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方法论和基本理论。主要内容为:

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恢复历史和探讨历史发展规律是考古学的研究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古学又是历史学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有认为,当今的考古学研究应当为人类学作出应以的贡献。

三、中国考古学科形成的要素内涵

独立自主的发掘和研究;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逐渐成熟;考古学家的成长。这些都所通过殷墟的15次发掘而逐渐形成的,因此要把殷墟的发掘、中国考古学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联系起来理解。

四、通过中国考古学科成长的主流认识它发展的脉络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关于考古学文化群的研究;从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到恢复历史;对考古学理论问题的研究。

在世界考古学领域,史前考古学也是她的主要研究方面。或者说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历程也就标识着整个考古学的发展脉络。在中国,具体是从仰韶文化的研究开始的,过程中,提高了对一个单一的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水平。

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认识的考古学文化更多更丰富了,那么这一群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如何呢?这就提出了文化群研究的问题,也就所著名的“区系类型研究”。近似于每一个自然地理单元(区),都有其自成体系的文化(系),无论是经济文化类型,还是文化发展的轨迹,区间各有特色,组成中国文化中的各种类型(类型)。通过这样由个别到一般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国的史前(或先秦)文化。

在这个基础上就要进入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了,而文化研究的切入点就是国家(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归结到具体的课题就是古文化、古城、古国的研究。这样就能够理解从考古学文化研究到中国历史研究的步步深入的成果,以及中国考古学的成长里程。

中国学人的思维方式多是归纳,也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这导致考古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也多少影响了中西考古研究的交流;我们应该正视这两点缺憾。

本章主要思考题:

1、从考古学科的形成过程理解什么是考古学。

2、理解15次殷墟发掘与中国考古学科的形成。

3、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过程理解考古学的方法论。

本章主要参考书:

1、格林.丹尼尔著 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2、张忠培:《中国考古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见《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商务印书馆,1999年,香港。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五十年》,见《考古》1999年9、10期。

4、夏鼐:《什么是考古学》,见《考古》1984年10期。

5、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第二部分为断代考古,含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秦汉考古四章,阐述个时期考古学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予历史研究的贡献;公布著作者对岭南考古与历史研究的最新心得。

《旧石器时代考古》章授课6学时,除了介绍与旧石器时代考古相关的一些学术问题之外,还有重点有典型地介绍考古研究成果。

关于学术问题,

一是 “人”的标准,从生物学的角度,直立行走是标准,属于人属的标本的年代可早到距今400多万年甚至更古老;从社会学的角度,还应该能够制作或使用工具,那么真正的人属的最老的标本,大概在距今200万年前左右。

二是人类演变的学说,在认识以往的人类种系树枝状图谱的基础上,了解DNA介入后的研究动态。那就是非洲单一起源说和多区进化说的分歧。

三是中国人类化石的主要材所反映的问题。这主要三理解周口店第1地点的文化堆积和“北京人”的用火问题上的争论。

关于文化,

本章以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为典型,讲授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人体和文化特征。希望能掌握中国旧石器的基本材料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发展线索、特点;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本章主要思考题:

1、了解人类形成与演变的情况。

2、了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与文化。

3、了解丁村人的体质特征与文化。

4、了解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与文化。

5、中国旧石器的特点。

本章主要参考书:

1、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北京。

2、贾兰坡等:周口店发掘记,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天津。

3、吴汝康等:坦桑尼亚、肯尼亚古人类概要,科学出版社,1980年,北京。

4、吴汝康等: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年,北京。

《新石器时代考古》章授课6学时,

首先要从理论层面上理解时代的特征和本质。简要追溯学人对时代特征的认识过程,指出从本质上来说,新石器时代人们的谋生手段是生产性经济,这相对于旧石器时代来说,堪称革命。但是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对特征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还有重新研究的问题,例如中国的岭南地区,距今7000年前后的文化遗存,已经很充分地表现出一般新石器文化的特征,但其谋生手段仍然是属于渔猎采集经济,这要有足够的认识。

第二在资料上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这在课程中以一张“一览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首先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情况。

第三通过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文化系列的学习,理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东方两河流域”新石器考古的材料比较丰富,研究也比较充分,希望通过学习,能够具体地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从中梳理出中国原始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四在掌握上面的学习内容之后,结合的中国古史传说史料,对中国原始社会史有一个比较清晰和具体的认识,至少可以用史实建立起时代的框架,勾勒出960万平方公里的、全方位的、方方面面的、有血有肉的原始社会史。

本章主要思考题:

1、根据西方和中国的考古发现理解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2、结合基本材料,从理论层面理解农业的起源。

3、了解中国新石器文化的时、空框架。

4、理解仰韶文化的特征。

5、理解龙山时代的文化特征。

本章主要参考书:

1、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北京。

2、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北京。

3、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文物,1981/6。

4、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3。

《夏商周三代考古》章,授课12学时,

希望通过学习考古研究成果深刻理解三代历史。

对于夏朝的历史主要是理解二里头文化,以及学人对夏朝历史及其相关问题的探索历史。关于后者,1920~30年代学界曾有过夏朝是否存在的分歧,希望通过学习考古资料,从中领会到学习历史的方法,以及文献和考古资料相互结合的要领。

商朝历史的内容很丰富。以往文献对商前期历史记载甚少,主要通过“二里岗期文化”来理解。商晚期的历史,实际上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历史的典型,希望能结合考古、文献和古文字资料来理解其社会结构和生产的情况,引导学生广徵博引的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两周考古研究也与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理解:周礼的本质及其演变的实证;人工铁器的发展里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先秦岭南考古是本章的学习重点。希望通过一定的理论学习后,熟悉基本的考古资料,结合生态环境的变迁,最后洞察考古资料所隐藏的人门共同体和他们的行为,理解古越族的形成和衰亡过程、先秦岭南文化特性、岭南文明进程化问题。

本章主要思考题:

1、理解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文化特征。

2、理解二里岗期文化的特征。

3、理解殷墟文化。

4、主要利用商代的考古资料,说明商代的历史实际。

5、利用考古材料恢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6、理解中国人工铁器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