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萨特:《厌恶》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萨特:《厌恶》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萨特:《厌恶》内容梗概
叙述者(我)安东纳洛根丁从中欧、北非和远东旅行回来,想在布城完成关于某侯爵的研究工作,并试图以日记的方式精确地把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

他曾想学顽童打水漂,可捡起的石头让他感到厌恶。

厌恶感不时地出现在日记之中:他发现自己有了某种变化,对朋友自学者的手、对电话机旁的小雕像、乃至从别人胡子上散发出来的香水味都感到恶心。

外来的感受,伴随着内心的空虚,加之脑海中无法名状的体积庞大而乏味的观念都令他烦躁,迷惑、孤独。

日记中记载了日常生活的细屑琐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过于敏感甚至病态的直觉体验。

他看着在荒凉的街道上前进的老太婆,再也分辨不出将来和现在,而时间正继续,将来在实现,日子永无休止地单调地出现增加、又不可复归。

他想着被研究者――侯爵,思考着存在和虚无。

通过和自学者谈话,知道他是个人道主义者,曾当过战俘,后来参加了法国社会党并且无比地快乐,而他认为自己不是人道主义者,面对这位盲目的人道主义者,他想呕吐。

厌恶之感到来了,又觉得它存在了,而且自玩打水漂的那天开始,厌恶就没有离开过,他想到自己永生永世也是多余的,他思考着荒谬,找到了存在的关键,厌恶的关键。

在他最恐怖、最感厌恶的时候,他寄希望于安妮,并乘火车去巴黎见安妮,她说:我只需要你
存在和你没有改变。

而他也许只有一种欲望,那就是默默无言地望着她,在沉默中完成安妮在我面前的重要性。

安妮和他的情形极其相似,孤独,也有着恶心感,他们探讨着独特的境遇。

之后,安妮去英国,洛根丁回到布城。

他懂得了人总是输的,孤独而自由,可是这种自由有点象死亡,现在明白了安妮的回来使他的一切希望化为乌有。

在布城的最后一天,他走遍全城找寻自学者,发现自学者是个同性恋。

洛根丁可怜自己,又有被遗忘的感觉。

他与老板娘告别,离开布城,想通过写书来毫不厌恶地回忆一生,通过他的过去,评定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研究综述
萨特对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界产生过重要影响。

《厌恶》(即《恶心》)是萨特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我国自80年代以来,文学评论界一直关注着这部作品,从不同侧面解读这部哲理小说。

有关《厌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厌恶》的主题
如何评价萨特与他的文学创作曾在评论界引发过争论。

《厌恶》采用日记体,它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以第一人称的形式通过我这一视角,观察外界的点滴变化,剖析内心的情绪波澜,把握思想意识的流动,洛根丁只是一名普
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事对某一历史人物的研究,他的日记真实地记载着他的精神状态,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对虚无自我的肯定使他陷入失望之中,而外部世界又使他感到恶心。

欧力同、王克千在《关于萨特的文艺思想基础》一文中认为,这部哲学宣言式的小说是极端厌世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安东纳洛根丁这一人物形象,抒发了存在主义绝望、颓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者所反映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杨剑在《简议萨特的小说恶心》一文一方面指出了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认为:《恶心》中所反映的对人生的浓厚悲观情绪具有不可低估的腐蚀作用,它使人丧失生活的信心,涣散人们追求光明的斗志而柳鸣九在其《萨特早期作品两种》一文中则肯定了萨特这部作品所体现的批判、否定力量以及其中的积极因素,认为在洛根丁对外部世界、自身存在的感受、体验中蕴含着一种对全部现实、对现实与人的关系的全新的认识,作家揭露了世界(自在存在)的恶心本质、荒诞状态,他对荒诞世界、恶心世界的摈拒立场、否定立场、批判立场,也就有了行动的起点,有了超越偶然性的起点,超越恶心、荒诞的起点。

