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含答案)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含答案)

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上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卜式传①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使者以闻(2)布衣草履而牧羊(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苟,子何欲?(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3分)17.(4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18.(2分)C【A、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动词,当作、作为/介词,替;C、全是连词,表修饰;D、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9.(6分)(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

(“以时”、“辄”,句意,各1分)20.(2分)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21.(3分)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

(答对1点给1分)【参考译文】卜式,是河南人。

以耕种畜牧为业。

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

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

”使者说:“家里难道没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家里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

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卜式有何冤事啊!” 使者说:“如果是这样,想要什麽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使者报告了朝廷。

丞相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

”于是,皇上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

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

卜式又拿出了20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

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

”卜式做了郎官后,穿著布衣草鞋去牧羊。

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

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

卜式说:“ 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

按时起居,凶恶的立即除去,不要让他败坏整个群体。

”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

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相。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

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

”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

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

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

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

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

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分)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分)(六)(11分)22.(1分)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23.(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

24.(2分)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

25.(3分)B【原文是“堂成而胜益奇”意思是“戴氏堂建成后,景致更加奇异了”,说的并不是“戴氏堂”是东池胜景,而是“戴氏堂”使东池更胜】26.(3分)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

【参考译文】弘农公杨凭任潭州刺史三年,以东泉为源头建造成东池,方圆有九里。

池岸高突而伸进池中的地方,在水的环绕下就像是开了缺口的玉环。

池中美好的景物以这个地方最为突出。

杨先生说:“要不是超脱世俗而乐守圣贤之道的人,不应该享受这里的景物。

”最后把它授予宾客中最优秀的人,即谯郡的戴简,为他建造了一座房子让他居住。

戴氏堂建成以后,景致就更加奇异了,从远处眺望戴氏堂,好像船舰连在一起,随池中波浪的起伏而上下浮动。

走进戴氏堂,俯视池面,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倒映在池中,上下映衬使人感到更加空旷迷茫而隐约不清。

在东池旁种植松柏杉槠各种树木,在池水当中种上菱芡荷花,树木繁茂,林荫遍地,菱芡荷花绽开鲜艳的花朵。

凡是观赏漫游的美好景致,都集中在戴氏堂了。

戴先生曾经因为他的文章德行而多次被观察使举荐给朝廷,可是他的志向却不愿意做官。

他与人交往,总是采取退让的态度,受到观察使的尊宠,也不因此而自高自大,他难道是超脱了这个世界吗?他喜欢孔子的著作,也涉猎《庄子》、《文子》。

以道家所说的虚静精神状态为最高境界,得到谦虚受益的道理,他难道喜欢道家学说吗?贤能者举荐的人一定也是贤能的。

被弘农公选中,而独自享受这个地方的美景,难道是容易得到的吗!地方虽然好,再得到合适的人居住在这里,那么山就好像是增加土石而加高了,水就好像是经过开辟而加宽了,堂还没来得及装饰就已经明艳照人了。

戴先生的泉水池塘作为宅地居所,以美丽景物作为朋友弟子抒发幽雅的情趣,发扬精纯的品性,每天与它们相乐相娱,那么他的品性应该更加高尚,文章应该更加峻峭,学问思想应该更加盛大,这是二者之间互相促进的缘故。

他既然已经美在内心,又扬名于社会,我担心他超脱世间的志向不能实现了。

君子说弘农公做潭州刺史,把州事治理得很好,建造东池使得此处景致更加美好,又把东池授予合适的人,这难道不是举措行动都合于时宜吗!从戴氏堂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扬先生的德行不可以不记下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村落嫁娶图记(明)顾彦夫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

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请曰:“君必为我记之”。

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

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工丹青。

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

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

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

:”“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

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

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

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

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

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

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

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

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

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

一皆邂逅二回眄者也。

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

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

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

是皆见其谈笑者也。

”“去既远,又有林郁然。

竹篱茆茨,亦仿佛如女家。

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

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

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

将劳其女之父母也,且迎之也。

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

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

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

一老妪门立以望。

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逮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也,何不可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

②肩舆:轿子。

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从事京师锦衣从事:任职B、工丹青工:主管C、予以此图质之质:询问D、昏礼宜昏昏:结婚【答案】B(擅长)。

11、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A、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又其股坐于小车旁者,车人也B、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C、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一老妪门立以望。

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D、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

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