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低收入农户贫困现象摘掉欠发达县贫困帽子------调研报告近些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低收入农户倍增计划”这一工作重心,强化措施,精心实施,扎实推进扶贫工作。
同时,增加政策和资金投入,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扶持力度,加大产业培育力度,切切实实加快扶贫重点村经济发展、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
消除低收入农户的贫困现象,摘掉欠发达县的帽子,不是一触而就的事情,逐步减弱才是可取之道。
一、基本县情平阳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濒临东海,地处温州市南翼区域经济的中心,县城距温州市区50公里,是革命老根据地县、沿海经济开放县。
平阳县是一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山区县,全县陆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辖9个建制镇、1个民族乡畲乡,总人口87.29万,全县行政村600个,其中扶贫重点村153个,低收入农户36247户95526人。
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98.5亿元,同比增长9.9%;财政总收入33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3亿元,分别增长15.1%和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分别增长8.7%和10.3%。
2013年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6528元,比2010年的5712元高出了816元,增长了14.2%。
二、扶贫情况2014年,我县先后制订《平阳县山区经济五年规划》(草案)、完成《平阳县异地搬迁五年规划》和《平阳县来料加工三年规划》等规划工作,按照《关于平阳县下山搬迁项目实施办法的补充通知》(平政办[2013]162号),积极消化上一轮异地搬迁滞留资金消化工作,及时有效的做好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扶贫产业扶持、各级帮扶联创等六大行动工程,做好2013年省、市、县有关扶贫项目资金的下达及省、市扶贫办要求的日常工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力扶持来料加工业。
加大来料加工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来料加工企业(点)把来料加工服务网点建设到“扶贫重点村”和异地搬迁小区,重点吸纳低收入农户中富余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业,积极指导平阳县来料加工专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对来料加工工资实行“第三方代发”机制,努力做好对来料加工业进行信贷支持。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县现有来料加工点434个,新增23个,支付工资近1.5亿元,来料加工经纪人数新增30人,达到398人。
(二)做强做大特色农业产业。
积极鼓励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发绿色、生态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
现已形成平阳县全盛兔业有限公司1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立春茶业专业合作社等4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平阳县兴顺畜禽养殖场等25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
积极做好2014年扶贫产业项目申报工作。
截止到2014年12月,已投入产业发展各级财政扶持资金484万元,扶持产业项目320个;上报省扶贫办中央补助资金项目4 个,下达补助资金40万元;落实2014年市级村物业项目5个,下达补助资金150万元,低收入农户创业就业示范中心项目3个,下达资金30万元。
(三)努力推进社会帮扶工作。
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我县160多家龙头企业都自愿的与县域内153个扶贫重点村全部进行了结对帮扶,对这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积极配合省市各级帮扶工作,通过沟通努力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县共落实各类(省、市、县)帮扶资金965.5万元,直接受惠的低收入农户近千户。
(四)坚持金融支农政策扶持。
一是抓好扶贫小额贷款工作。
在平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设立扶贫小额信贷专户,为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提供小额信贷。
截止目前,全县扶贫小额贷款户数276户3046万元。
二是抓好国家扶贫贴息工作。
严格按照中央和省扶贫办的要求,积极抓好对省级以上扶贫龙头和低收入农户贷款贴息工作。
现在正在积极做好国家扶贫贴息资金下达文件。
三是抓好村级扶贫资金互助会工作。
据统计,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县已成立扶贫资金互助会43家(其中省级17家,市级26家),入会农户达到2540户,总互助金为1123万元,已投入31家运行。
发放借款总额805万元,受惠农户536户。
(五)加大异地搬迁力度。
因地制宜地采取建设异地搬迁小区(点)和实施分散安置等多种形式,抓好异地搬迁工作。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12月,全县已搬迁农户474户1613人。
三、低收入农户情况1、数量比重:本次农村低收入农户调查对象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5500元的县属农村居民。
调查资料显示,全县共有低收入农户35690户,95039人,低收入人口占全县农村总人口数的14%。
2、地域分布:低收入农户分布于全县各个村,主要集中于北港地区,在顺溪镇和青街乡、水头镇和山门镇比重较大,分别占25%、24%、21%和20%。
3、从业状况:从事种养业的22328人,占23.46%;加工业5641人,占5.93%;建筑业1028人,占1.08%;工业2359人,占2.48%;第三产业为9947人,占10.45%;无业人员4531人,占4.76%;其它为在校生。
4、家庭收支:低收入农户中人均纯收入2500以下的占29.5%,2500—3500的占20.45%,3500—4500的占26.18%,4500—5500的占21.77%,5500—6500的占1.43%。
大部分农户生活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及最低生活保障金,除去基本的生活开支后,大部分家庭收支基本持平,一般只有少量结余,有些甚至入不敷出,无太多的闲余资金用于发展。
5、人口素质:低收入农户中人口素质不高,大多为中小学毕业,人口偏老龄化,部分低收入农户家庭中成员体弱多病或常年卧病在床。
6、社会保障:全县低保户4570户9156人,五保户535户772人。
申请教育救助569人、医疗救助872人、住房救助675人和灾害求助428人。
