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

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

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分类汇编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神举,太祖之族子也。

神举早岁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异之。

世宗初,起家中侍上士。

世宗留意翰林,而神举雅好篇什。

帝每有游幸,神举恒得侍从。

保定元年,袭爵长广县公,邑二千三百户。

寻授帅都督,迁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拜右大夫。

四年,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治小宫伯。

天和元年,迁右宫伯中大夫,进爵清河郡公,增邑一千户。

高祖将诛晋公护也,神举得预其谋。

建德元年,迁京兆尹。

三年,出为熊州刺史。

神举威名素重,齐人甚惮之。

五年,攻拔齐陆浑等五城。

及高祖东伐,诏神举从军。

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

州既齐氏别都,控带要重。

平定甫尔,民俗浇讹,豪右之家,多为奸猾。

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

寻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增邑二千户。

俄进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邑通前六千九百户,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神举以州兵讨平之。

宣政元年,转司武上大夫。

高祖亲戎北伐,令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率兵五道俱入。

高祖至云阳,疾甚,乃班师。

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聚众据范阳反,诏神举率兵擒之。

齐黄门侍郎卢思道亦在反中,贼平见获,解衣将伏法。

神举素钦其才名,乃释而礼之,即令草露布。

其待士礼贤如此。

属稽胡反叛,入寇西河。

神举又率众与越王盛讨平。

时突厥与稽胡连和,遣骑赴救。

神举以奇兵击之,突厥败走,稽胡于是款服。

初,神举见待于高祖,遂处心腹之任。

王轨、宇文孝伯等屡言皇太子之短,神举亦颇与焉。

及宣帝即位,荒淫无度,神举惧及于祸,怀不自安。

初定范阳之后,威声甚振。

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赐之,薨于马邑。

时年四十八。

(选自《周书·卷四十》,略有删节)(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及高祖东伐伐:征伐B. 民俗浇讹浇:轻薄C. 入冠西河寇:贼寇D. 神举亦颇与焉与:参与(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翰林,是翰林院的长官,为朝廷撰拟文书。

翰林院的属官包括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

B. 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一般分公、侯、伯、子、男五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 别都,即陪都、辅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一般和首都一起被称为“两京”,发挥着呼应、补充、配合等辅助性作用。

D. 露布,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常常是士兵高举露布,一路快马传递捷报。

也指不封口的文书、奏章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宇文神举自幼聪慧,喜好文学。

他早有气量,同族兄长宇文深十分器重他;他爱好诗文,经常侍从皇帝出游。

B. 宇文神举袭爵增邑,备受器重。

他先是继承父爵,食邑二千三百户;后改封东平郡公,封邑增至六千九百户。

C. 宇文神举文武兼备,忠勇无敌。

他参与筹划处置晋公护,先后攻克齐国五城,平定范阳叛军,迫使稽胡款服。

D. 宇文神举励精为治,敬重人才。

他平定熊州时恩威并施,远近心悦诚服;他钦佩叛臣卢思道才名,以礼相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部东寿阳县土人,相聚为盗,率其党五千人,来袭州城。

②帝亦忌其名望,兼以宿憾,遂使人赍鸩酒赐之,薨于马邑。

【答案】(1)C(2)A(3)D(4)①他管辖的东寿阳县的土人,纠集为盗,率领党徒五千人,前来袭击州城。

②皇帝也忌妒他名气大,又有旧怨,就派人送毒酒赏赐给他,他在马邑去世。

【解析】【分析】(1)C项,“寇”,结合“西河”分析,“贼寇”错误。

应该是动词,侵入。

“入寇”即侵入。

故选C。

(2)A项,“翰林,是翰林院的长官”错,翰林院的长官称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翰林院的属官统称为翰林。

故选A。

(3)D项,张冠李戴,“他平定熊州时恩威并施,远近心悦诚服”错。

结合“神举励精为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间,远迩悦服。

寻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增邑二千户”分析,“恩威并施,远近心悦诚服”应是他跟随高祖平定并州后担任并州刺史时的事情。

