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负荆课件ppt
《水浒传》 李逵负荆
施耐庵
《水浒传》作者
• 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 (一说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
•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能诗擅文, 才华出众。 • 《水浒传》是他以北宋末年史书记 载的宋江起义作为依据,结合民间传 统的戏曲、话本中有关故事加工创造 而成的。
《水浒传》内容和主题
李逵负荆
施耐庵
细品阅读
思考: 1、画出文中难理解的词句; 2、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故事大意; 3、你喜欢李逵吗?请结合课文李逵的具体描 写说说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故事情节
惊闻宋江,强霸刘女; 大闹山寨,李逵负荆;
戴罪立功,救出刘女;
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李逵负荆
——人物形象分析
金圣叹的点评“别 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 独有《水浒传》,只是 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 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 来。”
• 看你吃鱼吃不饱,又专为你要了两斤肉,临别 还送了五十两一锭大银,这一切都和宋江初会 武松时的意味有微妙差别,宋江在柴家庄厚待 武松,要出钱给他做衣服,又连着几天带他各 处吃酒,这并不是为了满足武松的口腹之欲, 而是为了熨贴武松那因柴进的慢待而受伤害的 自尊,表现的确实如一个温厚的兄长,而宋江 初会李逵的那一日,那举止,那神态,却全如 外公疼爱外孙。这一日奠定了宋、李二人终生 的情感格局。此后,宋江因题反诗入狱,戴宗 因受知府差遣进京需离开一段时日,李逵怕贪 酒误了宋江饭食便“真个不吃酒,早晚只在牢 里伏侍,
李逵为什么会成为水浒传中笔墨最多 形象最鲜明的人物之一?结合时代说说李 逵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意义?
•
他“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不计 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保 持一个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的 “假道学”的虚伪做作形成鲜明对比。 体现了个性的真诚和解放。
李逵的形象反 映出下层劳动人 民身上所蕴涵的 宝贵的反抗精神。 社会黑暗、乱自 上作、官逼民反。
纯真 直率
•
李逵接母,路遇冒他名声剪径的李 鬼。李逵最恨的就是这种事,但是他 在听到李鬼悲诉家中有老母,便动了 恻隐之心。说:“你有孝顺之心,我 与你十两银子做本钱,便去改业。” 取了一锭银子给李鬼。《假李逵剪径劫
单人 》
孝顺 善良
《水浒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 作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塑 造出了一个个丰满灵动、栩栩如生的富 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
• 李逵一辈子追随宋江,忠心耿耿,最后死在 宋江的手里,关于李逵的死书中和电视剧用 了不同的表现方式,你认为那一种更好的? • 原书:宋江在李逵不知情的情况下让他喝了 毒酒,之后才告诉他,李逵说:“罢、罢、 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 个小鬼。” • 电视剧:宋江告诉李逵是毒酒,但李逵还是 一口气都喝了,也说那一番话;
《水浒传》的主题 主题一, “忠义”的悲歌
• • 奸臣当道,官逼民反。 《水浒传》见证了农民起义发 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对道德无力扭 转这个颠倒的乾坤世界而感到极大 悲哀和迷惘。
《水浒传》的主题
• 主题二,歌颂
• 1、倒拔杨柳,空手打虎,杀贪官污吏,拒万马 千军 • 歌颂了力与勇的英雄
• 代表人物:武松,鲁智深,林冲,秦明,呼延灼
• 2、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神机妙算,出奇 制胜; • 歌颂了智慧 • 代表人物:吴用,公孙胜,鲁智深
• 3,李逵负荆,杨志卖刀,林冲火并,武松 杀嫂 • 歌颂了真诚
作业:
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四大粗人”形象: 《水浒传》中的李逵;《三国演义》中的 张飞;《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岳飞 传》中的牛皋。他们都是“粗”人,但每 个人的“粗”又是各不相同。请大家试着 做些简单的探讨。
你谈我:
你喜欢李逵还是鲁智深?为什么?请 结合课文和材料的具体内容谈谈。
鲁智深
“拳打镇关西” “大闹五台山” “大闹桃花岭” “火烧瓦官寺” “倒拔垂杨柳” “大闹野猪林”
也“粗”, 焦躁起来,把 “碟儿盏儿都丢 在楼板上”,还 唤来酒保训斥。
“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 辰。约莫金公去远了,方 才起身”。 之后,才把二两银子 丢还给李忠。
粗中有细,有勇有谋
李、鲁的性格对比:
相同点:粗鲁、豪爽、讲义气 嫉恶如仇、侠肝义胆 不同点:鲁智深的“粗”是性急, 但粗中有细,有谋略;而李逵的 “粗”是蛮,有勇无谋,甚至不 讲道理。
李 逵 之 死
李逵——悲剧英雄
•
李逵一辈子追随宋江, 忠心耿耿,最后死在宋江的 手里, 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 了对大哥忠义的诠释。
结构特点:单线纵向进行
全书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线索,展 开发展脉络。 《水浒传》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 节,人物一个个出场,故事一件件展开;上 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 牵出另一个人物,开始下一个故事;故事单 纯但不单调,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其 中有很多故事情节本身可以独立成为短篇或 中篇小说或者将某个人物的几篇故事串联起 来,可以成为人物有声有色的“传记”。
• 我个人认为原书更好!电视剧虽说可以表现李逵 对宋江的忠诚和勇敢,但不免有些故意煽情,再 说每个梁山好汉都是义字当先,是不怕死的,最 忌恨的反而是兄弟不以诚相待,电视剧表现方式 不能说明李逵对宋江的一片痴心。
• 但原书,面对最钟爱的哥哥对自己的欺骗,李逵 这个最看重义气脾气最火爆的人却没有一点恼火, 连句抱怨都没有,面对死亡的那分平静,让我们 潸然泪下,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大哥和忠义 的诠释,而且是无怨无悔,怎能不让我们感动!
