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

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

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

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

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

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

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

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

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

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迫切需要。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不乏有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建设美好社会的思想。

儒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主张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极力主张人要节欲知足,要感恩大自然,认为人与人的和谐比不上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家不但主张万物都是“佛性”的体现,还主张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生态文明建设是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相并列的人类文明形式之一。

假如没有生态文明持续地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哪来我国人民丰厚的物质享受、崇高的政治信仰、高尚的精神追求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他还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没有生态和谐,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谈不上社会的和谐。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是: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又造成了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

这些环环相扣的矛盾,已开始不断侵蚀着我们国家社会和谐的基础,阻碍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树立社会主义国家良好形象的客观需要。

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国家争夺选民支持的重要筹码的事实表明,生态运动已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当今世界,决定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形式和前途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生态问题,这也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又发生了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发生在社会主义的苏联)、瑞士巴塞尔赞德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件、全球大气污染和非洲大灾荒,构成了“新八大公害事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要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思维方式,提高全民族生态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与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1.持续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全民忧患意识。

2.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督。

(二)改变生产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努力实现从资源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改变。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

3、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

1、倡导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鼓励购买绿色产品。

2、追求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3、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

(四)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生态环境资源压力。

1、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缓解生态承载能力。

2、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特别是要增加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民众的生态意识。

3、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还会影响到环境保护。

(五)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环境。

1、加快生态环境立法。

2、提高生态
环保执法力度和公共监督水平。

(六) 广泛参与全球生态交流与合作,创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1、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文明制度构建。

2、加强双边、多边区域合作。

3、保障国际贸易中我国的生态安全。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党和国家要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空喊口号。

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也应该真的响应国家领导人的政策,从我做起,从小时做起,大家齐心协力,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