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升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新升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新升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我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新升本科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课程体系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与评价模式创新等途径,构建新升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新体系。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教学体系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目前,我国旅游教育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中专等四个层次的培养模式。

其中有很多高等院校为了迎合旅游发展的趋势,纷纷设立了旅游专业,对旅游人才进行培养。

但是,目前却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低,旅游企事业单位招人困难的局面。

有研究表明,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的就业率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1]。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问题在于,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依旧按照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基础而轻素质拓展,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出现偏离。

加之旅游学科的稚嫩性和旅游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浮躁心态,导致整个旅游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2]。

1.1 缺乏理念创新,缺少专业特色
一些新升本科院校,为了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顺应社会对人才培
养的需求,纷纷建立起旅游管理专业。

一般看来,很多新升高校受制于办学理念及条件的限制,在开办旅游专业时,往往简单地模仿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群建设。

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缺乏地方特色,因而也无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更没有办法更好地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

最终造成纯粹的“学院派”教学模式的出现,阻碍了旅游专业特色建设。

1.2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少经验
新升院校为了适应旅游专业建设的需要,一般会分为两种情况引进教师。

一是将一些旅游相关专业,如历史学、地理学、文学、经济学等专业中拥有较高职称的教师转化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二是引进年轻的具有高学历的旅游专业毕业生。

就这两种形式来看,均存在较大弊端。

前者需在短时间内学习新课程,又必须传授新知识,从客观上将限制了深入旅游企业进行实践的可能。

后者往往刚从校园走出,缺乏教学经验,有些教师同样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会产生不利影响。

1.3 经费总量有限,基础设施较差
就一般情况来看,升格前的院校办学层次低、基础弱、规模小,资金投入不足,尤其在教学创新和教学实践方面的设施与投入犹显不足,难以满足本科学生培养需求。

科研设施与经费投入数目是巨大的,这对新生本科院校来讲无疑形成了巨大压力。

1.4 专业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以教材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教学目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单一,多数只是“满堂灌”[3]。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缺乏相互交流,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不多,另外,专业考核和评价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直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慢慢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很难热爱旅游专业,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人才招聘中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其所能从事的工作往往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替代性,而自身又缺乏明显的优势去竞争其他专业领域[4]。

因而往往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

2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的综合性、开放性、服务性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娴熟的服务技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最不可或缺的是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准,还有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非智力素质。

目前国内高校还普遍存在着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忽略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应当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操作能力为核心,将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结
合起来、继承教育和创新教育结合起来,依据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5]。

结合新升本科院校的特点,旅游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实施完善、效果评价创新等几个方面入手。

2.1 课程体系结构优化,突出专业特色
从目前新升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来看,培养目标基本大同小异,过于宽泛模糊,缺乏自己的特色和重点。

因此课程体系结构单一,相互模仿,一些院校甚至生搬硬套,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缺乏创新,选修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合理,无法满足学生对心知识的学习需求,造成专业知识对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较小。

因此,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首先应在强化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加大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以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选修课的设置应该注重本地、本校专业特色,结合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创设一些实用性强、适用面广的专业课程,使学生真正能够结合旅游业发展而进行学习和创造。

其次应整合专业技能课,减少课程讲授,加大见习、实习、调研、培训等不同形式进行教学活动的比例,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最后,注重文化课程的设置,强化学生文化素质修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化、语育文学和经挤管理等多个领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因为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跟人打交道为人服务的行业。

因此,加强学生文化素质底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方面可以开设一
些传统文化、当地民俗等方面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6]。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旅游行业经验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保证,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旅游行业经验。

为提高新升院校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鼓励教师进行科研。

通过获取项目、发表文章巩固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能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和实践。

第二,提供教师深造机会,使教师能够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第三,重视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

鼓励旅游专业教师走到企业实践中去,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四,聘用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和经营者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使旅游专业教师达到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7]。

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积累教学队伍行业经验。

2.3 提倡体验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旅游活动的本质即是体验,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应自然地将它融入其中。

人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中,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容易激活创新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达到师生互动,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将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为一体。

第二课堂是指第一课堂以外的课外活动,包括旅游知识竞赛、酒店设计、鸡尾酒会、导游大赛、大学生论坛等。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到旅游景区景点、饭店、旅行社等旅游行业的真实场景中亲身体验,从而获得创新能力[2]。

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2.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新升本科院校由于受到自身经费不足的影响,往往不能够完全独立建设完善的专业实践基地,这不符合旅游专业注重实践的要求。

校方应积极寻求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建立旅游教学实践基地,将学生送到相关企事业进行教学实践,同时安排实践指导教师,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理论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专业教师的行业紧密度。

同时利用专业教师的理论基础,为企事业提供相应的专业科研服务,巩固校企合作。

另外应改善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模式陈旧的局面,对专业教学的评价和测试应从单纯笔试向更加多元的测试和评价模式转变。

结合旅游专业特色,加入口试考核,同时注重实践环节的评价,融入主题作业、专题论文、调研报告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建立新日常教学评价、校内实践评价、课程实习评价、校外基地评价等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以创新
能力为基本标准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汪剑明.面对旅游企业人才“饥渴”高等院校何去何从[N].中国旅游报,2004,5,21.
[2] 周丽洁.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3] 周丽洁,唐跃工.应用型大学旅游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长沙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05,5.
[4] 黄国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0,31.
[5] 郭一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
[6] 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8.
[7] 刘静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与建议[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