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生观察分析后回答:
问题1:两幅图相比较,可以总结得出,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该区域1985年只有上海、南京两个特大城市,而到了2000年,特大城市已达到了5个,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
问题2: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世界城市化的推进”
世界城市化的推进
师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特点?
生(回答)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表现在2000年,不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特大城市比重,都有了明显上升。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各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的分析回答。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问题3: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问题4: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南美国家的“虚假城市化”使城市化进程过快,超越了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滞后城市化”又延缓了城市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现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城市和工农业人口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1851年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是795万磅,在工业方面的收入则为1 171万磅。
(2)材料中的统计数字不能说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B.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C.除英国以外其他国家都未开始工业化
D.人身隶属关系阻碍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3)有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城市人口的比重,已达到了90%以上
B.是城市化发展得最早的国家
板 书: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课件展示:
“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图”及“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师
问题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
2.城市化进程中各有何特点?
3.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板 书:
(二)中国的城市化
课件展示: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阶段”资料及“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水平”
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
我国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1949~1957年的城市化起步阶段。
2.1958~1965年的振荡阶段。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及“跃进”失败后的调整造成。
3.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文革”十年,使经济停滞,工业化停滞,加上农村人口猛增,使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不前阶段。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并精讲总结)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②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促进了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4.1979~1995年的恢复正常发展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开始步入正常轨道。
5.1995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也正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国已拟定《中国城市规划》,决定对城市布局作重大调整,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师请同学们阅读投影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明确答案。
师(总结)①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③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课件展示: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师(激励性评价后,总结指出)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造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和谐,使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大幅度下降。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1.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材料二: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 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 600
75%
25%
俄国(1851年)
约5 900
93%
7%
美国(1850年)
约2 300
87%
13%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欧美主要国家怎样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明确答案。
生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生城市化的表现有三方面:即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承转)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何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讨论。
C.从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D.目前农村人口仍大量流向城市
答案:(1)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
(2)C
(3)ABC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板 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200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上升到39.1%,到2002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60个,建制镇20 601个。我国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回答。
生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速度慢,而且不稳定。城市化进程不仅受到经济发展长期低水平的制约,而且还受经济体制与政策以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出现振荡、波折和停滞,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才走上正常、良性的发展轨道。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 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板 书: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两幅图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何特点?
3.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