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第一章名词解释与问答题答案

生理第一章名词解释与问答题答案

11级临本八班一、名词解释1.是关于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其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3.溶液中的带电离子,借助于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称为经通道易化扩散。

4.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5.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这种间接利用ATP 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6.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称为出胞,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等。

7.大分子物质或物质的团块(细菌、细胞碎片等)借助于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如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等。

8.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9.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10.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1.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2.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是用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值来描述动作电位产生条件的一个重要概念。

13.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4.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15.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

16.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会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

17.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过程中,表现为锯齿形的收缩曲线,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18.刺激频率更高时,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过程中,表现为机械反应的平缓增加,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19.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20.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

21.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为后负荷。

22.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

主要取决于肌肉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内Ca2+的水平和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

23.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其空间分布的膜电位称为电紧张电位。

24.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25.每个囊泡中储存的Ach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释放时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26.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27.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

28.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

29.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

30.在神经纤维上,其主要部分一般在0.5~2.0ms内完成,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称为峰电位。

31.很弱的刺激只引起细胞膜产生电紧张电位,当刺激稍强时,引发的去极化电紧张电位也能引起少量的Na+通道开放,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与电紧张电位叠加,形成局部反应。

四、问答题253.细胞膜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1)单纯扩散,如氧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转运。

(2)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由载体介导的转运。

(3)经通道易化扩散,如Na+、K-和Ca2+ 等由通道介导的转运,与单纯扩散一样,均是被动过程。

(4)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泵能分解A 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的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5)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等,与原发性主动转运不同的是这种物质转运不是直接利用分解A TP释放的能量,而是利用来自膜外Na+的高势能进行的。

(6)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等,属于出胞;而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等属于入胞。

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均为耗能过程。

254.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相同之处是,均不需要外力帮助,也不消耗能量,是一被动过程;物质只能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净移动。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不同之处为,单纯扩散仅限于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易化扩散则是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膜蛋白的帮助进行的,可分为:(1)经通道易化扩散:如Na+、K-和Ca2+ 等,特点为:①高速度;②离子选择性;③门控。

(2)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特点为:①转运速率存在饱和现象;②载体与溶质的结合具有结构特异性;③结构相似的溶质经同一载体转运时有竞争性抑制。

255.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 TP酶的活性,其本质是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

作用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其生理意义主要是: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势能。

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值和Ca++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256.根据细胞膜上感受信号物质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可分为3类:(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较重要的转导途径有:受体-G蛋白-AC(腺苷酸环化酶)途径和受体-G 蛋白-PLC(磷脂酶C)途径;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特点是: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

(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特点是:速度快、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

(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与前两种不同的是不需要G-蛋白的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各条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形成所谓的信号网络或信号间的串话。

257.19世纪中后期的生理学家用两栖类动物作实验时发现,电刺激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或肌肉,均可引起肌肉的收缩,这种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而由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兴奋,这是生理学上最早关于兴奋性和兴奋的定义。

其中刺激是因,反应是果。

实际上所有的活细胞和组织都有某种程度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只是灵敏度和反应形式不同。

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研究资料的积累,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

大量事实表明,各种细胞在兴奋时虽有不同的外部表现,如肌肉细胞表现为机械收缩、腺细胞表现为分泌活动等,但在受刺激处的细胞膜都有一个共同的、最先出现的动作电位,肌细胞和腺细胞的外部反应都是由其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触发和引起的。

所以,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性表现。

在近代生理学中,将兴奋性看作是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就是指产生了动作电位,或者说产生了动作电位才是兴奋。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细胞接受刺激后都能产生动作电位;凡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

一般认为,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腺细胞都属于可兴奋细胞。

258.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

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的Na+、Cl-浓度比细胞内液要高;细胞内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

故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于是随着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K+外流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的形成原因: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Na+内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内流→先是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的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内移,出现超射。

故峰电位的上升支是Na+快速内流造成的,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

由于Na+通道激活后迅速失活,Na+电导减少;同时膜结构中电压门控性K+通道开放,K+电导增大;在膜内电-化学梯度的作用下→K+迅速外流。

故峰电位的下降支是K+外流所致。

②后电位的形成原因:负后电位一般认为是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所致。

正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259.用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刺激神经干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不一样,前者小于后者;同样的两种刺激分别刺激单根神经纤维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是一样的。

因为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全或无”的,外界刺激对动作电位的产生只起触发作用,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后,膜内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就不再决定于原刺激的大小了,故动作电位的幅度与刺激的强度无关,而是取决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

而神经干是由许多条兴奋性不同的神经纤维组成的,所记录的是这些各不相同的神经纤维电变化的复合反应,是一种复合动作电位。

不同神经纤维的阈刺激不同,随着刺激不断增大,神经干中被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增大;当神经干中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后,再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增加了,故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与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全或无”并不矛盾。

260.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1)所需刺激强度不同。

局部电位是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的;而动作电位的产生必须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