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消防专篇(全一册)说明书二零零二年七月1、前言在可研阶段、初步设计阶段,F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的消防设计通过了F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的审查。
此外,在初步设计阶段,F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还通过了专家评审(含消防设计)。
2、主要设计依据及设计范围2.1 主要设计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J116-1998)《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城市轨道交通照明》(GB/T 16275-200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200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2.2 设计范围设计范围包括F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所有车站、区间隧道、车辆段、停车场及沿线配套设施的消防设计。
3、主要设计原则1)消防设计按全线同一时间内只有一处发生火灾考虑。
2)地铁的耐火等级、防火分区划分、安全疏散、防火分隔措施等应严格执行《地铁设计规范》有关建筑防火的规定。
3)地下区间在行车方向的左侧设有纵向的疏散平台,两条隧道间设有联络通道。
4)地下车站、区间隧道、车辆段、停车场等均按有关要求设置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系统。
5)地下车站、区间隧道、车辆段、停车场等均按有关要求设置水消防系统或气体灭火系统,并配置灭火器。
6)消防用电设备均按一级负荷供电。
7)地下车站、区间隧道、车辆段、停车场等均设置FAS系统。
4、建筑消防设计1、车站紧急疏散站台到站厅的扶梯加楼梯的总宽度(不含设备区楼梯),应能保证火灾情况下在6分钟内把站台上的候车乘客和远期高峰小时一列进站列车所载的乘客以及车站工作人员疏散到上一层。
消防专用梯及垂直电梯不计入事故疏散用。
自动扶梯可以作为疏散工具,当其不运行时,其疏散能力按0.9m宽楼梯计算,当其运行时,其供电负荷等级必须是一级负荷。
站台层的事故疏散时间按下式计算:T=1+(Q1+Q2)/0.9[A1(N-1)+ A2*B]。
站厅公共区的栏栅应每隔一定距离开一扇疏散门。
大型地下车站的主要设备用房区内,应单独设置一个直达地面的消防、救援专用入口。
一般车站可利用靠近主要设备区的直达地面的独立出入口合并兼用。
专用入口位置应靠近城市道路。
2、车站建筑消防地下车站应采用防火分隔物划分防火分区,除车站公共区外,设备管理用房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使用面积不超过1500m2。
相邻防火分区间连通的防火门可作为第二个安全出口,竖井爬梯出口不得作为安全出口。
地下车站站厅乘客疏散区、站台及疏散通道内不得设置商业场所。
结合物业开发的车站,物业开发区为独立的防火分区,并在每个防火分区内设两个独立的、可直达地面的疏散通道。
物业开发区应按有关规范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自成体系,与车站之间采用防火卷帘门进行防火分隔,使这些区域在发生火灾时不影响车站客流疏散和车站安全。
其防火设计,应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车站公共区应充分利用楼板下混凝土梁划分防烟分区,公共区每个防烟分区面积不大于2000m2,其余每个防烟分区面积不大于750m2(不得跨越防火分区),梁高度不小于500mm。
无条件采用梁分隔时,应采用固定式挡烟垂壁。
站台公共区的楼梯、扶梯开孔处和站厅的人行通道口应充分考虑利用不燃的装修材料作为挡烟垂壁进行防烟分隔,挡烟垂幕下缘至楼梯踏面垂距不应小于2.3m。
站内每个防火分区之间(包括楼、电梯结构墙体)均设置防火墙,其耐火极限为4小时。
防火墙上的门采用甲级防火门,门的开启方向朝向疏散方向(即安全区),观察窗采用C类甲级防火玻璃。
防火墙墙体砌筑至该层顶板底面,采用耐火极限4小时的砌体。
其他设备与管理用房墙体的砌筑高度可按需要设计,但其顶棚要采用有效的防火措施,采用阻燃、密实的吊顶材料。
工作人员使用的楼梯,在其中一层楼梯口设置甲级防火门。
其它墙体上的门也根据设备的重要性或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甲级或乙级防火门,电气用房的门均向疏散方向开启。
管道穿防火墙、楼板及防火分隔物时,应采用有效的防火材料实施封堵。
设备区通道宽度根据设备房布置情况而定,管理用房区通道净宽不小于1500mm。
地铁车站所选用的装修材料必须是不燃材料,凡是裸露的风、水、电管线,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作适当的装饰,并视具体要求分别采用防火材料或涂料进行处理。
地铁车站的地下工程及出入口、风亭的耐火等级为一级。
地上建筑工程的耐火等级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执行,并需征得市消防部门认可。
5、结构消防设计主要构件(包括构成主体结构与围岩接触的周边构件即其支撑构件等)和其他内部构件(包括自成结构体系的站台板、楼板及其梁、柱、墙等)的设计年限为100年,其构件的耐火等级为一级。
6、区间隧道消防设计区间隧道紧急疏散指在遇到火灾以及其它突发事件时,将人员由列车通过疏散设施疏散到安全区域。
区间隧道疏散设施主要由疏散平台和联络通道配套组成。
两条单线区间隧道之间,当隧道连贯长度大于600m时,应设联络通道,并在通道两端设双向开启的甲级防火门。
区间线路的轨道中心道床面或轨道旁,应设有逃生、救援的应急通道,应急通道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50mm。
区间内的纵向疏散平台应在设备限界外侧设置,建筑限界应包容通道所必须的净空尺寸。