故选D。

(4)①“部”,管辖;“聚”,聚集、集合;“率”,率领;“其”,代词,他们的;“党”,党徒;“袭”,袭击。

②“忌”,忌妒;“其”,代词,他的;“名望”,名声、威望,名气大;“以”,介词,因为;“宿憾”,旧日结下的仇恨;“遂”,连词,于是、就;“赍”,给予、送给;“之”,代词,他;“于”,介词,在;“薨于马邑”(状语后置句)。

故答案为:⑴C;⑵A;⑶D;⑷①他管辖的东寿阳县的土人,纠集为盗,率领党徒五千人,前来袭击州城。

②皇帝也忌妒他名气大,又有旧怨,就派人送毒酒赏赐给他,他在马邑去世。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附参考译文】宇文神举是太祖同族兄弟的儿子。宇文神举在早年就死了父亲,有早成的气量,同族兄长安化公宇文深对他十分器重。世宗初年,开始担任中侍上士。世宗留意有知识的翰林,而宇文神举很爱诗文。皇帝每有游幸,总是让他随从侍奉。武帝保定元年,宇文神举继承了他父亲的长广县公的爵位,食邑二千三百户。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升任大都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被任命为右大夫。保定四年,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主管小宫伯。天和元年,升右宫伯中大夫,晋封清河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户。高祖准备处死晋公宇文护时,宇文神举参与了筹划。建德元年,升京兆尹。三年,出任熊州刺史。宇文神举威名素来很高,齐人很害怕他。五年,攻克齐国的陆浑等五城。

高祖东征时,诏命宇文神举随军。平定并州后,当即任命他为并州刺史,加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该州是齐室别都,控制着交通要道。刚平定没多久,民风轻薄狡诈,豪强大户,多为奸猾之人。宇文神举励精图治,恩威并用,一个月之内,远近心悦诚服。不久加赠上大将军,改封武德郡公,食邑增加二千户。不久,升任柱国大将军,改封东平郡公,增加封邑加上以前的共计六千九百户。他管辖的东寿阳县的土人,纠集为盗,率领党徒五千人,前来袭击州城。宇文神举率领州兵将其讨平。宣政元年,神举转任司武上大夫。高祖亲自北伐,命令宇文神举与原国公姬愿等人率兵,分五路攻入。高祖抵达云阳时,病势转重,于是撤军。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人聚众占领范阳反叛,皇帝诏令宇文神举率兵把他们捉住。齐国的黄门侍郎卢思道也在反贼中,平定贼党后被捉住,准备处死。宇文神举早就钦佩他的才能名望,就把他释放,以礼对待,当即命令他起草文告。就是这样礼贤敬重文人,礼遇贤能。适逢稽胡反叛,侵入西河。宇文神举又率军会同越王宇文盛平定稽胡。当时突厥与稽胡结盟,派骑兵赴援。宇文神举出奇兵进击,突厥败逃,稽胡于是表示归附。当初,宇文神举被高祖器重,当作心腹委任。王轨、宇文孝伯等人多次上言皇太子的短处,宇文神举也屡有参与。宣帝即位后,荒淫而没有节制,宇文神举害怕大祸临头,心中不安。刚平定范阳时,威名大振。皇帝忌妒他的名望,又有旧怨,就派人送毒酒赏赐给他,在马邑去世。时四十八岁。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王安石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栗,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宋粮仓名)、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光百有馀年,四境之透者至万馀里,其同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渭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内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肘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来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史而后救。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巳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木オ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共亮之。

某再拜。

(逃自《王文公文集》,有刪改)(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思所以存活之所以:……的原因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原:本来,原本C. 孟子论而非之非:错误D. 以说干阁下再矣干:干谒,求(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 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焉用亡邦以陪邻C. 见患而后患,见灾而后救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D. 某固非荀有觊于阁下者也以勇气闻于诸侯(3)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B.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C.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D.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4)以下句子全都属于王安石认为的“非治国养民之木”的一组是()①发常平、敛富民,为饐粥之养②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巳被野矣③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④移粟以救饥馑⑤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⑥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A. ③④⑥B. ①②⑤C. ①④⑤D.②③⑥(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龚舍人曾给王安石写信陈述他的救灾方略,王安石认为那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法,因此在给龚舍人的回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