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6: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调查评价报告是县(市、区)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总结,也是对调查评价成果的情况汇报。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目录前言一、概述(一)数据库建设背景(二)XX县基本情况(三)数据库建设主要任务(四)目的(五)主要作业依据二、技术准备(一)硬件与软件环境(二)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三)数据库建设人员技术培训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一)资料收集(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指标、宜耕性评价(三)新增耕地(四)建立数据库(五)制作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六)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四、项目成果及质量情况(一)外业成果(二)评价成果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基本内容(一)XX县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二)成果质量检查过程六、成果应用与效益(一)成果应用(二)主要效益七、经验及体会八、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建议前言概述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背景、目的、工作依据、任务来源、起止时间,工作阶段安排和完成情况,阐述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特点,获得成果及其应用价值,以及撰写本报告的目的和其他必要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用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省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1月始至12月底止,历时2 个月,11月中旬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初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中旬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底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
经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到目前,后备资源工作已初见成效。
查清了耕地后备资源面积xx公顷,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可复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核实了2253.47公顷新增耕地面积。
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的属性录入和标注工作,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制定技术规定提供了参考。
一、概述(一)数据库建设背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
相关省份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中“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的调查评价,落实《关于完善二次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厅【2009】70号),对“不稳定耕地”和符合70号文件政策要求的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分类标注,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撑。
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
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X X县基本情况XX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山区,地跨北纬33°31′-34°02′东经105°24′-105°57′之间。
东北靠徽县,南隔西汉水与康县相望,东南与陕西略阳接壤,北至天水火车站157公里,南抵XX县县城150公里。
属西秦岭余脉,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750-2377米之间,境内多高山峡谷,地貌特征南北为山地,中部为丘陵。
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冷暖适度,年均气温13.1℃。
无霜期221天,年日照时数1806.5小时。
年均降水量719.3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0%。
境内有犀牛江、东河、南河、洛河等“一江三河”丰富的水资源。
全县辖12镇5乡,总人口26.88万,常住人口24.47万人。
土地总面积1676.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71万亩,林地118.65万亩,天然草场15.5万亩。
XX县1986年被列为对外开放县,连续几年被国家列为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县、全国抗旱防汛先进集体、植树造林示范县、国家种子工程实验基地县、蚕桑生产基地县、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先进县、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县,荣获基础教育先进县、科技工作先进县、天保工程先进县、中国核桃之乡、省级文化先进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县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荣誉。
XX县自然资源丰富。
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和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县内已知植物种类达1958种,动物种类54种。
XX县矿产资源富集。
境内初步探明的金属矿种有铅、锌、黄金、白银、铁、锰等17种,尤以铅锌储量较大,为全国第二大铅锌矿带其地质储量约1100万金属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铅锌为主导,建筑建材、酒类酿造、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
先秦设道,东汉置郡、唐、宋、元设州,治同谷县,明初降州为县,始称XX县,相沿至今。
县域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独特,文化胜迹众多,风光秀丽,山水有致。
XX县地理位置优越。
省道江武公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与邻县有等级油路相连。
陇南支线机场已经开工建设、成武高速XX县段基本贯通,国道十天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
枢纽全市的碧成220千伏变电线路和调控甘肃东南部电力供应的330千伏变电所正常运行。
兰成渝输油管道XX县石油分站辐射周边三省。
西气东输工程纵观全县并在县内设有输气口。
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电信、移动。
联通网络覆盖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7部。
全市唯一一所高等学校-----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XX县。
是陇南经济、交通、文化、教育、旅游、能源中心。
(三)数据库建设的主要任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规划、土地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不稳定耕地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新增耕地等数据内容。
(四)目的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
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稳定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五)主要作业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6)《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8)《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规程》(GB/T 28405-2012)(9)《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10)《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11)《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 1016-2003)(1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二、技术准备(一)硬件与软件环境1、硬件环境一台contex彩色扫描仪一台联想笔记本电脑,六台联想台式电脑2、软件环境数据的集成选用苍穹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KqGis、一台contex彩色扫描仪用于扫描XX县分幅地形图、使用南方CASS 和airGIS10.0矢量数字化XX县分幅地形图及数据库建设。
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均采用微软公司的windows2000/XPMS SQL Server2000。
(二)数据库建设的总体要求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基础,是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的支撑,是编制规划和合理利用与保护国土资源的依据,是完善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保障。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机制,统筹安排工作,积极主动协调,确保调查评价工作能够顺利按时完成。
2、统筹协调,有序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涉及财政、农业、水利、环境、气象等多个方面,完成时限要求紧,任务重。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强部门协作、争取各方支持、共同推进工作。
各地要结合变更调查和耕地保护日常工作,及时收集资料,积极落实队伍,加强人员培训。
3、严控质量,确保成效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全面负责本省(区、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严格按照《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技术方案》有关要求,加强对调查评价成果的质量把关,建立健全县级自查、市级复查、省级验收的三级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其中,县级要对调查成果的真实性负责,省级要对本省区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
部将组织专业队伍,比对核实各省报送的调查评价成果,有针对性组织国家级外业核查工作。
(三)数据库建设人员技术培训针对内业数据库建设部分人员不熟悉外业调绘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内业数据库建设阶段,我公司就外业调绘过程、方法、外业成果的形成对数据库建设技术人员技术交流,同时我公司内部进行技术培训,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规范、工艺流程及技术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技术规定的要求。
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介绍调查评价的方法和程序,需详细介绍基础资料收集、评价单元的获取、评价指标的选取、各评价指标专题图的制作、评价方法。
还要介绍调查评价过程中一些技术性处理,包括成果质量检验的内容与方法,各作业环节的质量与精度。
(一)资料收集资料是评价指标矢量化的基础,因此外业调查根据评价指标来收集相应资料。
收集到的资料见下表:表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清单(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指标、宜耕性评价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XX县采用四川盆地指标进行评价,对各项指标进行矢量化,通过投影、纠正等图件处理,叠加国家下发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底图,针对评价指标,对评价单元进行“FHB”和“GDHB”属性赋值,完成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