7、通风与防排烟设计7.1 系统组成1)隧道通风系统:服务于区间隧道(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屏蔽门外侧的停车隧道(车站隧道通风系统);2)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及防排烟系统(简称大系统):服务于车站站厅、站台的公共区部分;3)车站管理设备用房通风空调及防排烟系统(简称小系统):服务于车站管理设备用房区部分。
7.2 防排烟设计标准1)下列场所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① 地下车站站厅层、站台层公共区;② 地下车站连续长度大于60m的地下通道和出入口通道;③ 地下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区的下列场所均设置机械排烟设施:同一个防火分区内的地下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冷水机房、通风空调机房除外)的总面积超过200m2,或面积超过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单个房间;最远点到地下车站公共区的直线距离超过20m的内走道;冷水机房、通风空调机房或环控机房当面积超过200m2时,单独设置排烟设施(当面积小于200m2时,因平时无人经常停留,不设机械排烟)。
2)下列房间不设置机械排烟设施:①消防泵房、污水泵房、废水泵房、蓄电池室、厕所、盥洗室、茶水室、清扫室、车站用品间(因无可燃物或可燃物极少的房间,且平时基本无人停留);②气瓶室、储藏室和折返线维修用房(因平时无人停留);③受气体灭火系统保护的房间,如:通信及信号机房、变电所、环控电控室、屏蔽门控制室、综合监控室等重要电气设备用房(此类房间在火灾工况时,相关的通风管路关闭,并由气体灭火系统在封闭的条件下实施灭火)。
4)站台层公共区发生火灾时,保证站台与楼扶梯通道及站厅间的楼梯、扶梯内向下的迎面风速不小于1.5m/s。
5)地下场所设置机械排烟时,应考虑补风措施。
6)排烟口距最不利排烟点不超过30米。
7)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考虑10%~20%的漏风量。
8)防火阀门只做防火隔断用,不兼做风量调节阀用。
排烟口(含兼做排烟口的排风口)与附近安全疏散出口相临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
9)车站控制室在发生火灾时应相对周边区域保持正压。
10)隧道风机及其气流流经的辅助设备(风阀、消声器等)必须保证在150℃能连续有效工作1.0h,排热风机和车站大、小系统排烟设备必须保证在250℃能连续有效工作1.0h。
11)当站台层发生火灾时,利用站台层排烟系统进行排烟,同时,车站隧道排风系统辅助排烟,保证站厅到站台楼梯口的风速不小于1.5m/s。
当站厅层发生火灾时,利用站厅层排烟系统进行排烟,由出入口自然补风。
当设备管理用房发生火灾时,其所在端区域的小系统排烟系统对着火区域和走道进行排烟。
12)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
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一般不宜超过750m2。
8、给排水及消防设计8.1 水消防系统1)消火栓系统① 消防用水量地下车站消火栓用水量不小于20L/s。
地下通道、折返线和地下区间隧道消火栓用水量不应小于10L/s。
消火栓水枪的充实水柱不应小于10m,火灾延续时间为2小时。
② 消防制式采用临时高压制。
③ 消防水池与消防泵房全线统一考虑在各车站均设置消防水池与消防泵房。
消防泵房内设2台主泵(互为备用),稳压泵2台及气压罐1座。
地下车站消防泵房的服务范围为本车站至相邻区间。
④ 消防管网布置消防进水管应在车站内连通形成环状供水管网。
地下区间每条隧道分别从地下车站消火栓环状管网上引入一根消火栓给水干管,沿隧道一侧布置,使地铁车站和区间形成环状消防供水管网。
⑤ 消火栓布置消火栓的布置必须满足任一着火点有两股充实水柱同时达到,每股水枪流量不小于5L/s,同时充实水柱长度不小于10m。
除站台层公共区宜采用双口双阀消火栓,其余应尽量考虑单口单阀消火栓。
区间不设消火栓箱,仅设置栓口,但在进入区间车站站台端部适当位置应设置2套消防器材箱,并在每一个区间联络通道处均设消防器材箱2套。
消火栓的间距应按计算确定。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当地下车站内的地下商场超过500m2时,考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预留,即:仅考虑预留土建及电力的实施条件。
3)水泵接合器的设置:车站应在出入口或风亭口部附近等明显位置设水泵接合器,其数量应满足火灾时供给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全部水量。
8.2 灭火器配置灭火器的数量及配置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地铁车站灭火器配置场所的危险等均按照严重危险等级计算。
8.3 气体灭火系统1)气体灭火系统保护范围:全线地下车站的变电所、环控电控室、通信及信号机房、综合监控设备室等。
车辆段与停车场内的部分通信设备室(含电源室)、信号设备室(含电源室)、综合监控设备室(含电源室)。
2)全线地下车站的上述有关工艺设备用房采用有管网气体灭火系统,灭火介质采用IG541。
3)车辆段与停车场内上述分散设置的部分气灭保护房间,灭火介质采用FM200。
9、电气消防设计9.1消防设备配电设计与消防有关的所有设备电源均为一级负荷。
与消防有关的系统设备(包括通信、信号、电扶梯、屏蔽门、消防水泵等)电源来自于变电所的不同母线段,在各系统设备房间实现双电源自动切换。
火灾时由FAS切除与消防完全无关的所有三级负荷。
通风空调系统与消防相关的的设备(如隧道风机、排烟风机等)为一级负荷,由环控集中配电室发散式配电至现场通风空调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