

俳句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和歌—连歌—俳谐—俳句。

俳句艺术成就最集中、最完美的体现者是17世纪诗人松尾芭蕉,本名宗房,被称为“俳圣”,其丰富多彩的创作构成了日本历史上俳句的黄金时代,代表作有《古池》、《蝉声》等。

后人将芭蕉与其弟子的创作编为《俳谐七部集》。

11、《佛本生经》:佛教典籍中最具文学性的作品之一,约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共547段,讲述了佛祖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

其中每个故事的主要角色或正面角色均是释迦牟尼在不同时期的转生形象,故事结构均包括今生故事、前生故事、偈颂诗、注释、对应说明五部分。

《佛本生经》既是一部阐明佛教教义的宗教典籍,也是一部时代古老、规模庞大、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集,其中的故事内容生动、寓意深长,具有较高的文学与史学价值。

随着佛教在东方各国的广泛传播,这些故事对南亚、东南亚、东亚各国的的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沙恭达罗》:迦梨陀娑代表作,代表了印度古典梵剧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印度古典名剧之冠”。

剧本描写了净修女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的恋爱故事,剧情源于《摩诃婆罗多》与《莲花往事书》。

全剧共七幕,第一幕《狩猎》,第二幕《故事的隐藏》,第三幕《爱情的享受》,第四幕《沙恭达罗的离别》,第五幕《沙恭达罗的被拒》,第六幕《沙恭达罗的遗弃》,第七幕《尾声》。

《沙恭达罗》标志着梵剧的高度成熟,集中体现了梵剧的特征:第一、性质属于贵族宫廷戏剧,风格华丽铺张;第二、诗歌约占全部戏文的一半;第三、结构上来看,有献诗、序幕、插话;第四、剧情以大团圆收场。

13、《小泥车》:印度市井戏剧“极所作剧”的代表作品。

作者首陀罗迦,生卒年代与生平事迹均不详。

作品是一部十幕剧,剧情相当复杂,两条情节线索交替展开:一条是穷商贩善施与下层妓女春军的恋爱故事;一条是奴隶阿哩耶迦组织反抗八腊王暴政的起义斗争。

其主要特点为:第一、取材于当时现实生活,第二、主角均是下层市井平民,第三、以俗语写成,这些特点均与贵族宫廷戏剧完全相反,体现出了印度古典戏剧中少见的平民性。

但作品没有反映出市井阶层的见利忘义、欺骗奸诈等缺点,是其不全面之处。

14、《五卷书》:印度著名民间故事集。

相传一位老婆罗门编撰此书作为教材来教育国王的三个愚蠢王子,使他们变得聪明。

印度民间文学十分发达,数量丰富、影响巨大。

印度教与佛教均整理编订了大量民间故事以宣传教义。

《五卷书》则是未受宗教影响的完全世俗民间故事的代表,内容上贯穿着民间特有的完全的实利主义态度,在印度人的四大人生目标中只追求“财富”与“爱欲”,是一部“教人人情世故与治国安邦的教科书”;形式上首创了大小故事连环相套的“连串插入式”体裁,这成为此后东方各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故事结构模式。

15、《卡里来与笛木乃》:阿拉伯民间故事知名度较高的代表作,属译介作品性质,集中了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各民族的智慧。

作者伊本·穆格发(724—159)以白尔才外译成波斯语的《五卷书》为底本,将其中部分故事译成阿拉伯语,再加上其它印度、波斯故事与作者自己编写的故事而成书。

全书共15章,以哲学家白得巴向印度皇帝大布沙进谏为主线收录了近50则寓言故事,其道德教训性很强,突出宣扬君主应有的各种素质、品行如主持正义、体察下情、赏罚分明等,同时也特别强调知识与理智的重要性。

16、《万叶集》:日本第一部大型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编纂于770年前后,分为20卷,收录4世纪到8世纪的4500多首诗歌。

其中的诗歌体裁叫作和歌,具有严格的格律规范,形式上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三种;内容上可分为相闻、挽歌、杂歌三类,整体倾向是吟叹人生的苦闷悲哀,抒发对自然景物细腻的主观感受。

《万叶集》的作者十分广泛,署名的就有478人,著名诗人有额田王、柿本人麻吕、山部赤人、大伴家持、山上忆良等。

17、《列王纪》(《王书》):波斯古典叙事诗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作者菲尔多西(940—1020)。

作品从远古神话时代写起,直至萨珊王朝末代国王为止,堪称波斯的民族史诗。

全书12万字,50章,分为神话传说、勇士故事、历史故事三部分,充溢着鲜明的民族自豪感。

《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是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一方面塑造了战无不胜的英雄鲁斯塔姆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鲁斯塔姆与达赫米娜公主相恋生下儿子苏赫拉布,后来却在战场上误杀亲生儿子的悲剧,表达了对世间无常的感慨,揭露了以国王卡乌斯为代表的统治者的自私冷酷。

18、《枕草子》:日本古典散文随笔文学的代表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