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摘要: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家庭环境角度来阐述这些方面对于人格发展的影响,并结合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来进行综述,以期获得一些有意义的发现。

关键词:家庭环境;人格;教养方式
前言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此词的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着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就如同我国戏剧的脸谱一样。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

其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即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

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关系最为密切,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教育者。

霍妮(k. horney)把儿童
寻求安全需要,看作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

他指出,儿童是无能的,要满足这些需要,完全依赖于父母。

如果父母对子女是慈爱和温暖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得到满足,儿童心理就得到正常发展。

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冷淡的和憎恨的,甚至是敌意的,儿童安全需要就得不到满足,还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马斯洛认为,2岁以内的儿童受的教育特别重要,失去安全、爱和尊重的儿童是很难自我实现的。

母爱在儿童的人格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日本心理学家松原达哉指出:“婴儿生长的环境,是由母亲准备的,但必须认识到,整天都在照料并同婴儿说话的母亲本身,也是重要的环境之一。

”“对婴儿的未来而言,母亲的存在,家庭生活方式是无法估量的重要”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会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

父亲对儿童在性别角色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性成人交往的机会。

幼年没有与父母亲接触过的儿童,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往往是不完全的。

二、家庭氛围、父母榜样及家庭结构
家庭情绪氛围可以划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

家庭中的情绪氛围是由家庭中全体人员营造的,但主要由夫妻关系决定,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表明,宁静愉快家庭中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冲突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异。

前者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感到有安全
感,生活乐观、愉快、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后者家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害怕父母迁怒自己,对人不信任,容易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

父母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给子女。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

孩子随时随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孩子与父母的性格往往相似。

滕冠军(2011)在家长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提到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影响主要包
括几个方面:首先是儿童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和学习;其次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方式和方法;第三是父母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儿童的影响。

三、出生顺序与独生子女
出生顺序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存在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由于孩子出生的先后决定的,而是由于父母对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的态度和孩子在家庭中地位不同所造成的。

许多学者研究了出生顺序对孩子性格发展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

高尔顿研究了许多著名科学家的出生顺序,发现长子及独生子女的比例相当高。

阿德勒特别强调出生顺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他认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和所处的地位影响着儿童的生活风格,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贝尔蒙特的研究表明,长子在瑞文测验上的成绩比其他孩子高。

在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技
术人员中,长子和独生子女占一半以上。

还有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头胎出生,比后来出生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进大学的人数多,在问题儿童中所占的比例偏高;二胎出生,比头胎或以后的孩子依赖性强,要求成人给予更多的帮助和赞许,爱个人活动、话多、娇气;中间出生,对不公正和忽视更敏感,喜欢音乐、语言、艺术,有美学情趣,演员中占的比例高;最后出生,自尊心强,智商往往偏低,学习不好。

国外早期的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在性格上存在缺点。

早在19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和他的学生博汉农就对独生子女进行研究,霍尔说: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博汉农指出,独生子女在特殊儿童中占比例大,而且社交性差。

德国医生内特认为,独生子女的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家长,特别是父母的溺爱;二是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教育的重要因素—儿童伙伴,并认为,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会成为“问题儿童”。

后来美国的芬顿等人的研究否定了博汉农等人的看法。

芬顿等人在研究方法上做了改进,研究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193名儿童中的34名独生子女,用12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没有显著差异,而在“自信”上,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从而否定了独生子女的特异性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在我国的实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独生子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林崇德等(1980)的调查发现,独生子女自尊心比较强,自信心也比较足,
但谦虚精神稍差些,还发现独生子女对自己的态度有一个发展过程,向良好心理品质发展。

因此,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关键在教育。

四、总结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热点,是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化单位和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

一个现代家庭,能否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创造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础。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基地,尤为重要。

对孩子实施人格教育,培养其真、善、美的高尚人格是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取向,也是新世纪的呼唤。

家长应当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及时把人格教育作为孩子早期社会化教育的重点,深入研究并遵循孩子人格发展的规律和人格教育的规律,优化人格教育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2004).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彭聃龄.(2004).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23-324.
[3]朱智贤,林崇德.(1988).儿童心理学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黄希庭.(1991).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5]孙丽艳,徐露凝.(2009).浅析家庭亲子关系对强迫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社会观察,1003-6547.
[6]滕冠军.(2011). 家长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10.
[7]尚秀华.(2010).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1):29-30.
[8]罗书伟,尹小琳.(2007). 父母教养方式对创造性人格早期发展的影响.家长学校,15:27-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