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收稿日期:2004-03-23;修订日期:2004-05-18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与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

作者简介:王礼先(193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林业生态工程研究。

E mail:Wanglx@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王礼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该文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指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划分的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配置的必要性。

并以黄河流域上中游为例,重点探讨了其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方法与成果。

作者采用综合的生态经济指标,以县为单元,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

在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态经济目标及相应的措施配置模式。

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因地制宜建设主攻方向;积极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水要求。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模式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4)07-0026-081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在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 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

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出发,该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一项长期的任务。

为了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以便端正认识,统一行动。

1 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具有同一性。

自然资源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能够创造财富的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具有资源性,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自然环境要素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

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1 2 生态环境问题所谓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包括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分26卷增刊2004年8月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6,Supplement Aug.,2004为两大类,一是生态破坏,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超载放牧等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物种消失等;二是环境污染,如工农业废弃物对大气、水源、土壤的污染。

有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可能以某一类为主,但在更多的地区两类问题同时存在。

1 3 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是生态环境的保育(conservation)。

保育一词在国内外的百科全书与词典中,是指保护(protection)、改良(improve ment)与合理利用(rational use or wisely use)。

因此,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或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2]。

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有助于避免从某个地区或部门的利益出发,片面强调某一项生态建设任务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 主体 ,同时也不至于把自然资源保护、改良(改善)与合理利用分割开来。

2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大,生态经济系统类型多样。

东部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雨热同季,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西部地区,降雨稀少,干旱高寒,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劣,林草植被一旦遭受破坏,极难恢复。

中部地区,处于东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渡利用,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

根据各地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即: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 三北 风沙综合防治区;南方丘陵红壤区;北方土石山区;东北黑土漫岗区;青藏高原冻融保护区;草原区。

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区域的自然特点和生态建设现状,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1)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尽可能做到泥沙不出沟。

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因地制宜,实行乔灌草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

(2)长江中上游地区:以改造坡耕地为中心,开展小流域和山系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保护天然林资源,重点林区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停止天然林砍伐。

(3) 三北 风沙综合防治区:在沙漠边缘,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增加沙区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

以 三北 风沙线为主干,以大中城市,厂矿工程项目周围为重点,因地制宜兴修各种水利设施,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田,建立农田防护林网,改良沙化农田、减轻风沙危害。

(4)南方丘陵红壤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加大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力度,大力改造坡耕地,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5)北方土石山区:加快石质山地造林绿化步伐,积极开展缓坡兴修梯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多种经营。

(6)东北黑土漫岗区:停止天然林砍伐,保护天然草地和湿地资源,完善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农田林网。

(7)青藏高原区:以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长江黄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和原始森林的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8)草原区: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防止超载放牧,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种),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和草地防护林网,加强草原鼠虫害防治,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禁止草原开荒种地。

2726卷增刊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28资源科学26卷增刊3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分区虽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各大区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但是,每个大区的面积仍然太大。

如何落实!规划∀提出的各大区生态建设的措施配置,仍然存在着 因地制宜 的问题。

为此,我们结合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课题!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对!规划∀中的 黄河中上游地区 所涉及的区域,进行了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研究,介绍如下。

3 1分区目的由于区域内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的分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严重程度的不同,在进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配置各项措施时,首先应本着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 的原则,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部分划分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区,以实现因地制宜、分区配置的目的。

本区西为祁连山余脉,西北为贺兰山,北为阴山,东以黄河与山西为界,南为秦岭,地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5个省(区),总面积约63#104km2,人口7007#104人,共有186个县(市),海拔在500m~2000m左右。

按自然地理特征,本区处于温带干旱、半干旱与半湿润区;按经济地理特点处于农林牧过渡区,区域内有众多城市,铁路与公路骨干交通格局已基本形成。

本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包括水蚀、风蚀)严重,干旱频繁,植被退化,不仅制约本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黄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3 2分区方法在西北地区的黄河流域范围内,以省(自治区)为单位,以县为单元,采用综合的生态经济指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参阅各省(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区划分。

并以各省生态环境建设分区成果为基础,进行全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3]。

3 3分区成果全流域可分为6个大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以各省(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图为基础,绘制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图(图1)。

4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4 1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的内涵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以下简称 区域配置 )是指在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基础上,对某一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确定、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安排。

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是某一分区生态建设的根据,具体包括的指标有侵蚀面积治理比率、流域允许侵蚀模数、流域允许产沙模数、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人均口粮、人均纯收入、治理年限等生态经济指标。

生态环境建设模式设计包括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6个方面:天然植被保护、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防沙治沙、植被建设、生态农业和草原建设。

具体到某一个分区,可能只以上述某一方面的内容为主,如小流域治理或防沙治沙。

在模式设计中,还需要明确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向及综合治理措施的具体配置。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是衡量建设目标是否合理,建设模式是否符合实际的依据,评价的指标应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

4 2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根据对前述各分区内建国以来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成果分析,参考各省、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图1 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Fig 1 Division of Eco environment conservati on of Yello w River Basin in North W est Chin a划,提出分区生态环境建设配置措施如下。

∃ 风沙区 该区包括陕西、宁夏、内蒙古的13个县(市、旗)及另3个县的部分。

总面积11 6#104km 2,其中风蚀面积7 5#104km 2,土壤侵蚀模数2500t~5000t (km 2%年),人口密度29人 km 2,属温带半干旱区,年降水量170mm~400mm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