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因受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管理等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力称为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上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
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或称土地潜力,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
既反映土地质量的好坏,又表明土地的生产能力。
土壤圈:地球表面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相交界并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圈层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原生矿物: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同晶替代:矿物结晶时,有些原子(离子)可被性质相似大小相近的其他原子(离子)替换并保持原来的结构。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由此可知,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土壤矿质化过程:是指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数量值。
土壤腐殖化过程:是在土壤微生物所分泌的酶作用下,将有机质分解所形成的简单化合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产物合成为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每年因矿质化作用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密度与4℃水的密度之比或单位体积土粒重量与4℃同体积水重量之比。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的干重,常用g/cm3表示。
土壤孔隙度: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也叫土壤总孔隙度。
土壤孔隙比: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的容积与土粒容积之比。
土壤粒级:按土粒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当量孔径: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也叫有效孔径。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是指由土壤单粒或复粒的不同大小、形状和性质以及相互团聚在一起的状态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状况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水势:即土壤水在各种力作用下势(或自由能)的变化主要是降低,就称为土水势。
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在一定的水吸力作用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将土壤水的能量指标与土壤含水量做成相关曲线来反映土壤水的基本特性,这种曲线称为水分特征曲线。
比水容量:单位水吸力变化下所导致的土壤容积含水量的变化,即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斜率的负数。
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当土壤入渗过程结束以后,其土壤水的运动并未停止,土壤水分在重力或吸力梯度及温度梯度的作用下,会继续向较干下层土壤移动,这个过程在土壤剖面深厚,没有地下水出现的情况下,称为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过程。
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因土壤中孔隙大小不同等原因造成局部流速差异引起的溶质移动。
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从大气中吸收氧气,同时排放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放出的CO2与土壤吸收的O2的容积比。
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指单位厚度(1cm)的土层,温度相差1℃,每秒经过单位面积土壤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卡数。
土壤热扩散率:又称导温度单位温度梯度,单位时间流入单位土壤截面热量使单位容积土壤发生的温度变化。
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可变电荷:数量和性质随土壤pH值的变化而变化的电荷。
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是指每百克土中所含有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毫克当量数。
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胶体表面并存的交换性阳离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自由扩散于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由于胶粒上吸附着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浸提土壤,与土壤胶体发生代换作用,代换下来的H+、Al3+进入土壤溶液中所表现的酸度为水解性酸度。
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是多项土壤动力学性质的统称,它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及其它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粘结性:在土壤中土粒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起来,就是粘结性。
粘着性:指土粒粘附在外物上的性质,实际上是土粒,水,外物相互吸引的性能。
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指土壤在风蚀作用下,表层土壤细颗粒减少而粗质砂粒增多的过程。
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
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
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粒(0.002mm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0.25~10mm 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
土壤水分的适量增加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溶解和移动,有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
土壤水分还能调节土壤温度,但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分过少时,植物会受干旱的威胁及缺养;水分过多会使土壤中空气流通不畅并使营养物质流失,从而降低土壤肥力,或使有机质分解不完全而产生一些对植物有害的还原物质。
(3)土壤空气土壤中空气成分与大气是不同的,且不如大气中稳定。
土壤空气中的含氧量一般只有10~12%,在土壤板结或积水透气性不良的情况下,可降到10%以下,此时会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从而影响植物的生理功能。
土壤空气中CO2含量比大气高几十至几百倍,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在0.1%左右,其中一部分可扩散到近地面的大气中被植物叶子光合作用时吸收,一部分可直接被根系吸收。
但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CO2的浓度常可达10~15%,这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和种子萌发,CO2的进一步增加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根系的呼吸功能,甚至导致植物窒息死亡。
土壤通气不良会抑制好气性微生物,减缓有机物的分解活动,使植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减少;但若过分通气又会使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太快,使土壤中腐殖质数量减少,不利于养分的长期供应。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答:粘粒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征:土壤中粘粒矿物很多,归纳为五个类组(一)高岭(土)组:又叫1:1型矿物,这一组包括高岭石,珍珠陶土,迪恺石及埃洛石(或称永叙石)(二)蒙脱石组:也叫2:1型膨胀型矿物2:1 这一组粘粒矿物包括蒙脱石,绿脱石,拜来石等,另外,蛭石有的纳入本组,也有纳入水云母组,因其膨胀性不大。
(三)水化云母组:又叫2:1型非膨胀性矿物或伊利组矿物(四)间层型矿物以绿泥石为代表,应是2:1:1型矿物,由滑石(属2:1型,与蒙脱结构相似,水铝片中Al3+为Mg2+代替)和水镁石或水铝石重叠而成,阳离子代换量20~40me/100g。
我国较少,主要存在于荒境和半荒境黄土母质发育土壤中。
(五)氧化物组①如,褐铁矿赤铁矿针铁矿薄小铝石三水铝石②水铝美石4.简述钙积与脱钙过程所需要的条件过程特点和产生土壤的基本属性答:所需条件:钙积过程:干旱、半干旱条件脱钙过程: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生物气候条件过程特点:钙积过程:季节性淋溶条件下,易溶性盐类被淋洗,钙镁部分淋失,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钙、镁饱和,土壤表层残存的钙离子和植物残体分解时产生的碳酸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在雨季向下移动,在剖面中部或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