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参加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201X年X月X日至X日,在区委的统1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201X年*X市近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前后考察了XX村X,并听认真学习了X等**大学知名教授的精彩授课。

通过听取授课、现场参观和与当地干部大众交换座谈等方式,学习考察**的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

现将学习情况和培训心得报告以下:1、**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

2003年____同志亲身调研、亲身部署、亲身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

通过系统计划设计、延续建设和整治,**全省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1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

第1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以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实行村落整治建设。

重点整治村落“脏、乱、差”,切实改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2阶段:从2008年至2010年,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为重点,实行村落整治建设。

不断扩大整治范围,将生活垃圾搜集、生活污水治理做为重点,从源头上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面貌产生了整体性的变化。

第3阶段:从2011年至今,以“4美3宜两园”为核心内容,实行美丽乡村建设。

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升级版,明确从内涵上推动“4美”(科学计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3宜”(宜居、宜业、宜游)和“两园”(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乐园),全部**农村面貌逐渐产生了质的变化。

截至2017年底,**积极打造“1户1处景、1村1幅画、1线1风景、1县1品牌”,现已培养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打造特点风景线300多条、特点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43万多个,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600多个。

通过聚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出了**美丽乡村的“全景画卷”。

2、学习**经验的几点体会(1)1张蓝图干到底。

**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计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1任接着1任干,终究获得了显著成效,构成了独具特点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云南的**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需要,可能也是1项难以逾越的历史规律。

(2)强化计划引领。

重视美丽乡村的计划建设,坚持高出发点计划,高标准建设。

在计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本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重视打造个性特点,推动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点化建设。

外桐坞村借力本身优势,在中国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搜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

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顺次划定时限,撤除院落围墙和背建,有力保障了计划的有效实行。

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现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1依托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换为1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1村”的转变。

外桐坞的这1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仿佛可以追寻到1些蛛丝马迹,但除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落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2)抓好环境整治。

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寄存,每家每户也统1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

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搜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另外微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较为特点,相对我们实行的村落污水搜集处理设施而言,环溪村污水处理设檀越要特点是小,有的结合地势环境搜集处理5⑴0户人的污水,再通过管网聚集到村落污水搜集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入户搜集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村内污水2级以上的生态处理。

(3)重视资源发掘。

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

1是深度发掘历史文化资源。

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发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便宜值观。

在荻浦村,当地大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点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发掘了乡土文化。

2是安吉鲁家村创新运行架构,在村委会领导下设立鲁家两山学院和安吉乡土农业发展和安吉乡土旅游服务两家有限公司,特别是“鲁家两山学院”承当的“两山理论”研学和理念输出,固然是历史机遇的造就,但在乎识的先进、机遇的掌控和资源的发掘方面,对照而言,我们的落后可能比两省之间的GDP差距还要大很多。

(4)着力产业发展。

牢固建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范围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的同时,只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剂,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发展工业也何尝不可。

1是航民村占地不足2平方千米,唯一304户1079名村民,在1979年创建的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范围,至今萧山航民团体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达28家,已构成以:避免、印染、热电、船运、酒店、黄金饰品加工的股分制团体公司,至2017年年底全团体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33.8亿元,利润9.1亿元,具有职工1.2万人。

村民每一年分红达6.5万元,从小学至大学村民实现免费入学,大米、食用油等无偿供应。

2是日昌升团体作为1家建筑新材料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建设美好生活为愿景,引领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进步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

自2008年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内首家新材料研究院,构成数10项技术专利,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第4代新材料制造工艺。

在生产厂区创新性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台阶是开采模式,真正实现了边开采、边恢复,采区见不到扬尘、黄土,大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有效,花园试的厂区环境对传统高科技企业来讲可能不那末难,但在1个以矿石开采、沙石料生产的企业而言,不单单是厂区环境优美,富春江边的码头水质也碧绿清澈,就更让人长见识了。

3、启示与思考 ____同志以“两山论”为核心的生态文明观,系统论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指点方针、目标任务、工作着力点和制度保障等,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守。

“两山理论”不单单为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持,更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

从理论上看,“两山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的集中体现;从实践上看,“两山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的本质体现;从理念本身的价值上看,“两山论”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

最近几年来,全区不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力度、大力推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程,牢牢围绕发展定位,延续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良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面貌,农村居民收入延续增长,3农工作成效明显。

但对比发达地区发展现状和先进经验,我们还有更大的短板和不足,特别是以下几方面:1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等靠要和发展意识僵化问题的同时,还存在寄希望于靠“大”项目解决所有问题,盼望馅饼砸到自己的空想;2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计划,分类管理等滞后,“只见新居不见新村”的现象比较普遍;3是缺少对特点文化的有效发掘和保护利用,“千村1面”没有特点;4是没有产业支持,后继乏力,成果难以巩固。

通过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全区实际,对晋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我个人主要有1下几点浅显的认识和想法:(1)摸清底数、高标计划。

首先要对全区农业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3位1体”,对村落计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整体和专项计划,实行分类指点,不弄大拆大建,不能千村1面,体现农村特点。

(2)打造重点,示范带动。

展开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撒胡椒面”,1哄而上,急功近利。

要制定美丽乡村建设长时间计划,每一年选定1批条件较好的村展开计划建设管理的实验示范,不寻求固定模式,重视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点,寻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1村1品、1村1韵,建设1批山水人文特点的精品村,1片1片的推动,构成特点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3)强化治理、保护生态。

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

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展开工作。

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大小适合、小大结合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4)发展产业、夯实基础。

结合全区村级经济的发展实际,晋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将产业培养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好。

要利用展开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不断增加大众收入。

通过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增进美丽乡村的可延续发展。

(5)发掘资源、做出特点。

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深层次发掘村落文化元素,提升村落的文化内涵。

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弄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注意发掘文化资源,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扬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