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分析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分析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分析青铜峡市第五中学刘俊琴一、教材内容1、七年级上册内容提要:2、七年级下册内容提要:二、教材分析(一)七年级上册1、教材章节分析本册内容以《周围的生物世界》作为开篇之作,其地位十分显著。

它不仅通过介绍了什么是生物、常见的生物有哪些、生物有哪些生命现象、什么是生物学、生物学与人类有何关系、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等,还突出介绍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它对学生了解生物和生物学、认识学习生物学重要性、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探索生命》一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主要类群、生命现象、生物学与人类和社会的关系,在意识到生物学重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生命的器具、方法、并学会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方法。

这对学生今后科学的探索生命、正确的使用各种探究器具、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非常大作用,它将为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打下坚定的基础。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生物体的组成等的基础,而且是学生了解生物体的多种生命现象,认识生物体的多项生命活动的基础。

学生只有掌握动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才能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才能理解多细胞生物和单细胞生物是如何进行生命活动的,才能知道丰富多彩的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表现出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生物体的组成》能使学生理解生物体为什么能够由小长大、不同的组织如何形成,植物体和人体的不同组织怎样识别等。

关于器官和系统的知识是细胞和组织知识的深化和发展。

学生只有先了解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和细胞的生长现象,才能理解生物体为什么能够由小长大;只有先了解细胞分化现象,才能进而理解组织的概念。

关于多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协调统一和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的知识,是学生解释生物体生命活动现象和理解生物体生命活动特征的基础。

《绿色植物的一生》包括五节内容,它较完整的将绿色植物的一生展现在学生面前,种子萌发可以产生新个体,学生对这一现象已略有耳闻,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是学生了解植物的繁殖所必备的知识,根是植物生长所需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吸收器官,学生只有了解根的结构,才能理解外界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茎的结构、植物的开花、结果在本章中都以生活常识体现出来,学生对于植物六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的认识为学习植物的三大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章内容着重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场所、产物、原料和条件进行实验探究,从而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有关呼吸作用实验、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通过对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调查,举例说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绿色植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章内容,可以使学生懂得植物和人类生存的关系。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整体分析(1)本册内容繁多、知识体系庞杂。

《生物》学科是七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尽管在生活中处处处存在,而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但对于认知能力有限的初一学生上升为理论高度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是很长的学习过程。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突然面对大量的生疏概念,很容易产生费解,当许多相近的、相似的知识学生模棱两可时,势必会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本册内容涵盖章节共有七章23节,其中的所有知识点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中的作用都非常重要,大多都需要学生理解、掌握并会正确运用,然而,在非常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同时又被学生认同为非基础课,因此对我们的有效教学的实现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探究活动丰富有趣,有利于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

因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竭力挖掘教材中隐形的潜在拓展空间,时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本册教材中共包括5个探究活动、6个讨论、12个观察、10个实验,其中在5各探究活动中,可操作实现率为100%。

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学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由于实验的材料简单易得,实验条件容易创造,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在学生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学生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有创新就会有新的发现,就会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实验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通过亲身感悟、实际操作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

3、教学重点重点知识构建:生态因素的概念;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植物、动物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细胞分化;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种子的结构;根尖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枝芽的主要结构及枝芽与茎的关系;花的结构及其功能;果实的结构;光合作用的发现、实质、意义;叶片的结构及其功能;呼吸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蒸腾作用的意义。

重点能力培养: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探究实验活动中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学习使用显微镜,学习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探究根的生长;识别花的结构;果实的结构及形成过程。

重点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的情感;树立问题意识,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与人合作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认知态度和勇于探索新知的品质;培养学生关心植被、增强环保意识;4、教学难点生物的生命现象;规范使用显微镜及常用的器具;实验变量的确定及对照实验的设计;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人体的结构层次;种子萌发的过程;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和原理;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操作;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分析;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的关系。

(二)七年级下册1、教材总体分析本册内容是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主题展开的人类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环境生物学等学科的综合性较强的内容,不是单纯讲述人体生理卫生,而是在讲述人体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同时,始终将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周围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共由六章18节组成。

总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8章人的生殖和发育,这一章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课外调查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的个体的发生和发育、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认同优生和优育。

第二部分包括第9、10、11、12、四章内容,这部分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以及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

第三部分是第13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这一章重在通过实例分析、模拟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教材特点(1)教材的形式和内容都具有开放性教材利用“课外实践”、“进一步探究”(如,收集当地的雨水分析是否是酸雨)、“设计”(如,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等多种方式体现开发性,既结合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而是与周围的环境、社会现象有机结合。

(2)练习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教材设计的许多练习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和正文的内容打通了使用。

这样的练习主要有2类。

第一类如青春期这一节后的练习3,补充了课文中没有的、有关青春期各项发育指标的出现顺序,这些内容是学生想了解的,但又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只是一种资料性的内容,用这样的形式出现比较合适。

另一类如血液和血型这节后的练习3、练习4,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其他资料、和老师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超越课本内容的限制,获得有关输血和血液的更多更详细的内容。

检验学习效果的练习题,也不是考察死的概念和知识,而是注意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

例如“人体废物的排出”课后的关于肾透析的“课外调查”,学生需要联系人体内废物的产生及排除原理的知识才能较好地理解这个现象。

(3)教材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力图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过程和科学方法,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设计了“观察”、“讨论”“课外探究”、“课外阅读”、“设计”、“探究”、等栏目,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等。

(4)探究实验的设计考虑到一定的梯度教材中的6个探究实验具有一定的梯度:第一个探究实验直接告诉学生要探究的问题和探究思路。

第二、三个探究实验,考虑到有些学生设计复杂的实验可能还有困难,因此给出了参考的实验装置或方案。

第四个探究实验则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第二、四个探究实验,教材没有将要探究的问题直接告诉学生,但也考虑到有的学生不一定能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因此给出了3个探究的问题给学生以启示。

第五个探究实验则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最后2个实验是全过程探究实验,无论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还是探究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选择等,都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

与七年级上册相比较,下册教材的探究实验涉及到计算、量化的多,符合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3、教学重点重点知识构建:受精过程;青春期性发育的突出特点;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及其功能;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运动的过程;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和组织内里的气体交换;人体内能量的供给的过程;泌尿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肾的结构特点;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激素的概念和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反射和条件反射;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眼的基本结构和视觉形成的过程;调查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耳的基本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过程;人体皮肤的感觉功能;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关注人类发展和生物圈的关系。

重点能力提升:关注并学会粗略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参与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食品安全;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鉴定;分析骨的成分与骨特性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常见的血常规化验单;完成“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将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

4、教学难点胚胎发育过程以及胚胎发育的条件和场所;做好青春期卫生与保健的重要性;小肠的结构特点;关注食品安全;血常规检查对诊断疾病的意义;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呼吸运动的过程;气体交换的原理;肾的结构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关系;激素的概念和作用;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反射的类型和特征;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眼的基本结构和视觉形成的过程;耳的基本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过程三、教学策略1、和谐教学情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