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保健

运动保健

运动保健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体育运动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如《庄子·刻意》云:“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说明当时用导引等方法运动形体来养生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

《吕氏春秋》中更明确指明了运动养生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

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

《黄帝内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

所谓“术数”,据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内。

后汉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做体操,其弟子吴普按照“五禽戏”天天锻炼,活到90多岁,还耳目聪明、牙齿完好。

“五禽戏”的出现,使中医健身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以后其他运动保健形式的出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到了晋唐时期,主张运动的养生家多了起来,晋张华《博物志》中所载青牛道士封君达养性法的第一条便是“体欲常少劳,无过度”。

南北朝时期,梁陶弘景所辑《养性延命录》中说:“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

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快也。

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

”唐代名医孙思邈亦很重视运动养生,他在《保生铭》中提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他本人还坚持走步运动,认为“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

到宋代,对运动保健的养生法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如蒲虔贯著《保生要录》,专列“调肢体”一门,主张用导引动形体。

明代著名养生学家冷谦著《修令要旨》、王蔡传撰(修真秘要),均提倡用导引来锻炼身体。

现在,在我国流传极广的太极拳,据说是明代戚继光根据民间拳术总结出来的拳经32势。

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创“卧功、坐功、立功三项”,作为简便易行的导引法,以供老年锻炼之用。

以上说明,古人是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

法国医生蒂索曾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

”话尽管讲得有点过头,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是,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满朝气蓬勃的活力和轻松愉快的乐趣;可以帮助建立生活的规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质量,保证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和代偿机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总之,运动可以使人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正因为如此,所以,国外有人说:“运动是健康的源泉”,这同我国清代的教育家颜习斋所说的“养生莫善于习动”。

“一身动则一身强”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中医健身的方法传统运动养生法,形式多样,既有自成套路的系统健身法,又有形式多样的民间自成风格的健身法,真是丰富多彩,下面主要介绍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些健身术。

五禽戏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

戏,即游戏、戏耍之意。

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

五禽戏的练法有两种:一种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用意念想着它们的活动,自然地引出动作来,只要动作的前后次序有个组合就可以了,每次锻炼的动作次序可以不完全一样。

另一种是参阅现有五禽戏的书籍,学习整套动作。

(1)熊形。

右膝弯曲,左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右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右臂稍上抬。

左膝弯曲,右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左臂稍上抬。

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

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中寓于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本动作有健脾胃、助消化。

活关节等功效。

(2)虎形。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脚向左跨步,右手向左上方划弧横于前额,呈虎爪形,掌心向下,距额一拳,左手横于后腰,掌心向上,距腰一拳,身向左扭动,眼看右足跟,同时抬头,强视片刻,形似寻食。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

本动作作用于华佗挟背穴和督脉,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背痛、脊柱炎和高血压等病。

(3)鹿形。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起步踢出,上体前倾,脚掌距地一拳,右腿微屈,成剪子步;右臂前伸,腕部弯曲,手呈鹿蹄形,指尖下垂与头平;左臂于后,距腰一拳,指尖向上,眼为斜视。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怡然之态。

本动作可强腰肾,活跃骨盆腔内的血液循环,并锻炼腿力。

(4)猿形。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迈出,足跟抬起,脚尖点地,右腿微屈提步;左臂紧贴乳下方,指尖下垂成猿爪形;右臂弯曲上抬,右手从右脑后绕于前额,拇指中指并拢,眼为动视。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

本动作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健壮肾腰。

(5)鸟戏第一左动:两脚平行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左脚向前迈进一步,有脚随之跟进半步,右脚尖点地;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掌心向上,与肩平时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随之深吸气;两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下蹲,两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方可融形神为一体;本戏又称鹤戏,即模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可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

五禽戏要领:一是要像导引术一样,先有意念活动锻炼,再配合呼吸和肢体活动,三者融为一体;二是练五禽戏必须像形取义,如学虎的爪、扑、旋转等动作,学鹿的触、走、盘坐等动作,学熊的推、攀、摇晃行走等动作,学猿的跃、采、转、闪、进退等动作,学鸟的飞、落、伸展等动作。

经常练五禽戏的人,都会感到精神爽快,食欲增进,手脚灵活,步履矫健,说明五禽戏具有强壮身体的作用。

此外,五禽戏对于肺气肿、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也有预防和及防止复发的功效。

尤其是对中风后遗症,时常选择五禽戏锻炼,能改善病人的异常步态和行走姿式,防止肌肉萎缩,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

