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胜利--读《老人与海》有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能被打败,”已经记不得是第几次看这篇小说了。
最初看到他是在高中的课文,被那一小截片段深深震撼。
后来我与同学一起将这篇小说从头看了一遍又一遍。
即使每看一次都有不少的收获,但我依然情有独钟的喜欢着这句话。
每每看到它,我总觉得它会给我力量。
然后,越来越坚强。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可怜”的老头出海捕鱼的故事,他在那次出海碰到了一条大鱼,那条鱼比他的船都大很多。
他和它战斗着,也是和自己战斗着,两天两夜的时间,他杀死了它。
而后回航,他又几次遇上鲨鱼,他坚持着一次次和他们战斗。
等回到陆地的时候,他捆绑在船上的大鱼只剩下一具骨架。
他累了,他睡了,那么安详,阳光都不忍打扰他。
他回去的时候是那个孩子首先见到他的,他每天总是会准时的到老人住的地方。
老人在出海的途中与大鱼抗争的时候也总是会提到的那个孩子。
他想:老人出海该经历了多少伤痛啊?他不忍打扰他,转身出去为老人准备咖啡,眼泪却一次流在他的脸上。
这样该是为那坚强感动的泪吧。
我想:假如那个孩子是我,我也会流泪的。
看着那些坚强得永不言败的人,我总是会莫名敬佩。
老人有时候会做梦,梦中总是会有一头或者几头狮子。
狮子的勇,狮子的力量,老人的执着,老人的刚强。
以至于我在看这篇文章时候总是以为老人就该是那头雄壮的狮子,铁铮铮的硬骨头。
孩子并不像个孩子,他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围绕在老人的周围。
老人爱他,记得其中有一句这样写过老人握着孩子的脚直到他醒来。
原来,硬汉子也会如此温柔。
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
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妥协,他是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
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
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当我们读到在大海中苦苦鏖战的老人和拼死也要活口的鱼类的时候,我们愿意相信这就是活着之所以应该活着的价值,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年轻人以及中年人来说更应该多从这个角度来理会本书的内涵,奋斗可能没有结果,可能一切都会是一场空空的“骨架”,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奋斗的过程是何其令人赞赏?正像某书评作家解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读者最喜欢的还是西行中的孙行者,而不是已经修成正果的斗战胜佛人生就如一片汪洋,很宽,也很危险。
它可以把你推向一个高度,也会瞬间让你失去自己所有的幸福。
我们为了保留这一丝幸福,会努力地向浪尖奔去,用我们的满腔热血化解有时愤怒的海洋。
要知道,一个好渔人,是拥有桑提亚哥的意志和精神的。
我想:人生即是海洋,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
在风里你可以感受坚毅,在浪里你可以感受激昂!这些都是过程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痛苦!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 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
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
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妥协,他是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 为了自己的幸福,努力奋斗。
即使有多少的磨难,不要放弃。
你可以被打垮,但你不能轻易言弃。
你可以最后没有胜利,但你必须努力的奋斗在其中的每一个过程。
”这是我去年的某个时候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也是在看了这篇小说后得到的。
自以为很好。
人生如舟,命运如海;老人与海,好比人与命运。
做自己的英雄--读《堂吉诃德》有感或许《堂吉诃德》是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西班牙文学巨制。
堂吉诃德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在一个不合时宜的时代选择了去做游侠骑士这一职业,无可否认他视其为高尚的理想,但是追逐该梦想的过程中他又受到了多少人的嘲笑呢,记得上册书中他和桑乔一次一次的遭受毒打,下册书里更是受到无聊的公爵与公爵夫人的欺骗,被人暗中嘲笑。
但是堂吉诃德在被学士乔装的骑士打败之前,没许下那个一年内不得出外再做骑士的诺言时,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又有何时屈服过。
其实若不是这部书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话,读来当做通俗小说也未尝不可。
不知道是否为译者的问题,感觉除了引用了大量的俚语外,文采上或许也乏善可陈。
细细思量它被拔高之处,可能就是想要表达的那种精神吧。
从小到大谁还没有个梦想呢,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时候看完武侠剧,不也幻想做一个大侠,除暴安良匡扶正义。
发现西方的骑士道与中国的侠义道区别并不大啊,都有令人向往的风采啊,但也仅仅是令人向往而已,难以否认这是多么的不现实。
