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液pH的计算说课稿

溶液pH的计算说课稿

《溶液pH的计算》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与原理》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的第二课时溶液pH的计算
二、教学理念
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
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课堂是师生共同质疑、生疑和释疑的地方。

三、教材分析
本节的第二部分为溶液的酸碱性和pH。

教材首先指出常温下即便是在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是一个常数,由此进一步说明c(H+)和c(OH-)的相对大小是决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根本原因。

在具体分析了溶液的酸碱性和c(H+)、c(OH-)的关系之后,结合实际说明了引入pH的必要性,这也为后面讨论pH的范围埋下了伏笔。

在给出了pH 的表达式之后,教材随即介绍了pH的简单计算,并在分析计算结果的础上讨论了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最后强调了pH的应用范围。

从教材编排的看,整节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成为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整体。

教材还安排了“资料”和“阅读”,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和教材的设计思路,结合本校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PH的计算方法及技巧
2.了解PH之和为14的强酸与强碱等体积混合PH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典型例题的讨论与分析使学生掌握PH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具备一些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五、学情分析
在学完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之后,学生已经能定性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但对于溶液PH的定量计算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学习。

再进行溶液PH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对数的计算、酸碱中和过
量问题、离子积常数、溶液稀释等这些基础知识,为PH的计算具备了基础条件,但学生对溶液PH的具体计算还比较袄模糊。

而物质的酸碱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着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

六、教学思路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

因此,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针对教学目标逐个突破。

基本教学模式是:问题引入——→旧知回顾——→例题对比讨论——→学生展示——→教师分类点评及总结——→课堂回顾总结——→强化训练——→作业布置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本节课的导入以提出问题形式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的酸碱性与PH之间的关系。

常温下,当PH=7时溶液呈中性;当PH<7时溶液呈酸性;当PH>7时溶液呈碱性。

那么,如何准确知道一个溶液的PH?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操作,此时特别注意要取样实验。

设计意图:学生前几节课已经掌握了溶液的酸碱性与PH之间的关系,能定性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但是要准确知道溶液的PH除了用PH计测量外则只能进行计算,从而直入主题,是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二)回顾旧知,发现新知
要进行溶液PH的计算首先要具备一些最基础的知识
PH=-lgc(H+)
K
=c( H+)*c( OH_)
W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学生了解PH计算中要用到的公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例题对比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首先来看单一溶液中PH的计算。

一、单一溶液PH的计算
例1.求0.1mol/L的HCl溶液的PH?
例2.求0.1mol/L的NaOH溶液的PH?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练习。

之后,教师点评总结。

设计意图:单一溶液PH的计算非常简单,学生在上一节可已经掌握,学生能很快的计算出正确答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题设计了单一强碱和单一强酸溶液PH的计算,形成对比,学生通过对比总结方法,得出经验。

二、混合溶液PH的计算
(一)酸酸混合及碱碱混合溶液PH的计算
例3. 求pH=1盐酸溶液和pH=3的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溶液的pH?
例4. 求pH=11NaOH溶液和pH=13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小组合作讨论,组长代表发言;两个同学上黑板展示,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之后,教师点评小结。

设计意图:在单一溶液PH的计算基础之上,再次加大难度,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也符合接受知识由易到难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对位,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例题的设计采用对比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方法。

学生上黑板展示的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与别人交流共同学习的能力。

(二)酸碱混合后溶液PH的计算
例5. 60mL 0.5mol/LNaOH溶液和40mL 0.4mol/LH2SO4溶液相混合(混合前后溶液体积差忽略不计),求所得溶液的pH?(酸过量)
例6. 99 mL 0.5 mol / L硫酸跟101 mL 1 mol / 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求溶液的pH?(碱过量)
小组合作讨论,组长代表发言;两个同学上黑板展示,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之后,教师点评小结。

设计意图:在掌握酸酸及碱碱混合的基础上,难度再次增加,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例题的设计体现了中和反应中的两类过量,具有针
对性。

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对位,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生上黑板展示的过程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与别人交流共同学习
的能力。

(四)课题总体回顾
本节课主要了解了溶液中PH的计算方法,无论是单一溶液还是混合溶液,只要最终溶液为酸性则先求c(H+),再根据公式求出PH;
求出c(H+),最后根只要最终溶液为碱性则先求c(OH-),再根据K
W
据公式求出PH。

设计意图:从总体上来把握溶液PH的计算方法,形成统一,便于学生掌握与理解。

(五)强化训练
大册子:活学活用1;2自我检测1;2;4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练习,加强理解,同时有利于老师检查课堂效果,便于及时调节。

八、本课教学设计对我的启示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
过程,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教育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反省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从事教育事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