对其他症状的改善也有帮助。

每日可锻炼四五次,每次10分钟。

此外,在练习五禽戏时,应选择空气新鲜,草木繁茂的场所。

八段锦锦字从金,形容贵重;帛是古代颜色鲜美之物。

因为这种功法可以强身益寿,有如展示给人们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故称为“锦”。

八段锦就是古人创编的八节不同动作组成的一套医疗、康复体操。

八段锦在我国民间流传十分广泛,一般认为是南宋初年无名氏创编。

由于八段锦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创新,又演变出许多种类,如岳飞八段锦、十二段锦、自摩八段锦、床功八段锦、坐势八段锦等等,各有特长。

八段锦功能柔筋健骨、养气壮力,可以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功能,男女老幼皆可锻炼。

现代研究也已证实,这套功法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机能和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脏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器官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是一种较好的体育运动。

下面简介其动作要点:(1)双手托天理三焦。

预备姿势:立正,两臂自然下垂,眼看前方。

动作:两臂慢慢自左右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如翻掌,掌心向上,两足跟提起,离地一寸;两肘用力挺直,两掌用力上托,两足跟再尽量上提,维持这种姿势片刻;两手十指分开,两臂从左右两侧慢慢降下,两足跟仍提起;两足跟轻轻落地,还原到预备姿势。

(2)左右开弓似射雕。

预备姿势:立正,两脚脚尖并拢。

动作:左脚向左踏出一步,两腿弯曲成骑马势,上身挺直,两臂于胸前十字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内,手指张开,头向左转,眼看右手;左手握拳,食指向上翘起,拇指伸直与食指成八字撑开,左手慢慢向左推出,左臂伸直,同时右手握拳,屈臂用力向右平拉,作拉弓状,肘尖向侧挺,两眼注视左手食指;左拳五指张开,从左侧收回到胸前,同时右拳五指张开,从右侧收回到胸前,两臂十字交叉,左臂在外,右臂在内,头向右转,眼看右手,恢复到立正姿势。

(3)调理脾胃举单手。

站直,双臂屈于胸前,掌心向上,指尖相对。

先举左手翻掌上托,而右手翻掌向下压,上托下压吸气而还原时则呼气。

左右上下换作8次。

(4)五劳七伤往后瞧。

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

慢慢向右转头,眼看后方,复原,成直立姿势;再慢慢向左转,眼看后方,复原。

(5)摇头摆尾去心火。

两腿开立,比肩略宽,屈膝成马步,双手扶膝上,虎口对着身体,上体正直;头及上体前俯、深屈,随即向左侧做弧形摆动,同时臂向右摆,再复原成预备姿势;头及上体前俯,深屈,随即向右侧做弧形摆动,同时臂向左摆,复原成预备姿势。

(6)两手攀足固肾腰。

两足平行并立与肩宽,双臂平屈于上腹部,掌心向上。

然后向前弯腰,翻掌下按,掌心向下,手指翘起,逐渐以掌触及腰背,前俯呼气,还原吸气。

(7)攒拳怒目增气力。

两腿开立,屈膝成骑马势,两手握拳放在腰旁,拳心向上。

右拳向前方缓缓用力击出,臂随而伸直,同时左拳用力紧握,左肘向后挺,两眼睁大,向前虎视。

(8)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腿并拢,立正站好。

两足跟提起,前脚掌支撑身体,依然保持直立姿势,头用力上顶。

足跟着地,复原为立正姿势。

练八段锦可根据自己的体力条件,选用坐位或站位。

八节动作近似现代徒手体操,易学易练。

做动作时也要结合意念活动,想着动作的要求而自然引出动作来,并注意配合呼吸。

八段锦除有强身益寿作用外,对于头痛、眩晕、肩周炎、腰腿痛、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诸症也有防治功效。

另有一种坐式的“八段锦”,为明代冷谦所编,具体内容是: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

其具体做法,详见《中医健身学》。

易筋经易,改变的意思;筋,泛指肌肉,筋骨;经,为方法。

所以,易筋经是一种改变肌肉、筋骨质量的特殊锻炼方法。

它除练肌内、筋骨外,同时也练气和意,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功法。

在练功时要注意松静结合,柔刚相济,身体自然放松,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不要紧张、僵硬。

下面介绍一套易筋经的锻炼方法:(1)两手当胸。

本节为起势,两腿开立,两脚距离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腰背正直,两眼凝视前方,全神贯注。

在基本做到调身、调心、调息后,两臂缓缓抬起至前平举位,掌心向下,手臂保持伸直;再翻掌,掌心向内,两肘内屈,使手缓缓向胸前收拢,停于胸前约一拳处,两手指尖相对,掌心向胸,作拱手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