可是我们的堂吉诃德却将其视为一生的追求,百折不挠,即使遍体鳞伤,即使受人嘲笑,即使不被理解,不也一次一次的依旧骑上马拿起矛去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份理想,真可谓虽九死其犹未悔。
一盆凉水泼下,堂吉诃德的悲剧是时代的原因吗,人们追名逐利少了那份侠义之心。
堂吉诃德设立这一理想严重与时代所脱节,又怎么能怪四处碰壁,受尽嘲笑。
桑乔的理想是当一名总督,在被公爵戏弄时,他当上了梦寐以求的总督,虽然在执政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了难得的智慧,可是最后不也封官挂印、铩羽而归么,他的错在于高估了自己,却去渴望那与自己实力不相符合的东西。
可见我们在设立理想时,应当考虑时代的大环境,也应该正视自己摆正心态,让理想是值得自己一生如堂吉诃德那般不避万难去追求的,哪怕最后结果不尽人意,我们最终亦可无悔。
看书的时候,不管是堂吉诃德与桑乔受到怎样的苦难,有着怎样可笑的意淫;还是他们受到公爵一家的欺骗,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笑料,内心并没有太大的起伏。
可是看到最后,堂吉诃德看清了这一切,发现自己一次次追寻的到头来却是镜花水月,最终阖然长逝。
这或许才是本书最大的悲剧吧,苦苦追寻的发现根本无法实现,不论为之付出怎样的努力,却是一场空,一个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吧。
说完了书,我们再来看看赋予这位骑士生命的作者吧。
开头已经说过了,或许《堂吉诃德》是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西班牙文学巨制。
可是,作者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一辈子只是个伤残的军士,潦倒的文人。
我相信,只有那个生平曾痛哭悲伤至极的塞万提斯,才能创造出那样“可笑”的《堂吉诃德》。
诸位读者,你们做过这样的梦吗?小时候看《奥特曼》的时候幻想过自己是那个拿着变身器,可以变身为奥特曼的人吗?小时候看《西游记》时幻想自己是那个无法无天、嫉恶如仇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吗?小时候看金庸的武侠片时,你是希望变成那个傻傻的郭靖,还是那个忧郁的杨过,抑或那个放荡不羁的令狐冲?想学独孤九剑吗?破剑式、破刀式、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黯然销魂掌,还记得这些经常对你同桌用的招式吗?这样的梦谁不曾做过呢?塞万提斯不也是如此吗?他是一个穷医生的儿子,我们不知道他早年在哪里上学,只知道一位深受人文主义影响的教师胡安·洛贝斯·台·沃幼斯曾把他称为自己宠爱的学生。
1569年,也就是他22岁左右,他随教皇派遣到西班牙的使者到了罗马;23岁,投入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当了一名小兵;24岁,参加了有名的雷邦多战役,受了三处伤,左手从此残废;25岁,伤愈仍旧当兵;28岁回国,途中被阿尔及尔海盗俘虏,在阿尔及尔做了五年奴隶,曾四次组织同伙基督徒逃亡,都没有成功,直到33岁,才由西班牙三位一体会修士募化得足够的钱,把他赎回西班牙。
塞万提斯回国一贫如洗,当兵已无前途,靠写作也难以维持生活,35岁,曾谋求美洲的官职,也没有成功。
37岁,他娶了一位薄有资财的妻子,不过他经常为生机奔波,很少和妻子团聚。
他去世时妻子还活着。
40岁,塞万提斯得到一个差使,为“无敌舰队”在安达路西亚境内当采购员,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城镇各行各业的人,但事情不好办,报酬又菲薄。
43岁,他再次谋求美洲的官职,申请没受到答理。
47岁的他当了格拉那达境内的收税员。
由于工作不顺利,再加无妄之灾,他曾几度入狱;据说《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就是在塞维利亚的监狱里动笔的。
1605年,塞万提斯五十八岁,《堂吉诃德》第一部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1614年,这本书的第二部才写到五十九章,他忽见别人写的《堂吉诃德》续篇出版,就赶紧写完自己的第二部,于1615年出版。
这部小说虽然享有盛名,作者并没有获得实惠,依然还是个穷文人,在高雅的文坛上,也没有博得地位。
他患水肿病,1616年4月23日去世,葬在三位一体修道院的墓园里,但没人知道确切的墓址。
(以上资料皆取自杨先生的《堂吉诃德》序)塞万提斯,这个在狂风暴雨中犹自屹立不倒的男人,这个在临死之际也决不放弃挣扎的男人,当得上真正的英雄!这就是我对《堂吉诃德》的理解。
欣赏自己的成长——读《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有感认识刘同完全是一个意外,那是在我高考前一个月左右,我们都忙着给自己计划高考后要干些什么。
我给自己列举了很多电影电视剧,以及书。
并且迫不及待的在网上把书单上的书买了下来,偶然间撇到再加不到20就可以包邮,于是顺便选择了他出版已久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因为我当时感觉自己挺迷茫的。
后来,我看完后觉得,哎,这本书还不错,语言不华丽但是深入人心,缓缓流淌。
于是了解到他还有一本续集《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读了后感觉,哇!这本书真是太好了!于是,我喜欢上刘同了,因为我们差不多的孤独。
刘同,今年33岁。
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副总裁,也是中国新生代作家,多部青春畅销的作者。
我很疑惑,拥有如此大成就的他,怎会孤独有经历过怎样的孤独。
我是个内向的人,对“孤独”“寂寥”这些悲凉的字眼比较敏感。
或许这些字眼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渲染一种悲的气氛,而在我眼里,它是一种美,一种凄美。
当我阅读每一个孤独背后的故事,曾经那些痛的过往像电影一般不停在脑海里倒带,而映入眼帘的那些作者的评语和对每一种孤独的定义却在告慰我安抚我被揭开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