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逢时,字行之,嘉鱼人。
嘉靖二十年进士。
授宜兴知县,再徙宁津、曲周。
擢户部主事,历工部郎中,迁宁国知府。
广东、江西盗起,擢逢时广东兵备副使,与参将俞大猷镇之。
已而程乡贼平,移巡惠州。
隆庆四年正月,移大同。
俺答犯威远堡,别部千余骑攻靖卤,伏兵却之。
其冬,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逢时告总督王崇古曰:“机不可失也。
”遣中军康纶率骑五百往受之。
与崇古定计,挟把汉以索叛人赵全等。
遣百户鲍崇德出云石堡语俺答部下五奴柱曰:“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
”五奴柱白俺答,邀入营,说以执赵全易把汉。
俺答心动,遣火力赤致书逢时。
而全方从臾用兵,俺答又惑之,令其子辛爱将二万骑入弘赐堡,兄子永邵卜趋威远堡,自率众犯平虏城。
逢时曰:“此必赵全谋也。
”全尝投书逢时,言悔祸思汉,欲复归中国。
逢时以示俺答,俺答大惊,有执全意。
及战,又不利,乃引退。
辛爱犹未知,奄至大同。
逢时使人持把汉箭示之曰:“吾已与而父约,以报汝。
”辛爱执箭泣曰:“此吾弟铁背台吉故物也,我来求把汉,把汉既授官,又有成约,当更计之。
”乃遣部下哑都善入见。
逢时晓以大义,犒而遣之。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辛爱大惭。
逢时以功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甫拜命,以忧归。
后崇古入理京营,神宗问谁可代者,大学士张居正以逢时对。
寻代崇古为尚书,署吏部事。
以平两广功,进少保。
累疏致仕归,御书“尽忠”字赐之。
二十四年卒。
(选自《明史·方逢时传》,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B.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C.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D.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对通过了州、县一级科举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
B. 知县,文中指一县的长官。
知县官秩一般为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C. 工部,官署名,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事。
D. 忧,父母的丧事。
我国古代,父母去世时,官员通常要停职回家守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方逢时擢升军职,平定盗贼。
广东、江西盜贼蜂起,他被朝廷擢升为广东兵备副使,和参将俞大猷镇守在那里;在程乡盜贼平定后,他调任惠州巡抚。
B. 方逢时当机立断,抓住时机。
隆庆四年冬天,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前来投降,方逢时告诉总督王崇古机不可失,派遣中军康纶率领人马前往接受投降。
C. 方逢时利用计谋,巧退敌兵。
叛徒赵全怂思俺答发兵,俺答被迷惑,举兵侵犯,方逢时就把赵全曾经给他的信给俺答,俺答捉住赵全后带兵退回去了。
D. 方逢时尽忠国事,得到褒扬。
因为平定两广的功劳,方逢时升任为少保;他多次上疏,要求退休回去,于是皇帝写下了“尽忠两字赐给他,以示褒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
②我来求把汉,把汉既授官,又有成约,当更计之。
【答案】(1)C(2)A(3)C(4)①想要回把汉那吉就赶快降服,如果发兵来,这是促使他死。
②我来求取把汉,把汉既然封了官,又有已订立的契约,我们的计划应当重新考虑。
【解析】【分析】(1)本题中,“辛爱喜,因使求币”的主语是“辛爱”,而“笑曰”的主语是“逢时”,所以可以排除A和B项;“区区”是小小东西的意思,作“爱”的宾活,应放在同一句,可以排除D,故选C。
(2)A项,“进士,是对通过了州、县一级科举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错误,这里指“贡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对通过了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
故选A。
(3)C项,错在“俺答捉住赵全后带兵退回去了”错,原文是“有执全意”,即“有捉住赵全的意图”另外,淹答是作战不利之后带兵退回去的。
故选C。
(4)本题赋分点,第一句中,“还”,要回;“纳款”,降服,归降;“以兵”,发兵,率兵;“趣”,“促”,促使;“是趣之死矣”,为判断句,这是促使他死。
第二句中,“求”,求取;“授官”,封了官;“成约”,已订立的契约;“更”,重新;“计”,考虑。
故答案为:⑴C;⑵A;⑶C;⑷①想要回把汉那吉就赶快降服,如果发兵来,这是促使他死。
②我来求取把汉,把汉既然封了官,又有已订立的契约,我们的计划应当重新考虑。
【点评】⑴正确断句,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做断句题,可以借助名词、代词、动词断句;借助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引文断句读;借助虚词断句,虚词是语气转换的标志有些词用在句首,有些词用在句尾;借助句式断句,一些有固定特征的文言句式可以帮助判断;借助修辞断句。
也可以先把四个选项进行比较,对比来做出判断。
⑵文化常识考察范围并不广,熟加记忆和积累,这样的选择题并不难做出选择。
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⑶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
⑷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过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王安石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
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其亮之。
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毕:全部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原:本来,原本C. 可谓至大至庶矣庶:众,众多D. 以说干阁下再矣干:求(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 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 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 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②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4)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答案】(1)B(2)B(3)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
(4)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解析】【分析】(1)B项,“原”,结合后面内容“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分析,译为推测,动词。
故选B。
(2)B项,结合文本内容“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分析可知,“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错误。
指的是酒糟米糠之类。
故选B。
(3)①“涵濡”,滋润、沉浸;“之”,助词,的;“以”,连词,来;“邀”,求取;“功”,功劳;“而已”,罢了。
②“大丈夫有学术才谋”(定语后置句);“常”,经常;“患”,担忧;“时之不遭也”(宾语前置句);“既”,已经、……以后;“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被采用、被重用。
(4)本题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结合“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分析,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由“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分析可知,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由“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分析可知,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故答案为:⑴B;⑵B;⑶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
⑷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