• 寸步不离”,这是何等情分,须知粗卤的黑 李逵能做到这种地步也是绝无仅有,这只怕 要比他后来跳楼劫法场还难得多。再往后, 二人一个说“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一个 道“我梦里也不敢骂他,他要杀我时,便由 他杀了吧”。宋江带数人元夜上东京时,曾 对李师师戏称李逵是“家生的孩儿小李”, 难道这种玩笑也可移用到武松、鲁智深、大 刀关胜身上? • 所以李逵对宋江,既不是手足之情,也不 是部属对统帅的愚忠,而是更近于儿童对父 亲的深深的依恋。宋江名义上是他的大哥、 首领,而实际上,却是这个具有“儿童情结” 的好汉的永远的精神之父。
李逵形象的刻画方法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李逵的性格特点: 崇尚正义 嫉恶如仇 粗蛮鲁莽 不分是非 敢作敢当 率性憨厚
李逵---鲁莽的英雄
个性率直
拓展阅读
——原著中对李逵的 刻画还用了哪些手法
不搽煤墨浑身黑, 似着朱砂两眼红。 力如牛猛坚如铁, 撼地摇天黑旋风
• 李逵跑到寿张县衙,进了县衙的堂屋,吓跑了县令。他 自己“扭开锁,取出幞头(fútóu),插上展角,将来 戴了,把绿袍公服穿上,把角带系了,再寻皂靴,换了 麻鞋,拿着槐筒,走出厅前,大叫道:‘吏典人等都来 参见!’”他让两人乔装因斗殴前来告状,李逵的“判 决”显露出游戏的本色,他根本不管判断寻常民事纠纷 的起码常识,而是用自己的强盗逻辑来断案,“这个打 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 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而且他穿着官服,一 直跑到了忠义堂前,引起兄弟们的哄堂大笑。 《李逵 寿张乔坐衙》 • 如李卓吾所赞的那样:“李大哥做知县,闹学堂, 都是逢场作戏,真个神通自在,未至不迎,既去不恋, 活佛!活佛!”金圣叹也赞李逵“一片天真烂漫到底”。
• 有关李逵情节 天杀星李逵,长相黝黑粗鲁,小
名铁牛,因打死人而流亡江州,做了个小牢头, 江湖人称“黑旋风”,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 是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
•
“及时雨”宋江被发配江州,吴用写信让江 州两院押牢节级戴宗照应。李逵这时和宋江认识。 戴宗传梁山假书被识破,和宋江两人被押赴刑场 杀头,李逵率先挥动一双板斧打去,逢人便杀, 勇猛无比。上梁山后,思母心切,就回家接老母, 老母被老虎吃了,李逵生气杀了四虎。
怎么看待李逵对于宋江过分的忠诚?是愚忠吗? • 也许有人认为李逵能誓死追随宋江,不顾 一切地替他卖命,是出于对宋江那种格外的、 特殊的忠心。与其说是忠诚,还不如说是种依 恋。因为深具“儿童情结”的李逵同样需要一 个价值的标尺,一个能确认他存在意义的精神 之父。 • 他那颗天真的心灵仰慕了许久的宋江终于在 他的生命里出现了,李逵初见宋江时是何等的 狂喜,而宋江也是又送银子,又带李逵喝酒, 对他那卤莽的行事一味微笑着任从,你说需要 银子还债,便给你银子还债,你说小盏吃酒不 过瘾,便吩咐酒保专给你换大碗,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作于元 末明初。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 和农民战争的长篇小说。小说以起义的发生和发 展为主线,通过一百零八位传奇式英雄被逼上梁 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发展为 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 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 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 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
• 李逵对宋江情分最重,对他的话言听计 从。在众好汉中,李逵一直反对招安。 招安时,扯了皇帝诏书,要杀钦差。李 逵受招安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宋 江饮高俅送来的毒酒中毒后,想到自己 死后李逵肯定要聚众造反,怕坏了梁山 泊的忠义名声,便让李逵也喝了毒酒一 块儿被毒死了。
• 节选前面情节
• 课文节选自第七十三回,上回“柴进簪花入禁 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写的是宋江到东京观灯, 李逵、燕青等随从。宋江到东京之后,先后两次到 李师师家,想通过李师师直接面见宋徽宗,请求招 安。李逵不知内情,以为宋江等是贪恋女色,寻花 问柳,于是怒火中烧。他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 家,使得宋江一行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 宋江等杀出京城,却不见了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 自己带着大队人马回了梁山。没有想到,燕青和李 逵这一路上又横生了一些枝节:先是在四柳村乔装 成“真人”,替庄主狄太公捉“鬼”;然后路过荆 门镇,又发生了课文中所叙的故事。