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参保83285人、参保率87.51%;参与城乡社会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7699人、参保率为30.9%;有1885户参与到被征地基本农民生活保障中。
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30.9%。
7、家庭住房:家庭住房状况基本良好,有住房的占95.7%,大部分以砖混和砖木结构。
也存在一些农户住房困难,及居住在危旧房中,存在安全隐患,全县除很少部分自然村还是用水困难外,大部分实现自来水全覆盖,通电、通讯等也基本上达到全镇覆盖,燃料多以液化气及柴草为主。
8、生产资料:除少部分农户家中拥有农机具外,大部分农户家中因家庭原因无法拥有。
四、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1、自然条件差,家庭收入来源单一致贫。
调查资料显示,我县低收入家庭较多的地区属于田少且离镇较远的村落,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村办工业和民营企业较少,村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2、健康状况差、就医难,因病因残致贫。
在35690户中,生病的有14232户占39.4%,因缺少劳动力的有11158户占30.89%,因残的有4504户占12.47%。
病、残及缺少劳动力是导致贫困的又一主要原因。
调查中发现,有病无钱医治,等、挨、靠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
目前农民看病就医保障体系才刚刚起步,农民看病就医的费用,大部分还是由自己支付,常年看病就医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病情稍微重一点,一般的农民家庭都负担不起,贫困户更是承受不起。
有的得了大病,只能听天由命。
此外,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也需要就医治疗,有的虽不再花钱救治,却也失去了劳动能力,有的还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有的甚至瘫痪在床,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
3、老龄、寡居、独居者比例高,缺劳动力致贫。
从全县农村低收入户家庭的现状来看,生产要素的缺乏导致低收入户长期难以脱贫,而生产要素中又以劳动力最为缺乏。
调查中发现,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中(有病、残家庭除外),老年人占的比例较大,老年人寡居、独居,生活环境相对较差。
这部分家庭主要是他们的子女大都已单立户且家庭状况也不是很好,想帮忙的也没有条件,只能提供一些粮食来基本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
也有一部分子女养老意识淡薄,不管不问。
这些老人一般都单独居住,活动极不方便,生活比较困难。
4、天灾人祸,家庭意外致贫。
低收入户中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家庭成员遭遇各种灾祸的较多,原因是这些家庭成员中主要劳动力发生重病、交通事故、工伤事故、意外事故等造成死亡、重伤、以致残疾,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五、消除低收入农户帮扶对策目前我县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新的形势对加强低收入群体扶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线,农民增收的重点应是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
我县要构建成和谐新农村,必须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户的收入。
而要从根本消除低收入农户贫困的现象,摘掉欠发达县的帽子,将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1、精准扶贫,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精准扶贫包括、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精准识别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告公示、抽查检验、信息录入完成,将制定一个低收入农户人口识别的办法。
我们应该借这次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和录入的契机,在前期了解和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低手4600元的低收入农户对象和范围,并对往年建档立卡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缮,建立起低收入农户的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动态管理,最好针对贫困人口情况才有可能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
2、解决生产资金,落实资金帮扶。
农村低收入户的共性是主要的,但不同的低收入户又有其不同的特点。
在低收入户中,主要是寡、孤、独、病、残等特殊原因造成;但有的是人口多而劳动力少造成的,有的是缺乏文化知识、技术、技能造成的,有的是缺乏生产资料造成的,部分家庭主要是思想观念落后,惰性造成的等等。
因而在促进低收入户群体的增收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特点加以区别对待。
例如对于因特殊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基本无劳动力的低收入户就应将他们纳入低保户,保证他们基本生活的需要。
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对农村低收入户要定位到村、到户、以提高促进其增收的效率。
3、进行农业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加宽就业渠道。
高度关注低收入农户,为低收入农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就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要做到城市、农村统筹兼顾,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要优先照顾,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培育发展农民中介组织,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产品,积极引导各类农村能人、龙头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技术服务部门以及供销和粮食等流通组织牵头,从而保证纯农户、无工作、低保户和特困户等原因致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提高其收入水平。
4、落实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
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大户、民营企业主的致富示范和帮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