从柳鸣九编选的《萨特研究》一书中也可以见到,《厌恶》的主题与当时的历史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社会的动荡、战争的阴影,纳粹分子的反动行径,使人们对世界产生了失望、悲观的情绪。

洛根丁的日记记载着主人公的精神
跋涉。

他要寻找自我,即证明我的存在,他刻意记下对外界的种种感受和思考,不放过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而种种迹象都使他对自身及周围的存在产生厌恶的感觉,世界是荒谬的,不可捉摸的,一切存在之物都是毫无理由地生出来一切又都没有意义,这是主人公对世界的看法,也是他对人生的体验,我永生永世是多余的,作品中时时展现了主人公的忧伤与无所适从,只要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就感受到厌恶,它是人生的常态,处处面临着它的威胁,无法摆脱,就象人无法摆脱自身的绝对的存在,只有在虚无中(脱离现实的意识中)能得到超越。

二、关于《厌恶》中的哲学思想
王克千和夏军所著的《论萨特》一书指出,作家创作的动机是表达形而上学的真理和文学形式中的种种情感问题,将想象和自己固有观点的记录结合起来。

因此,在这一部论本质问题的小说中寄托了作家阐述其哲学思想的愿望。

《厌恶》是以文学形式反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它创作于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初期,受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小说中已具有萨特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的基本思想。

这部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读者只能随着难以琢磨、絮絮叨叨的心理描写,揣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知其外在环境。

作品中除了充斥着厌恶感、孤独感、荒谬感外,还布满了若干哲学术语:存在、本质、虚无、偶然性、
境遇等等。

恶心是具有肉体的人对现实世界的全部感受,而它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直观感觉,它是人的某种基本情绪,表达着对存在的体验,对世界的认识,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哲学意义。

萨特借洛根丁的感受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世界充满着恶心和偶然性,世界是荒谬的,存在先于本质,我存在,是我在想着我存在。

人是自由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创造,从自为存在走向自在存在达到超越,从而获得自己的本质。

这部作品为此后他所提倡的积极的自由选择提供了发端,因此,柳鸣九在他文章中认为:《恶心》要算是萨特全部存在主义哲理的一个胚胎,一个雏形,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起点,是他一生战斗历程的第一站。

三、关于洛根丁形象
许多研究者对洛根丁形象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王克千和夏军在《论萨特》一书中认为:他是一个神经质的、孤独的、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物。

杨昌龙在《解读萨特》中指出:洛根丁是一个荒诞世界中的孤独者,也是一幅作者的绝对自由论的自画像。

杨剑在《简议萨特的小说恶心》一文中认为,洛根丁是法国30年代中、小资产阶级中那些孤独、忧郁、颓废人物的典型代表,是一个消极的人物形象。

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表示强烈不满,但又无能为力,改变不了自己可悲的处境,因而感到极度的苦闷、失望,并进而彻底否定了人生存在的价值。

郑克鲁教授的《萨特小说创作的特点》
认为:萨特笔下的人物是反英雄人物,洛根丁并非正面人物,他是一个荒诞人,荒诞世界的产物,他虽然对现实采取了否定态度,但他的生活浑浑噩噩。

还有一些学者对这一形象有不同的理解。

杜小真的文章《读萨特的厌恶一书》强调,虽然小说的整体基调是低沉的,充满忧郁、悲观的情绪,但是其中也有乐观主义的一面,主人公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摆脱丑恶现实,不顾一切寻求生路的欲望洛根丁是一个苦苦思索人生意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在日记中自我谴责并自我发现,他时时努力挣扎,企图战胜厌恶他始终没有放弃与厌恶斗争。

尽管感到了孤独,但他并没有绝望,他希望从零开始。

《厌恶》记载了一个孤独者的精神漫游,展现的是一个孤独者对世界和自我的冷静探索和反思。

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小说在艺术上的特色也给予了评析,认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是独树一帜的,长短不一的日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外在世界给我的印象,第一人称的角度更有利于对心理活动、意识流转、情感变化的精确把握,小说深刻的哲理意蕴,浓郁的象征意味使这部作品耐人寻味,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